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每一朵花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个孩子都是祖国娇嫩的花朵,让每个孩子都能听见花开的声音,迸出智慧的火花,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拨响感动的琴弦,是教育者最大的欣慰。在教学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感动,现将一些做法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欣赏花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性,面对这些千差万别的孩子,教育者必须有宽容心,用信任的目光欣赏每一个孩子,实践人性化的教育。
比如一个新接手的班,同学们纷纷拿起笔,把刚结束的“贴鼻子”游戏写下来。可黄永峰却在玩尺子,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他是个差生,根本不会写作文。”我故作惊讶地说:“是吗?我怎么看着不像呢?黄永峰也有一个聪慧的大脑,一定会写的,对吗?”黄永峰的脸顿时红了,慢腾腾地拿出笔写起了作文题目。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看,在短短的一分钟时间内,黄永峰就把题目写好了,反应多快呀!”黄永峰欣喜地望着我,却无从下笔。我弯下腰,在他耳边细语:“现在只要你把这个游戏的时间、地点、人物、怎么玩、玩得怎么样,用通顺连贯的话写下来就行啦!你这么聪明,一定行的。”在我的鼓励下,他终于写出了四句通顺的话。虽然不够具体、生动,而且还有点杂乱无章,可我稍作修改后批了满分,并写上:“你有写作潜能!”这以后,我惊异地发现他的作文再也没有出现过白卷,而且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再也没有人用嘲笑的目光看他了。有时看着他的文章,真不敢相信!被“呵护的花蕾”,燃起的是自信与尊严。
二、绽放花香——促进学生的学力与人格成长
绽放花香,促进学生的学力与人格成长,需要教育者在尊重个体的前提下,以人为本,运用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设计出高效的课堂教学,让教育不流于形式,不走弯路,深化学生的感受,培养各种技能。这就要求:
1.合理运用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
例如:人教版第四册语文第5课《泉水》,文章层次清晰,分别讲泉水流到哪,所带来的变化。这篇文章的合作讨论如果放在泉水分别流进了哪?看见谁?说了什么?似乎没有讨论的价值,答案千篇一律。所以应在整体感知后,让学生合作讨论:泉水还会流到哪儿?看见谁?又会说什么呢?学生可以很快地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思维的火花。
2.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展示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人教版第二册第24课《画家乡》。教师在让学生了解五个孩子来自不同家乡以及各自家乡的特点后,为了让体验升华,设计了“欣赏——谈收获”的环节:(课件展示城市、海边、草原、山里的美丽风光)
师:旅行回来,大家有什么收获?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
师:到了那么多地方,同学们觉得我们的祖国怎么样?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家乡的美,祖国的美,一起来吧!
学生因体验而出现“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我知道那是孩子们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犹如绽放的花香,芬芳四溢。教学需要这样的精彩!
三、聆听花声——用心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甚至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堂课的灵魂。孩子处处精彩的创新,犹如花开时,那美妙的声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到的。
一次课上,我发现一个孩子总是用眼角的余光看窗台上阳光照射的地方,无心听讲。我很生气,正准备把窗台上的东西扔掉时,孩子急得哭了,忙断断续续地辩解:“我……想用它做……实验,冰是不是真的能点火,让纸燃烧起来。”原来,他在科学小博士书上看到冰可以让纸燃烧起来,他想试一下,第一次失败了,冰融化了纸也没有被点燃。这一次他加了紫药水想让冰充分吸收阳光,看看能不能点燃纸。孩子不是在捣乱,是在做科学实验。我笑着告诉他,下课了和他一起做实验,孩子幸福地笑了。那一瞬间,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四、领悟花韵——开辟教研新天地
奏响课题研究的新乐章,需要教育者巧妙地将教法、课内、课外以及评价体系融会贯通,才能更有效地领悟花韵,减轻学生过重负担,让花儿更加美丽动人。
1.优化课堂教学
向40分钟课堂要效率,教师要不断充电,借鉴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教育者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优势,利用集体智慧,结合各班实际备好课。课堂中,将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2.创新作业设计
传统的作业,以写为主。现在的作业设计百花齐放,有观察作业、采访作业、调查作业、献爱心作业、孝敬老人作业等等。从写延伸到看、听、说,甚至是玩,灵活的设计让学生不再为作业头疼。
3.改进评价体系
