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策略学习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习惯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在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时,老师应选择合适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理解分析、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下面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为例,加以论述。
  一、抓关键词句,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审题习惯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认真读题、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题、审题的习惯,经常通过一些变式练习,帮助学生养成找题目中的重点词句并能准确理解的习惯。
  比如,在本单元教学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把正方形的边长增加4厘米,得到一个大正方形,面积比原来增加72平方厘米,原来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在练习时,往往会因为对“边长增加4厘米”理解不到位而做出错误的解答。针对此问题,我在此题之后又出示以下几道题,让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正确审题、理解“边长增加4厘米”的重要性。
  补充题1:把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各增加4厘米,面积就比原来增加72平方厘米,原来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补充题2:一个边长20米的正方形荷花池周围有一条宽1米的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同样是“边增加4厘米”这个条件,原题是将正方形的边长增加4厘米,增加后还是一个正方形,而补充题1是将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各增加4厘米,增加后就形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两道题条件不同,增加部分虽然都是“72平方厘米”,但是这“72平方厘米”的形状也是不一样的,最后的解答过程和结果当然也就不一样。而原题与补充题2相比较,增加后都形成了一个正方形,但原题中正方形的边长只是增加了4厘米,而补充题2中正方形的边长却增加了2个1米。
  对题目当中的条件做适当改变的题组练习,可以增强学生对题意的辨析和理解。除此之外,看清问题要求的是什么,也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我又增加了补充题3:把正方形的边长增加4厘米,得到一个大正方形,面积比原来增加72平方厘米,现在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将原题当中的问题求“原来”正方形的面积改成了求“现在”正方形的面积。往往学生在单独解答此类题目时,不注意问题是求“原来”还是求“现在”,通过组题对比的形式让学生练习,虽然只是简单地将“原来”改成“现在”,但就是这细小的改变,却让学生注意到看题目中的关键词句,养成细心看题的习惯。
  二、数形结合,培养自觉画图整理思维的习惯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很多问题都可以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简洁地表达出题意,将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画图作为解决问题最常见的策略之一,应当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比如,本单元教学中有一道习题:“王叔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5米,宽16米。因为要建新房,需要将花圃的长缩短5米。如果不改变花圃的面积,王叔叔要将花圃的宽增加多少米?”这道题如果只是凭空想象,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动笔画一画图,就能很快清楚题目当中的数量关系(如下图)。
  
其他文献
小学科学课堂作为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阵地,许多环节值得教者用心设计和思考,而小学科学优质课舞台上所呈现的课堂,更是处处体现课堂的魅力,熠熠生辉。最近,我全面深入地參与市级优课比赛活动,在磨课、观摩等一系列活动的参与中,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认识更全面了,理解也再次加深,可谓收获满满。  一、直观形象化  小学生的思维是在一定生活环境、教学条件的影响下实现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形式过渡的。
期刊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可以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得到极好实践的学科。通过数学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成绩,还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时代在飞快变化,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为了拥有更高效的教学,把以老师为主体的教育形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热情。  教育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从以前的分数论变为学生素质论。家长和
期刊
科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以下这种情形: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很少有人举手回答。但是让学生先画,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示意图就可以清楚地回答。是学生不想回答吗?课堂上学生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是却画出来了,说明思维有,只是说不出来。这是由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特点所决定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的反映过程,是人脑的高级心理活动,认知过程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思维显性化就是借助显性化的语言、
期刊
新课程改革强调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走向生活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在当前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理当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生活中蕴含科学。  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即创设生活化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难度的生活化情境,能使学生体会科学其实就在身边,同时又能将科学知识回归生活。  针对小学生的心
期刊
数学思维的形象化特点就是“线性思维”形态,对于数学学科的研究和学习,离不开“问题链”的构建和应用。“问题链”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模型的架构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构建方式,其中都离不开学生对于“问题”的敏感捕捉和理性联想。“问题链”的搭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思考方式,在难题的解决过程中找到“捷径”。  培养学生对“问题链”的敏感度是建立“问题链”的关键,这是对学生良好学
期刊
运用交互式白板展开教学,使各学科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老师在教学中运用交互式白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提升教学效果。文章从让教学内容情境化、让抽象知识形象化、让静态知识动态化、让数学思维过程化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交互式白板所具有的优势。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步向信息化迈进。教学中运用交互式白板,使各学科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老师通常利用
期刊
近年来,建立高效课堂成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并且在不断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课堂展示环节被誉为高效课堂的灵魂,在课堂展示环节中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展示的热情和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自我展示的勇气。文章研究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展示能力的相关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  学生的自我展示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展示环节来进行语言的
期刊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老师要深入研究教学现状,使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在傳统的数学教学中,老师运用粉笔书写数学信息,教学形式单一,课堂异常沉闷。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快速应用,教学手段变得多种多样。因此,老师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深度融合,让学生能直观地观察、理解数学问题,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构建高效课
期刊
“热是怎么传递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第6课《热是怎么传递的》一文中的一个实验教学案例。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感到教材中的实验有可改进之处,于是经过不断实践,对实验器材做了改进设计,使得实验更具有单人可操作性,实验观察更方便,实验效果更明显,真正实现了实验教学的科学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第6课《热是怎么传递的》,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活动是“热是怎么在金属条中传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话作为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日益受到老师的关注。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出发,从对话教学中问题设计这一角度切入,分析如何利用问题构建有趣、有深度、开放性、有高度的对话教学,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对话教学中,提问是关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效的问题设计,能够为对话教学提供强大的动力,让师生之间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