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660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义”是靠“读”得来的。不难理解,“义”只是表面现象,朗读的层次不同,深度不同,那么得来的“义”也就不同了。但就“朗读层次”来说,它体现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不断提升。课标对朗读层次用了这句话来概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正确”是第一层次,读“流利”是第二层次,读得“有感情”是最高层次,只不过每个学段落实的目标不一样。第一学段落实的是“学”,即初步学习普通话;第二学段落实“用”,即练习运用普通话;第三学段落实“能”,即形成朗读能力。有了以上的“标”,我们才能有效地实施阅读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又重新萦绕在耳边,这不能不说是课改的一大幸事。教师有了读的意识,设计中有了读的安排,学生便有了读的训练和强化。笔者通过调研和观摩,觉得现在语文课堂的朗读还存在不少问题。
  1.缺少有效性——读什么,为什么读,读到什么程度
  语文知识的范围很广,由字词句延伸出去的有很多,再加上教师重知识轻能力,要求学生过多地去读、去记,势必造成“读”的泛滥,且这种面面俱到的读,只能给学生增加负担,让学生逐渐失去读的兴趣,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教师拿到一篇新的课文,要明确“读什么”——读的内容;“怎样读”——读的方式;“为什么读”——读的内涵和价值;“读到什么程度”——适时适度,以免造成“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缺少层次性——读的立体感丧失
  一次去调研,一位教师执教的是《生命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有目的地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2.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大胆地与同学分享。  3.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激发习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咱们班谁的手劲最大?是吗?那你们觉得要是我俩比,谁能赢?觉得他能赢的举手,觉得老师能赢的举手。好,认为他能赢的就是他的啦啦队,认为我能赢的就是我的啦啦队,要为我们加油啊。现在请
习作教学可谓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最“混沌”的区域,各种习作教学观莫衷一是,甚至彼此对立,其中,“有意思”与“有意义”之争堪称“混沌”代表。从当前争论倾向来看,“有意思”似乎略胜一筹。不过,笔者认为,“意思”与“意义”都得有,二者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别,丢掉任一一“有”,都可能导致矫枉过正。与其非此即彼地强调一个“有”,不如让“两有”相得益彰。  要化解“两有”之争,就要追根溯源,彻底弄清争辩缘由。“有
在阅读教学中,本着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与学习体验,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个性,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关注学习起点  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观照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由于家庭背景、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的区别,导致学生接受新知的起点也不同,教师只有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起点,才能引导他们自然地进入“最近发展区”,提升阅读质量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托尔斯泰被誉为“心理艺术家”,而《穷人》这篇短篇小说之所以经典也就体现在它的心理描写上。那么,对于这样的短篇小说来说,如何教、怎么教才能教出小说的味道来呢?教师要关注小说的文体特征,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探究人物的形象特点,让学生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首先,故事是小说最基本的骨架。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小说讲了怎样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成全了一个身无分文而酷爱读书的少年读书的感人故事。作者选取平凡小事,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窃读时的五味杂陈,靠劳动赚钱看书时的坦然自若,得知“无中生有”真相后的心灵感动,凸显知识“无价”,彰显人间“真爱”。文章脉络清晰、语言质朴、极具感染力。  一、刻画了酷爱读书好少年的良好形象  好少年都是志向高
在习作起步阶段,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不会习作,认为学生习作水平差,写不出好文章。其实,这是教师站在成人的立场看学生及习作的结果。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要做到这点,教师要准确把握习作的内涵与指导时机。  一、准确把握习作的内涵  在小学阶段,课标把作文界定为习作,习作应该姓“小”名“习”。习作姓“小”,是学生生
泰戈尔说:“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童年天性的精神理解开始的。”童年,是最自然、最自由的存在期,也是最温暖、最灿烂的生长期,它充盈着神性的美好,满溢着原始的自由精神。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具有本能的创造力,他们的心理结构、精神世界与作家有很多融通之处,因此,他们可以用习作的方式尽情释放生命的本真与自由。基于童年生活的微习作,成为点燃童年习作的一盏明灯。  微习作着重引导儿童的习作回归心灵和自由,回归生活
小松鼠多多在树上生活,大家叫他树松鼠;小松鼠乐乐在地面上生活,大家叫他地松鼠。他们都是今年春天刚刚出生的,是很好的月月:友。  这天,乐乐蹲在橡树下的石头缝里挖地洞,乐乐说:“冬天要来了,我要建一个新家,准备冬眠。”“冬眠?”不需要冬眠的树松鼠多多奇怪地问。“到了冬天。我要在洞里睡上一大觉呢!”乐乐说。  乐乐用找来的食物堆满了家里的仓库,多多把找来的东西藏到了大森林里。  冷风吹起来了,乐乐准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低年级学生比较习惯于运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不知道如何使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写话时总感到无从下笔。如何点燃学生的写话热情,让学生学会轻松写话?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积累大量词汇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精彩的篇章中含有较多的优美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见阅读是以自我体验为中心的。相对而言,指向习作的阅读更多倾向于学生的自我表达。从阅读到习作,学生都是在进行表达,包括体验、情感、生活……因而脱离习作的阅读,或者说单纯的阅读,因可能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成为“假”阅读。而要让阅读教学真正指向习作,前提是教师要学会用习作的视角去审视文本,解读文本,以便让学生借助阅读从“自我”走向“生活”。  一、立足“反常”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