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联动 彰显课堂魅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b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堂作为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阵地,许多环节值得教者用心设计和思考,而小学科学优质课舞台上所呈现的课堂,更是处处体现课堂的魅力,熠熠生辉。最近,我全面深入地參与市级优课比赛活动,在磨课、观摩等一系列活动的参与中,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认识更全面了,理解也再次加深,可谓收获满满。
  一、直观形象化
  小学生的思维是在一定生活环境、教学条件的影响下实现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形式过渡的。这种思维过渡不是自发实现的,当学生对抽象的文字、符号感到困难时,只有老师用直观教具或图画以形象的实物或图表来展示,学生才能很快领悟,得到正确答案。
  例如,《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老师大篇幅地使用“希沃”软件投射学生实验过程的视频及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各个小组的探究进程。这种形象直观的手段更有利于学生综合各种现象,比较各小组探究的规范程度,讨论操作的技巧,归纳实验的结论。在《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教学中,教者设计实验记录单时,记录单上的参与实验物体都是用具体形象的彩色图像引导学生记录各种物体在水里沉浮现象。这种直观的记录单能更好地体现为学生着想、关注主体年龄特征和思维水平的原则,更利于记录实验数据。
  二、目标年段化
  2017版新课标将教学目标按照低、中、高三个年段,设置和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融入了进阶的思想和成果。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序和心理序。在二年级教材《栽小葱》一课教学中,探讨小葱生长的基本条件时,为了实验的公平,在进行实验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一些条件是相同的,即做好控制变量的输入。控制变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一般在四年级才涉及,此时老师并没有跨越年段目标,硬性输入不变量和变化量,而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说说小葱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的条件,讨论实验操作的方法。在尝试后,老师再出示一些实验的建议和方法,结合学生的观点一起改进。引导学生用儿童化的语言去描述、表达。
  三、材料结构化
  科学探究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科学探究的质量。好的科学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前,都会用心准备探究材料,思考材料出示的次序和步骤,甚至有时还需对材料进行拆分或加以改进,自制更适合教学的辅助材料等。
  在《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课中,教者为让学生更真实地感知物体都具有弹性这一性质,将可变形的物体,如橡皮泥、海绵、弹簧等,与不易变形的硬币、玻璃瓶放在一起,形成了结构性材料。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很容易暴露其前概念,认为硬币、玻璃瓶不变形,这样为下一步探究打下很好的基础。在《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中,引导学生探究固体的沉与浮时,选择一个土豆和一块土豆放在一起,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动手探究,更利于揭示整个物体与部分物体沉浮的概念。
  四、安全预案化
  探究是小学科学实验的前提和基础。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涉及许多器材,有不少器材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走马灯》一课中刻刀的使用、常规加热实验中酒精灯的使用、测量一杯热水温度下降规律时热水的使用,都涉及学生的安全。授课老师一定要心有学生,预案在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探究实验安全圆满完成。安全预案不仅要落实在纸上、心里,更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比如,《小小灭火器》一课中,白醋、小苏打等腐蚀性液体对皮肤、眼睛的伤害,可能性只是微乎其微,但在实验要求中强调及时佩戴护目镜。这不仅是一个有效的防范措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点滴积累体验中形成安全意识,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
  五、课程STEM化
  2017年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科学教学应打破学科界限,跨学科学习,鼓励老师尝试将STEM教育理念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STEM是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合在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中的课程组织方式里,强调把科学知识物化为具体的应用,在一个真实的需求之上,通过发现问题、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以及数学方法等去解决问题,最后达成方案或作品,满足需求。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小小灭火器》一课中,教者采用数学思想和手段作为有力支撑。用数学图表的方式表示小苏打和白醋反应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横轴表示反应时间,纵轴表示反应速度,直观地显现反应初期剧烈,要抓住最佳反应时间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魔力不倒翁》一课中,教者强化工程设计的思想。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整节课以学生动手操作、经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以制作探究不倒翁为项目研究。学生在参与制作的过程中,融合各科知识完成制作。
  科学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科学探究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不断改进、不断思考的过程。我们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必须把握规律,不畏艰难,不怕失败,不忘初心,这样才能不断前行。
其他文献
小学科学教育强调对学生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要求学生在掌握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技能。老师应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为学生提供一个包含科学思想和知识技能的自由探索空间,启发学生在问题异象的分析、思考中,能基于科学视角分析问题,理解客观事物规律,形成科学解释,发展提升理性思维和实践创造能力。  一、引发思维矛盾,感受物质变化  问题驱动模式,主要以寻求解决方案为规划
期刊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始终是老师所研究的教学问题。近年来,以教育创新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为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提升带来了助力。我在尝试多种创新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发现多媒体技术是最符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求且能够给学生带来良好体验的创新性教学方法,故借助本文对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展开讨论。  一、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前导入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当
期刊
思维是数学的外在表现,而创造性思维则是思维的高级呈现。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通过创设求异情境、设置开放练习、凸显变式训练等多种形式,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感,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空间,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教。  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适切的学科之一。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素材,也可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  一、点燃学生创造性
期刊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推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不断调整和改进.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要关注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英语学科教学转向英语学科教育,要求英语学习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感受语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解读教材提供的文本,依据课标、学情和教学目标重组文本,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充分体验语言情感、感受语言文化、提高语言能力、发展学科素养.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分层教育也逐渐进入教育视野。分层教育是对每一位学生都非常有帮助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学困生的效果更为显著。它不仅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找到自己在课堂中的定位,在尽量兼顾每一位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很好地维持课堂氛围。这种教学形式对于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是非常有帮助的。本文主要就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分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的意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包括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我们倡导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那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内生动力呢?本人认为,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就要试着让学生学会自主提问。提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对激发学生
期刊
小学数学在小学课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不断地将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因小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自觉性不够高,造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难度的增大。为了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老师与时俱进,利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本文从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做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讲课“一手包办”  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说,虽说老师一手包办的现
期刊
在远古的时候,人类的祖先靠狩猎和采集生活。为了把劳动果实进行合理分配或储存,他们常常要掰着手指头进行清点和计算。随着收获的增多,手指头不够用了,他们就找来小石子、小树枝等等表示物品的种类、数量等。但这种方法很多时候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他们又发明了结绳记数等方法……就这样,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数学渐渐萌芽,并一天天“成长”起来——它来自生活,又给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  小学数学是基础的基础,和
期刊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学课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复杂性,而高年级相比低年级更有难度。如何有效开展高年级教学,让学生更加灵活、轻松地掌握知识是老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画图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画图法可以将抽象、复杂的知识具象化、清晰化,因此,在高年级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画图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将复杂、抽象的知
期刊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主题语境列为英语课程内容的第一要素,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教育部,2018).而故事教学是比较适合于小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故事的趣味性、形象性和主题意义相融合,让学生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学习、运用语言,并联系自身实际深入开展对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探究,从而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升多元思维,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