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语文教学的“微”视窗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软领头,微云莫测,从发微信到微电影,再到微型课……我们似乎跨进了“微时代”。快捷明了、率性自然、扼要简练、余音袅袅就是“微时代”的风尚。我们的语文教学,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用,样样重要,不仅关乎文本学习,更涉及人文素养;既要重视工具性,又要不忘人文性——人称“大语文”。“微时代”可给大语文带来怎样的新气息呢?我们一起来推开语文教学中的“微”视窗,运作一些“微动作”。
  一、 “微观”教材
  开学的第一天,拿到散发着墨香的语文课本,我们不仅可安排学生包书皮、预习第一课,还可以这样做:读读编写说明,看看整本书的编排,认认编者的姓名,知道出版社的信息,了解本学期生字的个数、课文的篇数……最后,着重来阅读语文书的目录,让学生来微品课题:读读、想想,为何这几篇组一起?有什么特点?比如四年级上册教材,可引导学生发现其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内容上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如《虎门销烟》《我给江主席献花》;也有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如《泉城》《九寨沟》《雾凇》;还有颂扬刻苦勤奋精神的,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体裁上有记叙文、诗歌、说明文、神话传说、古诗词等。学生饶有兴致地翻阅着,在这过程中,学生大致了解一学期所要学习的课文,又可发现课文编排的规律,对于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文章先睹为快。
  这样“微观”教材,快捷明了,培养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有良好的习惯。到课外阅读,他们会熟练挑选自己喜好的书籍,兴致勃勃直奔最青睐的章节,更会在书籍中得到更多信息。
  二、 “微调”课程
  如果仅一味地按着文本的次序或者教师的计划去学习,不免少了很多生趣。如果可以,我们微调课序,微调课程,微调教师,就得让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率性自然。
  “跟节”学。教师节,我们一起吟诵《老师,您好!》,一起完成练习里要求制作的教师节贺卡;中秋节,带着学生品析《但愿人长久》;国庆节,带领学生大声朗读“城楼、红灯、金水桥”;重阳节,和学生们一起沉浸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思乡情绪中……
  “活动”学。现在,爱运动的、勇敢坚强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学校组织体育节、体能测试过关,可相应学习关于民族英雄、神话英雄等文章,品赏其坚强勇敢、敢于挑战的美好品格,或许乐于参与的学生会无形增多。
  “抱团”学。有时,练习中的成语恰好是因一篇课文而引发出来的,那在学完课文后或者就是在学课文的同时,作为一个延伸,抱团学习,既轻松自如地记忆、掌握成语,又趁热打铁巩固理解文章,更可结合文本,拓展一些相应的词句为学生积累语言。比如二年级《小鹰学飞》课文学习完,恰好可学练习中的成语,“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 学无止境 一往无前”;三年级《少年王勃》课文学习时,更可结合练习中的成语,“风华正茂 出类拔萃 才思敏捷
  后生可畏 文思如泉 手不停挥笔下生花 力透纸背”来好好品味文章中人物的形象。
  “链接”学。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可为现有的文本提供相关的链接,或是其他经典的意境相反的描写章节,或是美轮美奂的音频视频,或是增趣添色的音美作品,这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恰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此时的文本才真正是一个支点,来自本身的探索需求让学生走得更远。
  “换师”学。语文教师本身也是教学资源,各有所长,各有所专。每学期精心准备的教研课,在本年级的其他班里去尝试一课多磨,本就是对自身教学有益的好事。而对于学生来说,偶尔换一位老师,特别有新奇感,那节课甭提多带劲呢!
