巫宁坤唯有诗文慰寂寥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idu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前半段,他是西南联大的骄子、辍学从军的部队翻译、留美读博的高材生、讲授英美文学的大学教授。后来,二十多年的动荡岁月横冲直撞进他的生活,他的生命从此被打上苦难的烙印,令人唏嘘。
  身体变得沉重,灵魂却在升华,他在咀嚼苦难中从事翻译、写作。他翻译的英文诗歌堪称汉译典范,准确、流畅、有锋芒。译著《了不起的盖茨比》让无数人领略到菲茨杰拉德的风华。
  这位著名的翻译家,英美文学研究专家,巫宁坤,于2019年8月10日下午3点在美国家中逝世,享年99岁。

游子复笈还乡


  1951年,芝加哥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组织了一个“研究中国问题小组”。彼时同样的选择题摆在每一个中国留学生面前:回国,还是不回国。
  他们探听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巫宁坤表达出坚持回国的想法。巫宁坤与双亲缘浅,母亲精神失常后自缢,父亲耳聋,不亲近人,在他去西南联大的同年被侵华日军杀害。在战火和国难中成长起来的他,渴望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
  这一年,先回国的赵萝蕤已在燕京大学成为西语系主任。朝鲜战事使得外籍教授纷纷回国,西语系师资严重不足,她紧急托校长陆志韦给巫宁坤去电,邀请他来燕大西语系任教。只考虑了几天,他就丢下写了一半的博士论文和即将拿到的学位,准备回国。
  临行前,李政道帮他整理行装,在他的那些箱子上写上“北京燕京大学巫宁坤”。
  在回忆录《一滴泪》中记述刚回国的经历时,巫宁坤最先写到的不是国内的变化,而是赵萝蕤衣着的变化。“当年在芝大,她总爱穿一身朴实无华的西服,显得落落大方。眼前她身上套的却是褪了色的灰布毛服,皱皱巴巴,猛一看人显得苍老多了。”
  他怀着极大的热情备课、教课,临时抱佛脚地学习他一知半解的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困难都可以克服,但各项政治运动让他感到迷茫。年少时漂泊异乡都未曾彷徨过的巫宁坤,在回到故土后陷入不适、无措的境地。“我四顾苍茫,仿佛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漂流的一叶孤舟。”因他所研究的专业是敏感的,他带来的那些外文书成了对他的指控“依据”,他的学生笑谈时所言的“A Bridge Club(桥牌俱乐部),简称ABC,要是落到克格勃手里,它一下就可以变成Anti Bolshevik Club(反布尔什维克俱乐部)”。就连他过去在国共合作时期替前来支援的美国空军“飞虎队”当翻译的经历,都成为他与外国势力勾结的“罪状”。巫宁坤心里不藏话,常常是与人直言了什么,在下一次的大会上就被告发。
  那些年,他大半时间戴着“右派”、“极右分子”的“帽子”,在劳动改造中忍受饥饿、劳累,在政治风浪中感知世间冷暖,在《杜甫诗选》上题写“相识遍天下,知心无一人,唯有诗千首,天涯慰寂寥”。
  冯至选编的《杜甫诗选》和英文原版的《哈姆莱特》,是20年蹉跎岁月中始终陪伴他的两本书,少有的开心的回忆是与人谈论作品的时候,“在累得直不起腰来的修筑导流堤工程中,在摄氏零下40度打冰方的工程中,我往往和小邓(一个难友)边干活边谈论沈老师的作品,《边城》啦、《湘行散记》啦,絮絮叨叨,没完没了,有时竟然忘掉了疲劳。”
  少年时在西南联大,他爱听沈从文的课,课余和朝夕过从的好友汪曾祺、赵全章一同看书,切磋文章。汪曾祺在《泡茶馆》中回忆“大学二年级那一年,我和两个外文系的同学经常一早坐到这家茶馆靠窗的一张桌边,各自看自己的书,有时整整坐一上午彼此不交语”,指的就是巫宁坤和赵全章。
  三人高一时在镇江一同军训过。战火来了,他们流落四地后又恰好同时考上西南联大。那时候,他们一起拿着稿费去食堂“打牙祭”,夜深人静时相约到翠湖边听雨。而在北大荒劳动时,巫宁坤要为了分一块烙饼给同屋而犹豫,因为那是亲友们花高价在黑市买给他的救命粮,他的生活再无当年的闲情雅致。
  拨云见日后,巫宁坤于1979年5月回北京办理右派改正,恰好李政道从美国回来讲学,当时正在北京。他们在李政道下榻的北京饭店见面,看到“庄重自持,完全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和学者”模样的李政道,巫宁坤忍不住想如果当年二人的选择置换,如今会是什么情景。很快他又惊醒,“不,我决不会坐在他的椅子上,同时,上帝保佑(巫宁坤和夫人李怡楷都是天主教徒),即便他当年回来,也万万不会落入我的苦海。”

宿命般的约稿


