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围墙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于日本是怎么样的一年?
  经济形势温吞,环境日益恶劣,此前的地震、海啸和核泄漏提醒着人们现今岛国的脆弱。年轻人逐渐抛弃交流交往,退缩成孤独且无缘的个体。老龄化问题严重,生育率持续低迷。媚宅文化大行其道,动漫、轻小说日益脱离现实社会,历史仿佛与人们再无关联,国际形势也终于变成了空谈和数字。对于年轻人来说,改变现实早已不可能,而坐以待毙又过于屈辱——日本逐渐成为一座群体心理的围城。
  也就在这一年,WIT制作公司将漫画《进击的巨人》动画化。开头第一句话便振聋发聩:
  “那一天,人们回想起了被巨人支配的恐惧,和身为笼中鸟的屈辱。”
  从最开始,《进击的巨人》就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个现实寓言。

文体之变及勇士与龙的二律悖反


  《进击的巨人》在刚开始时,是一个丧尸围城的故事:人类被一种名为“巨人”的生物围在三座高墙内,巨人无智无识,只有吞吃人类的本能。故事的最开始,最外的围墙被突然出现的超大型巨人和铠甲巨人打破,墙外的巨人便进入围墙吞食人类,而人类只能进入第二层围墙避难。早期,漫画(动画亦然)吸引人的点在于其极端的残酷和巨大的反差:人类即使装备最高科技,在巨大的体型和速度优势下也如蝼蚁。
  在这样的围城之势下,唯一的办法是出到墙外,探寻巨人存在的真相和原因。主角艾伦从小就是一个立志加入调查兵团、探究墙外世界的孩子。但在最外一道城墙被攻破的那天,母亲在他面前被巨人吞食,人生自此就被极端的仇恨充满。加入调查兵团的目标也从“探知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将巨人一个不剩地驱逐出去”。这是一个日本丧尸围城式热血动漫的开头,由一个封闭环境、强大敌人和一个目的强烈的少年组成。

  然而随着故事的进行,一个看似简单的丧尸围城故事变形成一个逐渐向前的存在主义寓言:男主角突然变身巨人。巨人本身竟然是人类变成的,还有别的可以变身巨人的人类潜伏在墙内世界。原来现在的历史都是虚假的,原来我们并不是最后的人类。到后来,观众意识到这些围墙中的人类是拥有变身巨人基因的艾尔迪亚人,曾经靠着巨人这个军事武器而大肆侵略他国,最终被掌握科技能力和九大巨人之七的马莱国逼迫迁徙到三道围墙中间等待灭绝。掌握着始祖巨人能力的王室修改了人类的记忆,给艾尔迪亚人提供了一个最后的乐园。城墙外的巨人则都是被注射了药物放逐到岛上的艾尔迪亚遗民。可是这虚假的和平也不长久,随着外面世界资源的短缺,这个小岛也成了争夺的对象。马莱人派出手头的战士对这个艾尔迪亚围城进行侵略,于是就有了故事的开头,超大型巨人一脚踢碎城门的一幕。
  整个故事如剥洋葱般层层展开,从第一季的丧尸故事,到第二季的奇谋和谍战,到第三季的政治博弈和血腥的取舍,《进击的巨人》尝试了各类流行的故事架构,以此构建出一个充满悖论和反转的世界。勇者发现自己其实是恶龙,被侵略和屠杀的墙中人发现自己曾经也是侵略者,挣扎求生者发现自己只剩下坐以待毙的命运,战士因为一时的仁慈被杀,为自由搏斗的革命党人剥夺了自己孩子的选择。这类勇者变成恶龙的故事在流行文化中并不少见,但《进击的巨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观众,我们一直跟随主角艾伦对自由的向往前进,以为自己是不论在什么时代和情况下都会为了自由而前进的巨人。斐多菲有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是为了自由,人类又可以牺牲到哪一步?
  在第三季的结尾,主角终于明白了世界的真相,也终于明白了限制他们的并非那三道墙壁,而是象征着自由和梦想的大海。艾伦站在岸边,已经不再是满心仇恨的少年。他抬起手,指着湛蓝的海,问了一个令同伴们胆寒并沉默的问题:“如果把海对面的敌人都杀光,我们是不是就自由了?”而我们也知道,在漫画里,艾伦以自由之名走出小岛侵略马莱,将艾尔迪亚人的血流成河带给了马莱人。自由究竟是什么?正义究竟是什么?敌人究竟又是什么?为自由进行的杀戮和流血牺牲就是正义的吗?为了全人类就能牺牲一个无辜者吗?《进击的巨人》不停地抛出这些问题,不停地试图解答,然而答案却是更多的问题。

