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情》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ny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引导学生欣赏荷兰的多幅图画,同时配上音乐)欣赏了这么多画面,有什么感受?
  生:很美,美得像仙境一样。
  师:知道这是哪里吗?
  生:荷兰。
  师:这节课,我们跟着作者去世界上最美的国家之一 —— 荷兰,细细欣赏那里的——(生读:田园诗情)。荷兰是怎样一个国家,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地告诉了我们。(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水、花、牧场,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牧场。
  【点评】利用画面、音乐创设优美诗意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荷兰,形象感受荷兰的美,然后从整体切入,提挈出中心句(也即中心段)以及核心景物——牧场,了解作者的描写角度。
  师:作者从白天、傍晚这两个时间来写牧场的。白天的牧场,主要有什么?
  生:草原、动物。
  师:草原是怎样的?请大家打开课本,默读第2~4自然段,找出描写草原的语句,用“——”画出来。
  师:(出示一组短语: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碧绿色的低地、辽阔无垠的原野、天堂般的绿色草原)这些文字,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能用几个字来形容一下吗?
  生:绿、美、大。
  师:绿,从哪些词感受到的?
  生:碧绿、碧绿色、绿色。
  师:草原这样绿(出示图),你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
  生:绿意盎然。
  师:对,这是文中的一个词,你很会捕捉。想想还有没有别的?
  生:碧绿碧绿。
  师:老师给你们几个词,一起来读读。(生齐读:绿意盎然、绿草如茵、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师:哪里感受到美?
  生:碧绿如丝绒般。
  师: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什么?
  生:作者运用了比喻,把草原比作丝绒。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草原”和“丝绒”像吗?(出示图)
  生:都是绿色的,看上去很柔滑。
  师:“柔滑”一词用得好。
  生:绿得油亮油亮的,有光泽。
  生:感觉草原绒绒的,像毯子。
  师:丝绒色彩亮丽、质地柔软,给人一种高贵华丽的感觉,而草原很绿,绿得油亮油亮的,又很柔软,让人感觉很舒服。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恰切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美。谁来把这个比喻读一读?(生读)
  师: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生:“天堂般”。
  师:这里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把“草原”比作了——
  生:天堂。
  师:在你心中,天堂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生:神圣的、美丽的、迷人的、幸福的……
  师:草原真的很美。作者写草原,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连用了两个比喻。如果拿掉这些比喻,你觉得会缺少了什么?
  生:少了生机和美丽。
  师:是呀,作者丰富的想象使草原平添了一份诗意的美。(课题上描红“诗”字)
  师:还从哪里感受到草原大?
  生:辽阔无垠。
  师:你知道它的意思吗?能用相近的词来说吗?
  生:一望无边、无边无际、一望无际……
  师:草原是如此的美,如此的绿,如此的大。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四个词语。(生齐读)
  师:这样的草原,让你联想到哪一句诗?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是啊,我们读一篇美文的时候,也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点评】这环节提炼出文本中写草原的四个短语,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绿、大、美的特点,领会作者展开想象、运用比喻的写作方法以及作用,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再回扣题眼,巧妙渗透展开想象的阅读方法。在这过程中,还注重语言的积累,让学生相机拓展一些四字词语、古诗句等,做到新旧知识巧妙勾连、灵活运用。
  师:如果你来到这样的大草原上,你最想干什么?
  生:自由驰骋、仰望蓝天白云、放风筝……
  师:真有诗意。看看草原上的动物们又是什么样的。请大家打开课本,读读第2~4自然段。刚才,我们学的四个短语就散落在这三段中,现在请你把这四个短语送回到课文中,再去读一读,然后想一想这个草原上动物们在干什么?
  师:我们先来看奶牛。(出示第2自然段,生读)
  师:在这个自然段中,作者有哪些丰富的想象?
  生:“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把牛犊比作顽皮的孩子。
  生:“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把老牛比作牛群的家长。
  师:“孩子”“家长”,他们好像是一家人。那家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温馨的。
  生:幸福的。
  生:其乐融融。
  师: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这样一组成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舐犊之爱、天伦之乐、其乐无穷。)
  师: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多么快乐,多么温暖!
