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童年生活“微习作”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戈尔说:“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童年天性的精神理解开始的。”童年,是最自然、最自由的存在期,也是最温暖、最灿烂的生长期,它充盈着神性的美好,满溢着原始的自由精神。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具有本能的创造力,他们的心理结构、精神世界与作家有很多融通之处,因此,他们可以用习作的方式尽情释放生命的本真与自由。基于童年生活的微习作,成为点燃童年习作的一盏明灯。
  微习作着重引导儿童的习作回归心灵和自由,回归生活本真的原生态, 它有一个明亮的方向,使得童年精神在微习作中得以悄然回归,成为一种自然的状态。为了使微习作生活化,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专题训练的形式:“只言片语送祝福”“每日百字想象创作”“玩转图片,分享百字文”“每日百字阅读感受”……让微习作成为儿童丰富多彩生活的一部分。
  一、只言片语,温暖童年
  习作与生活是相融的。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儿童本真的天性。 元旦这天,教学完《贺年片》这首诗后,我在课堂上开展了以“新年的祝福”为亲戚朋友送祝福活动,活动中我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小贺卡,让他们把祝福写在贺卡上送给自己想送的人。学生们大展身手,一句句感人的话语跃然卡上。有的学生说:“亲爱的爸爸妈妈,新的一年到了,我又长大了一岁,感谢您的哺育让我茁壮成长,我将用好好学习来报答你们。您的儿子乐乐。”“敬爱的老师,谢谢您一年来的教育,祝您新年快乐!” “姐姐,新的一年到了,你即将要高考了,祝愿你考上理想大学!新年快乐!”……只言片语,犹如一股暖风化作丝丝缕缕的暖情溢满童年幸福的生活。
  只言片语送祝福是微习作的一种方式, 它为儿童微习作开掘出一条适时的言语通道,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微习作就会在这个通道不断向前,直抵儿童习作理想的彼岸。
  二、奇思妙想,张扬童年
  童年的精神世界美妙而又奇幻,它是一个充盈着童心与童趣的天地。 一个学生就是一座城,他们在自己的城堡里按照自己的天性生活着。 他们自言自语,不拘一格,异想天开。 这是个完全与成人世界不一样的精神领域,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快乐与忧愁、理想与渴望、体验方式与表达形式。
  记得去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释雅山公园秋游的时候,学生们好奇地看看这,摸摸那。我就和学生们边走边聊,我们聊榕树,我们捡马蹄莲叶,我们追蝴蝶。回到教室后,我指导学生们写微文,从叶子的颜色到叶子的形状,抓住每片叶子一步步指导他们,充分想象,写一篇微文。我任学生自由发挥,有的学生立马有了灵感。有的学生这样写:我有一片叶子,它是椭圆的,是翠绿的,是小蚂蚁的床,是我的书签。有的学生这样写:有一片叶子,它不小心掉落在地板上,想回家找妈妈,可是爬不了树,一阵风一吹,把它吹到我手里,我把它带回家了。还有的学生这样写:我在春游的路上看见了一片叶子,叶子很漂亮,长长的,放在我手里,我拿它做贺卡,送给我亲爱的老师……手捧着这些美文的时候,我心里不由得感慨:学生的眼睛是明亮的,一花一草在他们的眼里是有灵性的,他们有情有爱;学生的精神世界又是奇妙的,他们喜欢幻想。就让他们用三言两语来张扬他们精彩的童年吧!
  生活中许多看似细小的事情往往能表现重大主题,小中见大,以近显远。“微作文”就是要让学生着眼细微处,多角度地对看似微不足道的人、事、物进行观察、审视、捕捉、提炼和加工,从而挖掘其深层的内涵。
  三、点击生活,享受童年
  2011年 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习作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玩转微信,分享生活乐趣》微习作教学中,我这样指导:
  1.读微信,认识微文
  随着手机和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使用,微信已經成为现代人交流分享的重要平台,微信的文字表达——微习作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形式。开课伊始,我出示我的微信朋友圈说:“你们看,这是老师的微信朋友圈,每隔一分钟就会有人发表微文,这些微文有时会让我开怀大笑,有时会让我为之伤感,有时会让我学到知识……李老师喜欢写微文,每天都会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记录下来,并发到朋友圈中。我们一起来看我这周发表的微文吧。这是我的相册,这是昨天写的一则微文。谁来读读给大家听?”出示微文:时光如梭,一学期就这样在忙忙碌碌中过去了。复习、复习再复习,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啊!望着台下的学生们,曾几何时我也同你们一样。如今,我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那些美好的学生时代成了美好的记忆。我多么想对我的学生说:“努力学习,珍惜现在无忧无虑的童年吧!不要老大徒伤悲。”
  师:从这则微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了解到期末复习的紧张。
  生:我感受到老师对同学那份浓浓的爱。
  师:嗯,你们都是会读书的学生。希望你们看到这则微文能够好好读书,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师:李老师在朋友圈里发表的微文都非常短小,用简洁的语言把生活中的趣事描写出来,这就是微文。我们再来看看我的朋友们写的微文……
  在习作课前准备时,我特意收集了一些丰富多彩、特点鲜明的微文。这些微文的内容、文体、形式都是不尽相同的,有诗句式,有古文式,有短句式、三字经、词语式等。通过欣赏多彩的微文,首先让学生生发出美的体验,再产生试一试、写一写的兴致和冲动,这样学生的习作就有了情感动力。
  2.晒图,分享趣事
  管建刚老师说:“兴趣是写作的第一动力。好好地想办法,让学生有兴趣地写,有长久‘写’的兴趣,它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事。不要等到写作文了,才琢磨写的兴趣。你要想出一法子,学生在你的‘法子’里,想写,愿写,乐写。那是最好的作文教学。”在微习作指导课的第二环节欣赏完朋友圈的微文后,我让学生们拿出准备好的照片,在小组里一起分享照片中的趣事。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乐呵呵地向伙伴们介绍照片的故事。五分钟后,我对他们说:“看你们聊得神采飞扬的样子,我已经感受到你们的快乐了。如果把你的照片配上文字发到微信上,让朋友来点赞,来评论,那一定更有意思。”说完,让学生把照片贴在准备好的作文纸上,然后开始创作。
  3.欣赏,点评微文
  当学生亲近生活,观察并体验了生活,生活中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就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涟漪,学生心有所动,从而把生命的内在诉求变成“微作文”,文字也鲜活起来,他们在文字里尽情地享受着快乐的童年生活。他们有的这样写:“春天的西湖公园真美啊!五颜六色的花儿绽放着笑容,轻柔的柳枝在湖边荡漾着,好像在梳理自己的头发。我坐在岸边与水、花、翠绿的柳枝来个亲密接触,真是美哉!”有的这样写:“那天,我像鱼一样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时而侧泳,时而蝶泳、时而仰泳,我最喜欢仰泳,漂浮在水中,面朝天空,手不断地拍打着水,仿佛是一条自由自在的美人鱼。‘咔嚓’一声妈妈给我留下了美丽的画面。”……我把一篇篇微文连同照片贴在了展览版上,在每一篇习作下留下一片空白之处,让学生欣赏完微文后进行点评。学生们兴趣盎然,他们有的画 表示点赞。有的写上评语:“你的微文写得真好,我要向你学习。”你把学游泳的过程写得真有趣,几句话就让我感受到学游泳真快乐。”……不管是学生们的微文还是“小老师”稚嫩的点评都如春花般绚烂, 展现在他们的面前,构成了学生最为真实的生活。
