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指向习作的文本解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见阅读是以自我体验为中心的。相对而言,指向习作的阅读更多倾向于学生的自我表达。从阅读到习作,学生都是在进行表达,包括体验、情感、生活……因而脱离习作的阅读,或者说单纯的阅读,因可能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成为“假”阅读。而要让阅读教学真正指向习作,前提是教师要学会用习作的视角去审视文本,解读文本,以便让学生借助阅读从“自我”走向“生活”。
  一、立足“反常”解读,补白文本意义
  在解读文本时,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反常”词语,即词语是贬义的,但句子表达的是褒义的意思。而这些“反常”词语恰恰是解读文本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对其“反常”词语进行解读,并借助小组合作展开讨论,以便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意义。
  比如在《池上》这首诗中,“偷采白莲回”中的“偷”是贬义的,但整首诗透露出作者对孩子的喜爱。对此笔者组织学生深入解读“偷”字。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这里的“偷”不是“偷东西”,而是“隐瞒”,主要是为了表现孩子的天真可爱。
  接着,笔者顺势引导,让学生用“偷”写写童年趣事:有“偷偷”玩电脑的,有“偷偷”摘过邻居家树上的果子的,有“偷偷”看童话书的,有“偷偷”看别人日记的……从学生的随文练笔来看,大多字数不多,寥寥几笔,语言也平淡无奇,但用了“偷偷”一词,让人眼前一亮,孩子的率真天性暴露无遗。
  二、立足多元解读,丰富学生情感
  课标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理解重新构建文本。在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编故事,重塑人物,在丰富文本内容的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
  比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课时,阅读课文后,有的学生认为老人扫路很累,有的学生认为老人扫路不累。笔者借助随文练笔的方式,引导学生多元解读,让学生对课文形成更深入的理解。
  随文练笔具体为:夏天,扫路人___________;冬天,扫路人___________……在具体解读中,不少学生进行了拓展,即:晴天,老人___________;雾天,老人___________;早晨,老人___________;傍晚,老人___________。學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扫路老人进行解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课标语)。
  三、立足想象解读,推促智慧生长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选入教材的课文也许不是最优美的,却是最适合学生阅读的。这里的阅读,不仅是指内容,还包括语言表达形式,以便让学生有所借鉴。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言语形式进行拓展,以便让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言语表达能力都有所提升。
  比如对《槐乡五月》一文中槐花的香气描述,即“‘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这一句,内容简单,节奏明快,语言流畅,学生很容易读懂,但其中所隐藏的言语形式往往容易被忽略。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对其言语形式进行提炼,引导学生通过随文练笔的形式进行拓展,以便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槐花如何香?笔者引导学生模仿文本言语形式进行表达:“呼呼呼……和煦的春风吹来了,拂过白茫茫的槐花,带走浓郁郁的香气”“哈哈哈……顽皮的小孩奔过来,削下亮晶晶的槐花,塞满圆鼓鼓的嘴”……这种形式的练笔解读,不仅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阅读与习作是密不可分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同样可以借助习作,让阅读更深入、更透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开发区小海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主要写“我”的母亲在街道小厂上班,在艰辛的条件下维持生计,却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文章体现了母亲对“我”无私的愛,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一、选文变化:增加大段的场景描写  《慈母情深》曾被选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本,现今作为一篇精读课文,被选入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教材。文章内容发生了变化,除了对个别句子做了更精准的调整,最大的变化是
【教学目标】  1.有目的地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2.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大胆地与同学分享。  3.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激发习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咱们班谁的手劲最大?是吗?那你们觉得要是我俩比,谁能赢?觉得他能赢的举手,觉得老师能赢的举手。好,认为他能赢的就是他的啦啦队,认为我能赢的就是我的啦啦队,要为我们加油啊。现在请
习作教学可谓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最“混沌”的区域,各种习作教学观莫衷一是,甚至彼此对立,其中,“有意思”与“有意义”之争堪称“混沌”代表。从当前争论倾向来看,“有意思”似乎略胜一筹。不过,笔者认为,“意思”与“意义”都得有,二者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别,丢掉任一一“有”,都可能导致矫枉过正。与其非此即彼地强调一个“有”,不如让“两有”相得益彰。  要化解“两有”之争,就要追根溯源,彻底弄清争辩缘由。“有
在阅读教学中,本着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与学习体验,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个性,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关注学习起点  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观照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由于家庭背景、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的区别,导致学生接受新知的起点也不同,教师只有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起点,才能引导他们自然地进入“最近发展区”,提升阅读质量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托尔斯泰被誉为“心理艺术家”,而《穷人》这篇短篇小说之所以经典也就体现在它的心理描写上。那么,对于这样的短篇小说来说,如何教、怎么教才能教出小说的味道来呢?教师要关注小说的文体特征,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探究人物的形象特点,让学生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首先,故事是小说最基本的骨架。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小说讲了怎样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成全了一个身无分文而酷爱读书的少年读书的感人故事。作者选取平凡小事,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窃读时的五味杂陈,靠劳动赚钱看书时的坦然自若,得知“无中生有”真相后的心灵感动,凸显知识“无价”,彰显人间“真爱”。文章脉络清晰、语言质朴、极具感染力。  一、刻画了酷爱读书好少年的良好形象  好少年都是志向高
在习作起步阶段,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不会习作,认为学生习作水平差,写不出好文章。其实,这是教师站在成人的立场看学生及习作的结果。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要做到这点,教师要准确把握习作的内涵与指导时机。  一、准确把握习作的内涵  在小学阶段,课标把作文界定为习作,习作应该姓“小”名“习”。习作姓“小”,是学生生
泰戈尔说:“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童年天性的精神理解开始的。”童年,是最自然、最自由的存在期,也是最温暖、最灿烂的生长期,它充盈着神性的美好,满溢着原始的自由精神。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具有本能的创造力,他们的心理结构、精神世界与作家有很多融通之处,因此,他们可以用习作的方式尽情释放生命的本真与自由。基于童年生活的微习作,成为点燃童年习作的一盏明灯。  微习作着重引导儿童的习作回归心灵和自由,回归生活
小松鼠多多在树上生活,大家叫他树松鼠;小松鼠乐乐在地面上生活,大家叫他地松鼠。他们都是今年春天刚刚出生的,是很好的月月:友。  这天,乐乐蹲在橡树下的石头缝里挖地洞,乐乐说:“冬天要来了,我要建一个新家,准备冬眠。”“冬眠?”不需要冬眠的树松鼠多多奇怪地问。“到了冬天。我要在洞里睡上一大觉呢!”乐乐说。  乐乐用找来的食物堆满了家里的仓库,多多把找来的东西藏到了大森林里。  冷风吹起来了,乐乐准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低年级学生比较习惯于运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不知道如何使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写话时总感到无从下笔。如何点燃学生的写话热情,让学生学会轻松写话?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积累大量词汇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精彩的篇章中含有较多的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