自由的围城和寓言故事


  《进击的巨人》于2009年开始漫画连载,在2013年被动画化,2015年在国内遭到下架处理,理由是“过于血腥暴力”。然而,这部作品遭到的非议不仅仅是“血腥暴力”而已。在日本,“军国主义”“极右”“鼓吹牺牲和战斗”的标签如影随形。在一些人看来,三道围墙和狭窄的国土是对日本的隐喻。的确,漫画作者谏山创曾发言表示《进击的巨人》是一部旨在唤醒青年人关心社会和历史的作品。然而它真的如一部分观众所说,是在鼓吹对外扩张的右翼军国主义思想吗?
  从表面上看,这部作品仿佛真的有危险的政治倾向。走出墙壁调查和剿灭巨人的调查军团,制服上的标志是“自由之翼”。对军队的描写占了极大比重,并时时强调“献出心脏吧”的自我奉献和牺牲。男主角一直为了自由战斗,最后这个自由变成了对他族的侵略。然而,这些元素与其说是作者的主张,不如说是引发思考的动机。
  调查兵团团长艾尔文·史密斯这一角色及其命运,则是作者这种思考的集中表现。出于好奇,年幼的艾尔文问了身为教师的父亲一个尖锐的问题:“墙外没有人类这件事,是通过什么调查得出的呢?”父亲告诉小艾尔文,历史很有可能被篡改了,真相不为人知。父亲因此被王族宪兵杀害,艾尔文从此只为追求真相和揭露被篡改的历史而活。他成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墙内人类的拯救者、发掘真相的人,也成为了牺牲无数士兵性命只为个人意愿的恶魔。在自我牺牲前,艾尔文回顾自己的生命和罪孽,承认自己用“献出心脏吧”的口号,仅仅是为了用谎言鼓动别人为自己的梦想牺牲。可是他确实打破了伪造的历史,颠覆了希望让艾尔迪亚人安详灭绝的王政府。尽管一路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他是英雄,还是恶魔?历史又会如何评价他?
  《进击的巨人》始终在展现观念的极致,并试图从中找到平衡点。比如“为了自由而牺牲一切前进”及“为了和平而自我灭绝”之间,是否有另一条道路?他不矫饰战争的残酷,不规避谈论自由和前进的代价,也展现了维持现状与和平的假象这一行为是如何荒唐且无用。自由或发展是伟大目标,却也是围城和屠戮的借口;和平看似甜美,但暗地里血流成河。我们自然可以将其理解成当下日本的困境:历史被篡改,人们或陷入絕望或沉迷于幻觉。人与人关系逐渐崩坏,羁绊日益消失。这种对现实的指涉是《进击的巨人》从众多少年漫画中杀出重围的原因之一。
  同时,这不仅仅是日本的困境,更是一直以来人类的困境,也是伦理学一直讨论的问题:何为自由?何为自由的代价?自由的代价是否值得?
其他文献
这是社交媒体的世界,月明星稀,风平浪静。一座灯塔矗立在暗礁之上,向四周持续投射微弱的白光。包裹着抑郁、绝望的黑色气泡,不时在水面上出现,复又消失。刹那之间,它们的存在被一双不知疲倦的眼睛照见。  晚上9点,一份特别的通报,在“树洞行动救援群”里弹出——树洞监控通报,日期:20181126;发布人:树洞救援团树洞行动机器人003号;自杀风险9级。监控到的内容为12点37分发自网名为“Ancoll”的
现场部分嘉宾合影  “青年也不是一概而论的,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玩着的,但是当然也有要前进的。”  “五四”和新文化运动百年来临之际,由雪佛兰赞助的2019年《南方人物周刊》青年力量致敬盛典在北京举办。主持人徐卓阳以鲁迅先生的话顿挫开场。前进,这个看似平常的字眼,正是本次盛典的关键词。  前进的路上往往充满波折。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编委会委员、《南方周末》总编辑、《南方人物周刊》主编王巍在致
吕思勉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学问在于空间,不在于纸上。”此语精警。套用一下这个说法:诗情,同样也在于空间。  这话应该怎么说呢?晚清民国时期的诗人陈曾寿说过这样一件事:他与郑孝胥相聚,经常听郑氏诵读自己或古人的作品,这时候都会令他觉得:“节奏抗烈,倍觉警动,开悟甚多。始知平昔于古人之诗,随意浏览,轻易忽略过去,埋没古人之精神为不少也。”(《海藏楼诗话》附录“名家评论摘要”)  郑孝胥是晚清大诗