  基于童年生活的微习作,作为儿童写作的一种表现与存在,它成为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给学生带来了七彩的童年,点燃了他们童年习作的欲望,这样的欲望将温暖他们的一生。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全词虽短,只有寥寥几句,但作者勾勒出了农家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语言通俗易懂,融叙事、抒情于一体。在教学中,笔者紧扣“卧”字,结合拓展对比方式,在唤醒学生生活体验中让学生探悟童趣。  (生自由诵读课文后)  师:谁来说说,这首词中最能体现童趣的是哪一句?  生:(齐)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那你们说说,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生:我感觉小儿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足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如何讓学生恪守诚信之道,如何借助经典,在学生心中播下诚信的种子,并使其生根发芽,是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我市“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中,学科带头人钱玮老师执教的《论语》让学生学得轻松而扎实,听课教师听得亲切而入境,与以往教师执教时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教学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教
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春联》一课,使我真正感受到了儿童语文素养在课堂中的培养过程。这个过程是细腻而又博大的,对儿童来说,是润物细无声的悄然,对于我来说,是醍醐灌顶的磅礴。  一、追求教师引导的极致  教师作为儿童语文学习上的引导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一生的行为和习惯。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求。所以,课堂上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主要写“我”的母亲在街道小厂上班,在艰辛的条件下维持生计,却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文章体现了母亲对“我”无私的愛,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一、选文变化:增加大段的场景描写  《慈母情深》曾被选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本,现今作为一篇精读课文,被选入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教材。文章内容发生了变化,除了对个别句子做了更精准的调整,最大的变化是
【教学目标】  1.有目的地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2.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大胆地与同学分享。  3.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激发习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咱们班谁的手劲最大?是吗?那你们觉得要是我俩比,谁能赢?觉得他能赢的举手,觉得老师能赢的举手。好,认为他能赢的就是他的啦啦队,认为我能赢的就是我的啦啦队,要为我们加油啊。现在请
习作教学可谓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最“混沌”的区域,各种习作教学观莫衷一是,甚至彼此对立,其中,“有意思”与“有意义”之争堪称“混沌”代表。从当前争论倾向来看,“有意思”似乎略胜一筹。不过,笔者认为,“意思”与“意义”都得有,二者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别,丢掉任一一“有”,都可能导致矫枉过正。与其非此即彼地强调一个“有”,不如让“两有”相得益彰。  要化解“两有”之争,就要追根溯源,彻底弄清争辩缘由。“有
在阅读教学中,本着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与学习体验,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个性,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关注学习起点  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观照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由于家庭背景、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的区别,导致学生接受新知的起点也不同,教师只有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起点,才能引导他们自然地进入“最近发展区”,提升阅读质量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托尔斯泰被誉为“心理艺术家”,而《穷人》这篇短篇小说之所以经典也就体现在它的心理描写上。那么,对于这样的短篇小说来说,如何教、怎么教才能教出小说的味道来呢?教师要关注小说的文体特征,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探究人物的形象特点,让学生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首先,故事是小说最基本的骨架。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小说讲了怎样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成全了一个身无分文而酷爱读书的少年读书的感人故事。作者选取平凡小事,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窃读时的五味杂陈,靠劳动赚钱看书时的坦然自若,得知“无中生有”真相后的心灵感动,凸显知识“无价”,彰显人间“真爱”。文章脉络清晰、语言质朴、极具感染力。  一、刻画了酷爱读书好少年的良好形象  好少年都是志向高
在习作起步阶段,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不会习作,认为学生习作水平差,写不出好文章。其实,这是教师站在成人的立场看学生及习作的结果。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要做到这点,教师要准确把握习作的内涵与指导时机。  一、准确把握习作的内涵  在小学阶段,课标把作文界定为习作,习作应该姓“小”名“习”。习作姓“小”,是学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