  师:还有什么想象?
  生:“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感觉奶牛像人一样。
  师:是啊,此时的奶牛,俨然是活生生的人。这是拟人的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生:把牛当作人来写,牛好像有自己的想法,不显得单调。
  师:对,这时候的牛,是精灵,有生命、有情感,这样写就写活了。请你们把这两句话再读一读。(生读)
  师:我们也来展开丰富的想象,想一想其他的一些牛在干什么?(想象写话:有的 , ;有的 , 。)
  生:有的牛头扭来扭去,仿佛在寻找更美更嫩的草。   生:有的牛一动不动地躺在草坪上,享受温暖的阳光。
  生:有的牛东张西望,好像正在寻找自己的孩子。
  生:有的牛跑来跑去,好像在叫朋友来做游戏。
  师:作者写奶牛,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如果拿掉这些想象,你觉得又缺少了什么?
  生:缺少了生机。
  师:也就是一份活力,一份情趣。作者丰富的想象,使我们感觉到动物活了,生机勃勃,草原又平添了一份诗情画意。(课题上描“诗”字)
  师: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图),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句、图),在这样的环境里,这些奶牛生活得怎样?
  生:幸福、自由、悠闲……
  师:是啊,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草原是奶牛自由、幸福的天堂。我们把这段话美美地读一读。(生读)
  师:多美的文字,多美的画面,把它记在我们的脑海中。
  (生自己练背→指背→齐背)
  【点评】这环节由自然景物过渡到动物,聚焦奶牛,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展开想象的,体会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作用,并及时进行读写迁移,引导学生仿照文中句式展开想象写话,以丰富画面,深化对奶牛们幸福安逸的情感体验。学生驰骋在想象的王国,身心愉悦,妙语连珠,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
  师:牧场上的马又是什么样的呢?(出示第3自然段,生读)
  师:“骏马”是怎样的马?
  生:骠悍强壮,腿粗如桩,跑起来很快。
  师:(图)成群的骏马扬蹄飞奔、自由驰骋,谁来读活这个画面?(生读)
  师:这辽阔无垠的原野,也是马儿的自由王国。大家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草原是骏马、奶牛的王国,幸福的天堂。除了奶牛、骏马,还有其他的一些家禽家畜。(出示: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 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老师把第4自然段变换成了诗行,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这里,作者又展开了哪些丰富的想象?
  生:这里又用了拟人的手法,感觉动物们也很悠闲、自在、舒服。
  师:是呀,草原真是动物们的自由王国、幸福天堂。作者再一次运用丰富的想象,把草原上所有动物都写活了,充满了情趣,使牧场平添了一份诗意。(课题上描“诗”字)我们再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辽阔的草原无边延展,各种各样的精灵自由地活动,白天的牧场给你怎样的印象?
  生:美丽、热闹、和谐、生机勃勃……
  【点评】课文第2~4自然段,都写白天的牧场,写草原、写动物,景与物交融。在重点学习奶牛部分后,再次重点地顾及一下其他一些动物,针对“作者又展开了哪些丰富的想象”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领略想象之精妙,再次回扣题眼。
  师:荷兰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为什么白天的牧场,看不见人呢?
  生:牧场是动物的王国,荷兰人不想打扰动物的生活。
  师:人直到什么时候才出现?
  生:傍晚。
  师:傍晚的牧场又是怎样的?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第5、6自然段,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静。
  师:从哪里读出了静的感觉?
  (生读相关句子,师点红:严肃沉默、寂静、默默无言、平静、沉睡、无声)
  师:夜晚的荷兰安宁静谧,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把这份安静读出来。(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样安宁、舒适的家园是谁创造的?
