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古诗词篇目很多,教学的地位十分重要,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诗词教学很容易变成诗词翻译,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学生的读诗兴趣就会在这样枯燥无味的翻译中消磨殆尽。因此,“如何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活诗词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作品情感,陶冶自身情操,提高文学素养”成了当前诗词教学的必解问题。行走在诗词教学的路上,且行且思,留下点滴感悟。
一、陷入误区,山重水复疑无路
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十分复杂,所反映的生活年代与现在相距久远,内容高度凝练集中,情感含蓄隽永,文字的跳跃性很强。大部分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先解释题目,然后是作家简介,接着是读通诗句,最后是串讲诗意、揭示主旨。课堂呈现的是“问答有去无来,介绍面面俱到,翻译不求甚解,分析侃侃而谈,背默一路到底”,让诗词教学变成古文翻译,导致充满诗情画意、拥有无限想象空间的诗词艺术在逐字逐句、滴水不漏的解释中失去了原有的意蕴。
二、走出困境,柳暗花明又一村
怎样才能跳出传统束缚的圈子,走出诗词翻译的误区呢?我翻阅了《小学语文诗词教学课堂实录》,从教育理念的渗透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从教学语言的采纳到课中细节的关注,一课课地拜读,一节节地分析,一点点地揣摩,一篇篇地学习。慢慢地,我开始明白:原来古诗词教学可以这样去尝试:
1.创设课堂情境
古诗词内容丰富,但与现实生活相隔久远。教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情境的设置和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诗词的意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去领悟诗词的主旨。
2.整合教学资源
古诗词是历史辉煌的篇章,我们不应局限于课本,还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整合一些相关的作品,一起探讨,在对比中慢慢地欣赏和品味,达到整合优化的效果。
3.咀嚼中慢品味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因而学习古诗词必须沉下心来,觅诗眼,品佳句,在研词磨句中感受诗歌的意趣和韵味。
三、又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
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我让自己潜下心来,开始了古诗词教学的尝试,一首首地去实践,一堂堂地去反思,在模仿、实践、反思中,调整教学策略,生成教学方案。
1.整合教学资源,把握基本观点
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合相同题材的作品,形成系列篇。教师重点引领学一首,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其他多首。通过这样的教学,凝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并让学生举一反三,在对比中体会,在对比中理解,在对比中升华;同时,拓展同一个诗人不同的作品,增加学生对作品风格的感受,加深学生对作品主旨的理解。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就能基本掌握同类题材诗歌的主旨以及学习的方法。
2.通过反复吟诵,整体把握情感
诗词是诗人情感的结晶,只有反复吟诵才能感知其味,可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学中就必须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味。例如:在教学唐朝诗人贾岛的《李凝幽居》时,通过学生反复诵读“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人那种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孩子们诵读的表情中流露出来,从而实现了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升华。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作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读出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美、建筑美。
3.启发想象思维,获得情感共鸣
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翅膀。只有唤起想象才能还原诗人的情感。情感是诗歌作品永恒的主题,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引导他们由此及彼,才能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4.时刻关注生活,鼓励模仿创造
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大胆地跳一跳摘桃子。通过思维转换进一步对诗词进行感悟和运用,以此来激发情感,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班上有个同学暑假跟着在广州打工的父母去度假,看到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就写下了:“鸡鸣即起床,月落归小巷。忙碌无闲暇,不知有阳光。”孩子在现实中体验到了父母的辛劳,更加热爱父母了。
总之,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加强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艺术魅力。同时,我们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积极探寻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绽放光芒。
一、陷入误区,山重水复疑无路
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十分复杂,所反映的生活年代与现在相距久远,内容高度凝练集中,情感含蓄隽永,文字的跳跃性很强。大部分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先解释题目,然后是作家简介,接着是读通诗句,最后是串讲诗意、揭示主旨。课堂呈现的是“问答有去无来,介绍面面俱到,翻译不求甚解,分析侃侃而谈,背默一路到底”,让诗词教学变成古文翻译,导致充满诗情画意、拥有无限想象空间的诗词艺术在逐字逐句、滴水不漏的解释中失去了原有的意蕴。
二、走出困境,柳暗花明又一村
怎样才能跳出传统束缚的圈子,走出诗词翻译的误区呢?我翻阅了《小学语文诗词教学课堂实录》,从教育理念的渗透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从教学语言的采纳到课中细节的关注,一课课地拜读,一节节地分析,一点点地揣摩,一篇篇地学习。慢慢地,我开始明白:原来古诗词教学可以这样去尝试:
1.创设课堂情境
古诗词内容丰富,但与现实生活相隔久远。教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情境的设置和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诗词的意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去领悟诗词的主旨。
2.整合教学资源
古诗词是历史辉煌的篇章,我们不应局限于课本,还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整合一些相关的作品,一起探讨,在对比中慢慢地欣赏和品味,达到整合优化的效果。
3.咀嚼中慢品味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因而学习古诗词必须沉下心来,觅诗眼,品佳句,在研词磨句中感受诗歌的意趣和韵味。
三、又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
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我让自己潜下心来,开始了古诗词教学的尝试,一首首地去实践,一堂堂地去反思,在模仿、实践、反思中,调整教学策略,生成教学方案。
1.整合教学资源,把握基本观点
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合相同题材的作品,形成系列篇。教师重点引领学一首,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其他多首。通过这样的教学,凝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并让学生举一反三,在对比中体会,在对比中理解,在对比中升华;同时,拓展同一个诗人不同的作品,增加学生对作品风格的感受,加深学生对作品主旨的理解。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就能基本掌握同类题材诗歌的主旨以及学习的方法。
2.通过反复吟诵,整体把握情感
诗词是诗人情感的结晶,只有反复吟诵才能感知其味,可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学中就必须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味。例如:在教学唐朝诗人贾岛的《李凝幽居》时,通过学生反复诵读“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人那种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孩子们诵读的表情中流露出来,从而实现了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升华。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作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读出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美、建筑美。
3.启发想象思维,获得情感共鸣
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翅膀。只有唤起想象才能还原诗人的情感。情感是诗歌作品永恒的主题,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引导他们由此及彼,才能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4.时刻关注生活,鼓励模仿创造
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大胆地跳一跳摘桃子。通过思维转换进一步对诗词进行感悟和运用,以此来激发情感,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班上有个同学暑假跟着在广州打工的父母去度假,看到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就写下了:“鸡鸣即起床,月落归小巷。忙碌无闲暇,不知有阳光。”孩子在现实中体验到了父母的辛劳,更加热爱父母了。
总之,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加强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艺术魅力。同时,我们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积极探寻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