在课堂中的评价,需要教师艺术化的语言,其中饱含着智慧、公平、活泼、生动。成绩单上的评语增设了成长指导意见和教师寄语栏目。教师既是师长,又是朋友,可以交心!这样的评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课程研究中,新的航船已经起锚,让我们认真把握新的教改思想,领会新课堂,新教材的内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个孩子听到花开的声音,让每个孩子像小河般活泼地流淌。
一、欣赏花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性,面对这些千差万别的孩子,教育者必须有宽容心,用信任的目光欣赏每一个孩子,实践人性化的教育。
比如一个新接手的班,同学们纷纷拿起笔,把刚结束的“贴鼻子”游戏写下来。可黄永峰却在玩尺子,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他是个差生,根本不会写作文。”我故作惊讶地说:“是吗?我怎么看着不像呢?黄永峰也有一个聪慧的大脑,一定会写的,对吗?”黄永峰的脸顿时红了,慢腾腾地拿出笔写起了作文题目。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看,在短短的一分钟时间内,黄永峰就把题目写好了,反应多快呀!”黄永峰欣喜地望着我,却无从下笔。我弯下腰,在他耳边细语:“现在只要你把这个游戏的时间、地点、人物、怎么玩、玩得怎么样,用通顺连贯的话写下来就行啦!你这么聪明,一定行的。”在我的鼓励下,他终于写出了四句通顺的话。虽然不够具体、生动,而且还有点杂乱无章,可我稍作修改后批了满分,并写上:“你有写作潜能!”这以后,我惊异地发现他的作文再也没有出现过白卷,而且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再也没有人用嘲笑的目光看他了。有时看着他的文章,真不敢相信!被“呵护的花蕾”,燃起的是自信与尊严。
二、绽放花香——促进学生的学力与人格成长
绽放花香,促进学生的学力与人格成长,需要教育者在尊重个体的前提下,以人为本,运用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设计出高效的课堂教学,让教育不流于形式,不走弯路,深化学生的感受,培养各种技能。这就要求:
1.合理运用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
例如:人教版第四册语文第5课《泉水》,文章层次清晰,分别讲泉水流到哪,所带来的变化。这篇文章的合作讨论如果放在泉水分别流进了哪?看见谁?说了什么?似乎没有讨论的价值,答案千篇一律。所以应在整体感知后,让学生合作讨论:泉水还会流到哪儿?看见谁?又会说什么呢?学生可以很快地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思维的火花。
2.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展示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人教版第二册第24课《画家乡》。教师在让学生了解五个孩子来自不同家乡以及各自家乡的特点后,为了让体验升华,设计了“欣赏——谈收获”的环节:(课件展示城市、海边、草原、山里的美丽风光)
师:旅行回来,大家有什么收获?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
师:到了那么多地方,同学们觉得我们的祖国怎么样?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家乡的美,祖国的美,一起来吧!
学生因体验而出现“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我知道那是孩子们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犹如绽放的花香,芬芳四溢。教学需要这样的精彩!
三、聆听花声——用心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甚至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堂课的灵魂。孩子处处精彩的创新,犹如花开时,那美妙的声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到的。
一次课上,我发现一个孩子总是用眼角的余光看窗台上阳光照射的地方,无心听讲。我很生气,正准备把窗台上的东西扔掉时,孩子急得哭了,忙断断续续地辩解:“我……想用它做……实验,冰是不是真的能点火,让纸燃烧起来。”原来,他在科学小博士书上看到冰可以让纸燃烧起来,他想试一下,第一次失败了,冰融化了纸也没有被点燃。这一次他加了紫药水想让冰充分吸收阳光,看看能不能点燃纸。孩子不是在捣乱,是在做科学实验。我笑着告诉他,下课了和他一起做实验,孩子幸福地笑了。那一瞬间,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四、领悟花韵——开辟教研新天地
奏响课题研究的新乐章,需要教育者巧妙地将教法、课内、课外以及评价体系融会贯通,才能更有效地领悟花韵,减轻学生过重负担,让花儿更加美丽动人。
1.优化课堂教学
向40分钟课堂要效率,教师要不断充电,借鉴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教育者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优势,利用集体智慧,结合各班实际备好课。课堂中,将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2.创新作业设计
传统的作业,以写为主。现在的作业设计百花齐放,有观察作业、采访作业、调查作业、献爱心作业、孝敬老人作业等等。从写延伸到看、听、说,甚至是玩,灵活的设计让学生不再为作业头疼。
3.改进评价体系
在课堂中的评价,需要教师艺术化的语言,其中饱含着智慧、公平、活泼、生动。成绩单上的评语增设了成长指导意见和教师寄语栏目。教师既是师长,又是朋友,可以交心!这样的评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课程研究中,新的航船已经起锚,让我们认真把握新的教改思想,领会新课堂,新教材的内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个孩子听到花开的声音,让每个孩子像小河般活泼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