俄军发射“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  近日,俄罗斯举行了代号为“雷霆-2019”的核力量战略首长司令部大演习,演习期间,俄军发射了十多枚巡航导弹和“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亚尔斯”是“白杨”家族的最新成员,最大射程超过1万公里,至少可以携带3枚15-25万吨的核弹头。同时采用超重型特种越野车进行运输和发射,必要时甚至可以部署在铁路系统上。  除了俄罗斯,中国的战略导弹也喜欢使用公路机动,比如今年大阅兵
某种程度上,贴吧和淘宝店的存在,都是有关归属感的找寻对化学情有独钟  生于1991年的冥灵从小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家中常见一些养殖用的试剂,爸妈不在家时,还上小学的他就会以此捣鼓些“化学实验”,他着迷于不同原料间神奇的作用,即便有时候这意味着危险。一次,他把浓盐酸、高锰酸钾、硝酸等各种试剂混在了一起,“先是冒泡泡,接着出现了一股刺鼻的黄绿色气体”,本能驱使,他嗖地一下把混试剂的
美国当地时间8月10日,据CNN报道,杰弗里·爱泼斯坦已在曼哈顿的监狱中身亡,当局消息称其为“明显的自杀”,就在上个月,他才因涉嫌未成年人性交易再次被捕。  上世纪50年代,爱泼斯坦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成年后在曼哈顿的私立学校教书。因为其中一个学生的父亲是投资银行的董事长,爱泼斯坦凭关系进入金融业,成了交易员,负责为高净值客户提供税务咨询服务,短短四年后就跃升为公司合伙人。之后,他成立自
莎拉·卢卡斯。图/伦敦赛迪HQ画廊提供 摄影:Julian Simmons  “一个无礼的女人,这正是我们现在需要的。”——罗伯塔·史密斯在《纽约时报》的一篇艺术报道中这样说起莎拉·卢卡斯(Sarah Lucas),彼时莎拉正在举办她的美国首个博物馆回顾展。这位被称为“英国最酷”的艺术家在这个秋天来到中国,举办她在亚洲的第一个规模最大的个展。  展览开幕的当天仿佛一场狂欢,莎拉·卢卡斯笑嘻嘻地给来
【美】《时代》11月18日  在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发表半个世纪之后,另一位欧洲观察家詹姆斯·布莱斯在《美利坚共和国》这本书里,也对美国民主提出了警告:拥有多数民意的总统,可能会尝试践踏法律,而且这种行为能得到多数民众的支持,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今天,布莱斯的预言已经成了现实。特朗普的崛起和他相当坚实的民意支持度,对美国的民主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抛弃了历任美国总统珍之重之的几乎所有重大
聚光灯  成都N-TALK演讲会现场,75岁的陈彼得右手捧着篮球,脚上踩着迪斯科舞步,一摇一摆地走上台。  “一,二,三,四,五……你们跟我一起数啊!”他手里掂着篮球向台下的观众吆喝。观众似懂非懂,笑呵呵跟他一起数着——对照眼前这个扔篮球的“怪老头”,人们回忆起他年轻时唱《迟到》《阿里巴巴》的样子,又想起他2018年初在《经典咏流传》上的那首摇滚版《青玉案·元夕》——这次,人们好奇地架接着“音乐教
丹尼斯·约翰逊的去世使得这次颁奖将成为美国小说奖史上最悲伤的一次  近日,美国国会图书馆宣布,2017年的年度美国小说奖将颁给丹尼斯·约翰逊。  对于约翰逊来说,成功姗姗来迟。早在19岁,他就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之后陆续创作多部长篇小说,但成名却是40岁之后的事情了。2007年,他的长篇小说《烟树》入围同年的普利策奖短名单,未能获奖;2012年,中篇小说《火车梦》再度入围普利策奖,当年入围的三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