  三、 “微动”笔墨
  笔者认为,习作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练习里,微动笔墨,从写自己的感悟开始、从写短句子开始、从写片段开始,慢慢积淀,积累语言,也积累谋篇布局的方式,更积累书写心声的情绪。
  一篇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的质疑设问,引发读者兴趣;有的以人们熟悉的歌词开头,让人心生同感;有的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有的抒发情感,点题升华……可让学生们细品这凤头豹尾,微动笔墨,学学仿仿。又说那文章的留白之处、关键词句的延伸之点、拓展想象的插图配乐……都是让学生微动笔墨的好时机,让学生尽情驰骋于思维天地,这不能不说是对作品的二次创造。坚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在课堂里、在课堂外微动笔墨,让扼要简练的个性化语言,生成语文教学预想不到的“溢出效应”,更让学生在品析中积累语言,为习作“我手写我心”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 “微留”空间
  据说,茅盾先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白石老人为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游动,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这就是“留白”的经典。少着墨,多留白,语文教师大可学学中国画的“留白”艺术。少唠叨,多留白,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意造景生”,变得妙不可言。
  在课始,微留空间:教学生预习,让他们学会自我探索,哪怕动作慢点,出点小差错也无妨;在课中,微留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言,少一点不耐烦,少一点标准答案,让童言稚语见证心灵的成长;在课余,微留空间,少一点无谓的读写抄,用合理、分层、巧妙的作业吸引学生,更可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还让他们有时间徜徉书海,汲取营养。比如《虎门销烟》一课,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林则徐,自读课文,学会质疑,自我解疑;课中,学习第2自然段时,学生了解到本段写销烟前的准备,除了有文武百官、老百姓出场,为何请外国商人呢?销烟后,外国商人们的表现会是怎样呢?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发言,个性品味,课堂上的答案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外国商人的表情、语言、心理、动作,学生们娓娓道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而“站在林则徐塑像前”的课堂练笔就会水到渠成,一气呵成。在课后,我们的分层作业,让学生们乐此不疲:1. 课文的有力诵读;2. 《虎门销烟》电影的观看;3. 生活中的禁烟宣传——尝试说服自己的一位亲人或亲戚戒烟。
  在那微留的空间里,或许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学会自主识字、入情朗诵;或许学生多了个性化的理解,增强了语言组织的能力,有了大胆表达的勇气;或许学生爱上了灵动多彩的生活语文,爱上了阅读,与书为友。
  动微见起,微动文情。推开语文教学中的“微”视窗,摒弃浮躁,保留真实,去除繁琐,只留精髓。“微动作”如同一股轻柔的春风拂过,带着学生一起徜徉在真切自然的、舒缓流畅的语文学海中。
  (作者单位:宜兴市荆溪小学)
其他文献
在一次续写练习中,提供给学生一篇名为《老鼠买鱼》的短文,主要内容是老鼠为了巴结猫,到鱼行里买了许多鱼送给猫,从此猫鼠化敌为友。鱼行老板虽然在卖鱼时狠赚了一笔钱,但老鼠成灾时,他后悔不已。要求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注意做到语句通顺连贯”。结果,40多位学生的续写,有一半以上学生的续写偏离了方向:有的写成了老鼠和猫成了好朋友,一起去玩耍了;有的写人类运用现代高科技来惩罚老鼠了;有的
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制约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比如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必然会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并对群众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企
对于读写结合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其实就是对读写结合点的精准选择。关于读写结合点,可以理解为文本中既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感悟,又能促进学生内部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有时在文本中是显性的,教师一下就发现了;有时它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去精心发掘。如何精准选择这个切入点,我们不妨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从学情、《课标》和文本这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一、 精析学情  读写结合点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学情出
随着我国煤炭行业从过去分散性小煤矿逐渐向集约型大煤矿转变,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员工素质与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一致;管理创新意识不够;售后与生产部门
一次偶然的机会收听广播,发现手机客户端很多广播电台广受欢迎。我突发奇想,一台电脑(播放背景音乐)加一部手机,就可以精心录制属于自己的电台!而微信是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设有“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覆盖率高、实用性强。基于智能手机微信平台,我创建了“小蚂蚁故事俱乐部”,引领学生听故事
身心自由是创造性行为的前提条件,习作也是一种创造,是文字在情感滋养下的一种自然快乐生长。习作不是“难为”学生,而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习作的“趣味”,让学生不知不觉间会写,自然而然地想写,情不自禁地爱写。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自由表达与展示的机会。  一、 比赛式指导  比赛,能激发人的斗志,调动人的精神状态,因此在习作指导中,我经常变着花样组织学生进行习作比赛。如学习完《给家乡孩子的信
学者在研究处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环境中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时,发现组织惯性是导致其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目前,组织惯性已成为企业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问题,但是
  目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多围绕创新项目的融资问题,少有研究这些企业创新负责人特质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在众多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因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是企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