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旧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ta88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全国出版发行的初中物理义务教育教材有多个版本,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使用面较广.现在通用的人教版教材是在经过多年的使用和广泛征集意见、在原有实验版的基础上,人教社结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而成的,整套教材(含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全一册)修改较大,今年刚好修改完成并投入使用.为了让原来使用过实验版教材的教师了解新版教材修改的情况,更新思想认识,本人结合自己使用人教版教材的教学实践,试图对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旧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为叙述方便,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称为旧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即刚刚修订完成的称为新教材.
  1 新旧教材章节数量的变化及分析
  旧教材共安排了17章87节,其中八年级上册5章25节,八年级下册5章25节,九年级全一册7章37节.新教材共安排22章85节,其中八年级上册6章26节,八年级下册6章20节,九年级全一册10章39节.
  教材增加了五章,分别是将旧教材第七、八章有关安全用电的内容单列成章,将旧教材第十二章、十三章、十四章、十六章一分为二,并进行了适当组合.总节数减少了二节,其中删除了旧教材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章第六节、第十一章第一节、第十七章第四节,将旧教材第九章第一、二节合并为一节、第九章第四、五节合并为一节,同时增加了测量平均速度、阿基米德原[JP3]理、热机的效率、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这四节内容.
  本人对教材修改人员的修改想法进行如下猜测:
  从总节数来看减少两节,控制了初中物理的教学总量,保证了初中物理教学进度的合理性和延续性,按八年级2课时/周、九年级3课时/周的课时计划、1节/课时的教学进度足以完成教学任务.将旧教材第七、八章有关用电安全的内容单独成章,加强了安全用电知识的教学系统性.拆分单列成章的四章,既是因为原内容合在一章的联系并不密切,又因为原章节次和内容较多,分开单列合理一些,例如原《压强和浮力》一章.删除的旧教材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属于生物学内容、物理学知识性不强,变为“科学世界”即可;第二章第六节《看不见的光》合并到了第五节,删除了第五节原有的“物体的颜色”和“颜料的混合”;第十一章第一节《宇宙和微观 世界》中“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内容分配到《分子热运动》一节,“原子及其结构”内容分配到《两种电荷》一节,另外关于宇宙的内容放到《显微镜和望远镜》一节的“探索宇宙”里,“固液气体的微观模型”内容分配到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第十七章第四节《能源革命》的人类利用能源的历程内容合并到第一节,能量转移和转化的方向性内容合并到第四节,加上现在人类对核能的利用看法不一,不需要那么强化“第三次能源革命”.将旧教材第九章第一、二节内容合并为一节、第九章第四、五节合并为一节,是因为课标要求的变化、相关知识紧密联系、合并后的一节教学内容也不是太多,一节课可以完成教学内容.这样,在教学内容没有减少的情况下省下六个节次.增加的测量平均速度、阿基米德原理、热机的效率、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这四节内容,其实并不是新增加的内容,原来就包含在相应节次里,由于该节次教学内容较多,一节课不能完成,并且该内容也很重要,干脆单列成新的一节.
  总的来说,虽然总章数增加、总节数减少,但教学的总内容基本没有改变.
  2 教材章节顺序的变化及分析
  此次教材修改最大的是教材章节的顺序,主要还是力学和电磁学内容的教学顺序安排.八年级上册主要内容基本上未变,八年级下册由电磁学改为了力学,九年级全一册主要由力学内容改为电磁学内容.
  这样修改的理由是什么呢?估计还是各地反映上去的原因:电磁学涉及的知识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而力学涉及的知识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理解和学习,容易的放在前面学习,难的放在后面学习.到九年级时,随着学生的成长,思维也会发展,学起来相对容易些.另外,最老版的人教版教材也是先力学后电学的.
  到底这样的章节变动教学效果怎样还不好说,使用变动后教材的学生2014年参加中考,才有与上一届使用旧教材学生进行对比的可能.其实,许多教师和学生认为电磁学难学是教师造成的,他们增加了教学的难度,超过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别是有关串、并联电路结合电功率的计算,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和压力.使用旧教材时,也有许多初三学生认为力学也不好学,那么多的公式,那么多的计算.现在的学生计算能力差,最怕计算题,要理解了概念,学会了公式,知道了单位和换算,还要算得对,才能做对计算题.容易的事要求过高也会变成难的事,教学难不难关键看教师能否把握好课程标准的要求,控制好教学的深度.