  生:荷兰的人民。
  师:是啊,正是因为有了人对动物的喜爱、关心和呵护,才有了这样舒适、美丽的家园,才有了这样幸福、自由的王国。
  【点评】简单学习第5、6自然段,以朗读为主,感受傍晚的牧场,领略安静之气息,体悟荷兰人对动物的精心呵护之情。这样,教学就有详有略。
  师:这篇文章是捷克作家恰佩克(出示图)在游历荷兰之后写的,他感叹道——(出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生齐读)
  师:这是怎样的荷兰?(出示:这就是_______________的荷兰。)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来说吗?
  生:如诗如画。
  生:富有诗情画意。
  生:安逸舒适。
  生:和谐美丽。
  师:是啊,荷兰,它是一幅美丽清雅的风景画,是一首恬静安宁的田园诗。教师指向课题——(生读)
  师:“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赞美之情。
  生:陶醉之意。
  生:向往之心。
  师:短短一句话,回味悠长。一起读。(生齐读)
  师:下面,请大家跟着优美的音乐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荷兰。生起立齐读诗:
  碧绿如丝的草原/绿意盎然的村野/大片鲜艳的郁金香/条条明澈的运河/荷兰,美丽的天堂//低头吃草的奶牛/自由驰骋的骏马/悠闲自得的绵羊/沉睡呼噜的黑猪/荷兰,幸福的天堂//默默无言的挤奶人/偶尔传来的汽笛声/装满奶桶的车船/归于平静的夜晚/真正的荷兰/人与自然的和谐天堂
  师:《田园诗情》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写美了,把动物写活了,文字间流淌出无限的情趣与诗意的美,使原本美丽的荷兰更加如诗如画。我们以后要运用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点评】学习第7自然段,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感受结尾之妙,用老师自创的一首诗来结束全课,升华学生的情感,达到文、教、学“诗情”一体的艺术高潮之效,体现了精致语文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提炼,对教学方法的巧妙设计,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巧妙转换,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滋养着学生的言语品质。
  (曹丽萍,太仓市科教新城小学青年教师;王晓春,语文特级教师,太仓市新区第四小学校长)
其他文献
  目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多围绕创新项目的融资问题,少有研究这些企业创新负责人特质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在众多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因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是企业创新
微软领头,微云莫测,从发微信到微电影,再到微型课……我们似乎跨进了“微时代”。快捷明了、率性自然、扼要简练、余音袅袅就是“微时代”的风尚。我们的语文教学,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用,样样重要,不仅关乎文本学习,更涉及人文素养;既要重视工具性,又要不忘人文性——人称“大语文”。“微时代”可给大语文带来怎样的新气息呢?我们一起来推开语文教学中的“微”视窗,运作一些“微动作”。  一、 “微观”教材  开学
创课,是我对话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流域。它有“六大”支流:创思想,创教材,创设计,创教学,创反思,创发表。这“六创”最终形成一个闭合的丰水回路,流到创课之河来。上一轮“六创”的完结,意味着下一轮“六创”的开启。“六创”连续不断,创课常创常新。六年级习作教学《修得一颗柔软心》,是2016年3月于四川绵阳“全国创新作文大赛指导教师培训”的一次创课。在创课中,每一创都是“0-1”的首创。像以往任何一次创课
一、 文学常识介绍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2. 作者韩非,战国时法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他为“韩非子”。“子”附在姓氏后表示对人的尊称。  3. 被称为“子”的名人——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孙子、荀子……  4. 竽,是一种竹制管乐,靠嘴吹来发声,所以文中说——“吹竽”,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类乐器。靠弹奏丝弦来发声,叫弦乐器。所以古人用“丝竹”来代指“音乐”。  
一、 畅谈“学”字,导入新课  1. 看黑板上“学”字的小篆字体。认识这个字吗?你是怎么认识的?这是个会意字,左上方和右上方表示两只手,位于它们中间的“爻”字表示占卜,中间类似于盖子的部分表示房间,下面的部分表示孩子,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孩子在房间里学习占卜。其实古代人学习占卜也不是容易的事,需要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有关“学”的寓言——纪昌学射。  2. 教师写课题,学生书空,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