  几年后,巫宁坤与汪曾祺重逢,他向汪讨了张画,以慰不能时常相见之思,指定要有昆明的特点。汪曾祺给他画了一幅开着金黄色花朵的倒挂仙人掌,只有像昆明雨季时那样湿润的气候,倒挂的仙人掌还能开花;也只有像仙人掌一样顽强的生命,才能久经倒悬之苦而存活下来。
  他对苦难有了更深刻也更真實的理解。“受难像一根绵延不断的线索贯穿生活和历史的戏剧。或许恰恰因为受难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占有一个无比重要的地位,所以一部丹麦王子的悲剧,或是杜甫荡气回肠的诗篇,才以人生悲剧的壮丽使我们的灵魂升华。”
  这时再翻译诗歌,他能从心底里感受到诗人的椎心泣血。他翻译狄伦·托马斯的诗,为人称绝。托马斯是超现实主义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难懂,更难译。“译得像巫宁坤那样不逊于原文……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的,”诗人黄灿然赞叹,“巫译托马斯采取的正是直译,几乎是一字对一字,字字紧扣,准确无误,连节奏也移植过来了,从而使得汉译托马斯具有一种少见的现代锋芒。这些译诗远远超出了一般汉语的普通语感,以陌生又令人怦然心动的冲击力扎痛着读者。”
  例如,托马斯“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一诗,余光中翻译成“死亡亦不得独霸四方”,巫宁坤译成“死亡也一定不会战胜”,锋芒尽显。这首诗在艰难的日子激励过他,那时他已买不起原先订购的外文书,只留下薄薄的一本他的导师奥尔逊诠释狄伦·托马斯诗作的专著,在寂静的深夜想象诗人读诗的澎湃激昂:“当筋疲腱松时在肢刑架上挣扎,虽然绑在刑车上,他们却一定不会屈服;死亡也一定不会战胜。”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译成“不要温和地走进美好的夜晚”就不如巫宁坤翻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更令人回味。
  这首诗每一节反复出现的“Rage,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他译成“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尤其是神来之笔。而这一句也是巫宁坤感悟最深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对他而言,如暮鼓晨钟。
  他应邀翻译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不期然地,来了一份宿命般的约稿——《世界文学》期刊邀请巫宁坤翻译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随着思想解放,中断了十年的《世界文学》复刊,第一时间引进和译介了一批曾被视为“颓废”和“没落”的西方现当代文学,选登了一批美国作家的作品,其中就包括菲茨杰拉德。
  这部作品巫宁坤留美时就很喜欢,回国时带了一本,给学生也推荐过。1952年,这本书被批为“下流坏书”,他因这本书被扣上“腐蚀新中国青年”的黑锅。近三十年后,面对邀约,他感到一种命运的无常。出于热爱与道义,他接受了。译本成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大陆首译,也是最好的中译本之一,上海译文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近年还在不断重版。
  他对主人公的苦难有自己的理解,在序言中解释小说借恋爱模式想要表达的是处于一战以后“爵士时代”的“美国梦”从鼓乐喧天到梦碎人亡的悲哀,人物的苦难融进时代的挽歌,连同作者的悲剧一起照见小说的最后一句话,“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于是,我們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时光流向了平缓之地,巫先生退休后,含饴弄孙,结交新友。在百岁之际,他静静地离开了,激起我们对诗的向往与对一代知识分子厚重生命体验的回望。
其他文献
吕思勉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学问在于空间,不在于纸上。”此语精警。套用一下这个说法:诗情,同样也在于空间。  这话应该怎么说呢?晚清民国时期的诗人陈曾寿说过这样一件事:他与郑孝胥相聚,经常听郑氏诵读自己或古人的作品,这时候都会令他觉得:“节奏抗烈,倍觉警动,开悟甚多。始知平昔于古人之诗,随意浏览,轻易忽略过去,埋没古人之精神为不少也。”(《海藏楼诗话》附录“名家评论摘要”)  郑孝胥是晚清大诗
