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习作内涵与指导时机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sa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习作起步阶段,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不会习作,认为学生习作水平差,写不出好文章。其实,这是教师站在成人的立场看学生及习作的结果。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要做到这点,教师要准确把握习作的内涵与指导时机。
  一、准确把握习作的内涵
  在小学阶段,课标把作文界定为习作,习作应该姓“小”名“习”。习作姓“小”,是学生生活的反映,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需要。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表达属于自己的生活。习作是学生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的需要,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需要意识,把习作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让习作成为一种快乐和享受。教师要蹲下身子,从儿童视野出发,用儿童的眼光评价习作,心怀赏识,保护学生的习作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
  习作名“习”,是一种练习,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而完成的习作练笔。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语言方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呵护学生的稚嫩思想,让学生收获成功和快乐。
  二、准确把握习作的指导时机
  在起步阶段,学生习作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无话可写,二是有话写不出来。所以,教师的指导不可缺少。
  习作前的指导,以集体指导为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激发兴趣,二是简明扼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作前的指导,一定要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诱发学生习作的动机,为学生营造乐写的氛围,让所有学生激情饱满地投入到本次习作活动当中。指导的内容不宜过多,要简明扼要,讲究实在,大致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习作要求,确定习作范围,突出习作重点;二是调动学生生活经验,选择素材,开拓学生习作思路;三是利用课文(范文),提供写法让学生借鉴,突破习作难点。范文利用得好,会省时高效,利用不好,既浪费资源又浪费时间。
  习作中的指导,以个别指导为主,也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适度性原则,二是尊重性原则。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发现学生思路不畅时可以给予启发与点拨,但一定要适度,不能把教师的意愿强加在学生习作中去,要引导学生回顾生活情境,提高认识,从而打开思路。由于学生智力水平、生活经验、学习能力等存在差异,习作能力自然会有差别,教师要正視这种差别但不能夸大这种差别,对确实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尊重,耐心辅导。对其他学生也要给予尊重,尊重学生的语言方式与人格。
  习作后的指导,主要落实在习作评改与习作讲评上,要遵循激励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评改习作,打分与写评语双轨并行,兼顾学生书写。打分时,应尽量尊重学生劳动成果,给出高分予以鼓励,当然也要有区分度。写评语时,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习作,以赞美之词为主,饱含真情。当然,习作中的不足之处也要用商量的语气委婉指出,评语要有针对性,不说俗话、空话、套话,要常写常新,尽量避免雷同。习作讲评时,以表扬为主,欣赏多于挑刺,欣赏的目光尽量顾及多数学生,可以是段篇,也可以是词句,优秀习作可以打印张贴并鼓励投稿。起步阶段评改、讲评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明白自己习作的不足,而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习作的优势,不断增强习作自信心,永葆习作兴趣与激情。
  【注: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系列论文,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90
  8)】 ■
  (作者单位:甘肃张家川县新建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开满鲜花的草地上,小水牛和小黄牛快乐地吃着草儿,时不时“哞哞”叫两声。  这时,一对花蝴蝶飞来了,她们在小水牛的眼睛前面,舞来舞去,左看右瞧,不愿离去。  两只小蜜蜂飞来了,他们在小黄牛的眼睛前面,绕来绕去,上下打量,不愿离去。  小水牛睁大眼睛,奇怪地问道:“漂亮的花蝴蝶,你們不去找花儿,在我眼前绕来绕去干什么?”  花蝴蝶嘻嘻笑着说:“小水牛,你的眼睛又圆又大,亮晶晶的,真像一面大镜子,我们来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全词虽短,只有寥寥几句,但作者勾勒出了农家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语言通俗易懂,融叙事、抒情于一体。在教学中,笔者紧扣“卧”字,结合拓展对比方式,在唤醒学生生活体验中让学生探悟童趣。  (生自由诵读课文后)  师:谁来说说,这首词中最能体现童趣的是哪一句?  生:(齐)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那你们说说,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生:我感觉小儿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足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如何讓学生恪守诚信之道,如何借助经典,在学生心中播下诚信的种子,并使其生根发芽,是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我市“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中,学科带头人钱玮老师执教的《论语》让学生学得轻松而扎实,听课教师听得亲切而入境,与以往教师执教时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教学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教
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春联》一课,使我真正感受到了儿童语文素养在课堂中的培养过程。这个过程是细腻而又博大的,对儿童来说,是润物细无声的悄然,对于我来说,是醍醐灌顶的磅礴。  一、追求教师引导的极致  教师作为儿童语文学习上的引导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一生的行为和习惯。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求。所以,课堂上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主要写“我”的母亲在街道小厂上班,在艰辛的条件下维持生计,却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文章体现了母亲对“我”无私的愛,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一、选文变化:增加大段的场景描写  《慈母情深》曾被选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本,现今作为一篇精读课文,被选入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教材。文章内容发生了变化,除了对个别句子做了更精准的调整,最大的变化是
【教学目标】  1.有目的地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2.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大胆地与同学分享。  3.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激发习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咱们班谁的手劲最大?是吗?那你们觉得要是我俩比,谁能赢?觉得他能赢的举手,觉得老师能赢的举手。好,认为他能赢的就是他的啦啦队,认为我能赢的就是我的啦啦队,要为我们加油啊。现在请
习作教学可谓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最“混沌”的区域,各种习作教学观莫衷一是,甚至彼此对立,其中,“有意思”与“有意义”之争堪称“混沌”代表。从当前争论倾向来看,“有意思”似乎略胜一筹。不过,笔者认为,“意思”与“意义”都得有,二者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别,丢掉任一一“有”,都可能导致矫枉过正。与其非此即彼地强调一个“有”,不如让“两有”相得益彰。  要化解“两有”之争,就要追根溯源,彻底弄清争辩缘由。“有
在阅读教学中,本着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与学习体验,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个性,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关注学习起点  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观照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由于家庭背景、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的区别,导致学生接受新知的起点也不同,教师只有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起点,才能引导他们自然地进入“最近发展区”,提升阅读质量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托尔斯泰被誉为“心理艺术家”,而《穷人》这篇短篇小说之所以经典也就体现在它的心理描写上。那么,对于这样的短篇小说来说,如何教、怎么教才能教出小说的味道来呢?教师要关注小说的文体特征,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探究人物的形象特点,让学生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首先,故事是小说最基本的骨架。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小说讲了怎样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成全了一个身无分文而酷爱读书的少年读书的感人故事。作者选取平凡小事,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窃读时的五味杂陈,靠劳动赚钱看书时的坦然自若,得知“无中生有”真相后的心灵感动,凸显知识“无价”,彰显人间“真爱”。文章脉络清晰、语言质朴、极具感染力。  一、刻画了酷爱读书好少年的良好形象  好少年都是志向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