俄军发射“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  近日,俄罗斯举行了代号为“雷霆-2019”的核力量战略首长司令部大演习,演习期间,俄军发射了十多枚巡航导弹和“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亚尔斯”是“白杨”家族的最新成员,最大射程超过1万公里,至少可以携带3枚15-25万吨的核弹头。同时采用超重型特种越野车进行运输和发射,必要时甚至可以部署在铁路系统上。  除了俄罗斯,中国的战略导弹也喜欢使用公路机动,比如今年大阅兵
某种程度上,贴吧和淘宝店的存在,都是有关归属感的找寻对化学情有独钟  生于1991年的冥灵从小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家中常见一些养殖用的试剂,爸妈不在家时,还上小学的他就会以此捣鼓些“化学实验”,他着迷于不同原料间神奇的作用,即便有时候这意味着危险。一次,他把浓盐酸、高锰酸钾、硝酸等各种试剂混在了一起,“先是冒泡泡,接着出现了一股刺鼻的黄绿色气体”,本能驱使,他嗖地一下把混试剂的
美国当地时间8月10日,据CNN报道,杰弗里·爱泼斯坦已在曼哈顿的监狱中身亡,当局消息称其为“明显的自杀”,就在上个月,他才因涉嫌未成年人性交易再次被捕。  上世纪50年代,爱泼斯坦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成年后在曼哈顿的私立学校教书。因为其中一个学生的父亲是投资银行的董事长,爱泼斯坦凭关系进入金融业,成了交易员,负责为高净值客户提供税务咨询服务,短短四年后就跃升为公司合伙人。之后,他成立自
莎拉·卢卡斯。图/伦敦赛迪HQ画廊提供 摄影:Julian Simmons  “一个无礼的女人,这正是我们现在需要的。”——罗伯塔·史密斯在《纽约时报》的一篇艺术报道中这样说起莎拉·卢卡斯(Sarah Lucas),彼时莎拉正在举办她的美国首个博物馆回顾展。这位被称为“英国最酷”的艺术家在这个秋天来到中国,举办她在亚洲的第一个规模最大的个展。  展览开幕的当天仿佛一场狂欢,莎拉·卢卡斯笑嘻嘻地给来
【美】《时代》11月18日  在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发表半个世纪之后,另一位欧洲观察家詹姆斯·布莱斯在《美利坚共和国》这本书里,也对美国民主提出了警告:拥有多数民意的总统,可能会尝试践踏法律,而且这种行为能得到多数民众的支持,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今天,布莱斯的预言已经成了现实。特朗普的崛起和他相当坚实的民意支持度,对美国的民主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抛弃了历任美国总统珍之重之的几乎所有重大
聚光灯  成都N-TALK演讲会现场,75岁的陈彼得右手捧着篮球,脚上踩着迪斯科舞步,一摇一摆地走上台。  “一,二,三,四,五……你们跟我一起数啊!”他手里掂着篮球向台下的观众吆喝。观众似懂非懂,笑呵呵跟他一起数着——对照眼前这个扔篮球的“怪老头”,人们回忆起他年轻时唱《迟到》《阿里巴巴》的样子,又想起他2018年初在《经典咏流传》上的那首摇滚版《青玉案·元夕》——这次,人们好奇地架接着“音乐教
丹尼斯·约翰逊的去世使得这次颁奖将成为美国小说奖史上最悲伤的一次  近日,美国国会图书馆宣布,2017年的年度美国小说奖将颁给丹尼斯·约翰逊。  对于约翰逊来说,成功姗姗来迟。早在19岁,他就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之后陆续创作多部长篇小说,但成名却是40岁之后的事情了。2007年,他的长篇小说《烟树》入围同年的普利策奖短名单,未能获奖;2012年,中篇小说《火车梦》再度入围普利策奖,当年入围的三部作品
2013年于日本是怎么样的一年?  经济形势温吞,环境日益恶劣,此前的地震、海啸和核泄漏提醒着人们现今岛国的脆弱。年轻人逐渐抛弃交流交往,退缩成孤独且无缘的个体。老龄化问题严重,生育率持续低迷。媚宅文化大行其道,动漫、轻小说日益脱离现实社会,历史仿佛与人们再无关联,国际形势也终于变成了空谈和数字。对于年轻人来说,改变现实早已不可能,而坐以待毙又过于屈辱——日本逐渐成为一座群体心理的围城。  也就在
阴天,大马士革门外,开往伯利恒的公交站牌下。我们站在等公交的队伍里,准备去伯利恒看一看。  在抵达这片蜜与奶之地前,以色列在我的认知里同时处于两极,一极写着浪漫,一极标着动乱。在耶路撒冷,多半是浪漫——就算有随处可见的年轻以色列士兵,他们也只是在大街上三两成群地笑着,驻足听街头艺人的演出,甚至花一整个下午在博物馆里安静地逛,除了一身军装与配枪外,与普通的年轻人似乎没有太多差别。  直到伯利恒之旅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