  抛开力学和电学内容对调不说,新版教材章节和内容重组后比旧教材显得合理,逻辑关系也顺一些.例如,第一章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放在第一节,避免了旧教材学完了速度之后再去学习路程(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尴尬;第二章将《声的利用》放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前面比旧教材合理些,先说有利的方面再说不利的方面合乎逻辑.第七章将力的内容整合到一块,第十二章将机械的内容整合到一章.特别是将《机械效率》一节从《功和机械能》一章移到《简单机械》一章中比较好,旧教材《功》、《机械效率》、《功率》三节相邻,每节都很重要,都有几个重要的概念要理解,都有几个公式要会用.该章的练习题多数又为计算题,并且将三者内容混合在一起计算,难倒了许多学生.新教材移开《机械效率》后,《功和机械能》相应就简单些,学生先弄明白功和功率,之后再加入机械效率,这样就分散了学习的难点.
  3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新教材相对旧教材的变化
  新教材相对旧教材不仅仅是上述的章节数量和顺序的改动,还对每一节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笔者对新旧教材设置的栏目数量进行了统计,见表1:(知识点即为“节”中的小标题,一个小标题就当成一个知识点;旧教材里“探究”栏目新教材改为“实验”)   分析说明如下:
  (1)新教材除了上表统计的栏目外,还对一些栏目进行了改编:删除了旧教材每章开篇的“阅读指导”和篇尾的“我还想知道”,不知是何考虑?在每章篇尾新增加了“学到了什么”,确实很好,真的可以供学生复习时参考.另外,从上表可以看出,知识点、实验和演示的总量基本不变,“想想做做”“想想议议”“科学世界”“STS”等栏目有所减少.有的改动章节位置,有的变成了“动手动脑学物理”的题目,有的直接删除,也有新添加的.究其原因,可能还是从该节教学内容的量和该栏目内容的价值去考虑,章节内容或活动安排过多、课堂内完不成的就移动到别的节次或变成题目,教育价值不大的就直接删除,内容较少的节次就新添加一些栏目.增加了四个扩展性实验,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
  (2)新教材部分节次课文增加了“引言”部分,相对以前“直奔主题”感觉不是那么直白、突兀,显得自然一些,关键是引言部分还对该节内容有一个指引作用,真正起到开篇和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光的折射》的“引言”.另外,新教材补充了一些知识性内容或表述,篇幅不长,补充的知识却很有用,也使知识内容完整.例如《力》一节阐述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还有,新教材在实验、演示、想想做做之后补上了实验现象描述、知识总结或简单结论,让学生阅读起来清楚明白.再有,新教材将结论性的知识(概念、定律、规律等)表述出来,这样既可以保证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又可以帮学生形成正确、规范的认识,起到示范作用.例如平面镜成像规律等等.总之,相比旧教材的“断点”、“空白”、“不清不楚”和“吞吞吐吐”,新教材直接明白,通过叙述让学生对知识“知其然还会知其所以然”,提高了可阅读性.
  (3)新教材“弱化”了“探究”,强化了“实验”, 主要表现在以下:《致同学们》里将旧教材里“探究”栏目改为“实验”;将旧教材四个节次名里带有的“探究”字样删掉;将旧教材上的部分“探究”改为了“想想做做”、“想想议议”、“演示”、“实验”;新教材留下的“探究”相比旧教材降低了要求,例如省掉一些要探究的步骤等.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考虑:在《课程标准实验稿》刚施行时,为了尽快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特别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在旧教材编写时尽量多设置一些“探究”,每一个“探究”尽量多设置一些步骤,只要是想让学生动手实验都冠名为“探究”,许多“探究”本身就是简单的学生动手做一做的小实验,致使旧教材对探究提得太多、太泛、太滥.还有许多物理老师一看到“探究”,教学就变得“隆重”起来,从提出问题开始直至交流与合作,步步要做到,从而带来了教学时间不够、教学内容不能完成、课堂效果难保证等方面问题,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其实,“探究”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一种主动学习的意识、一种科学进取的精神,是我们物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终极目标,但限于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探究能力、教学的任务和时间、学校的实际条件等各种因素,我们的“探究”不可能一蹴而就,得循序渐进.因此,新教材将原有的“探究”大部分改为“实验”,小部分的就不再称为实验.实验又分为三类:测量工具的使用实验;物理量的测量实验;物理规律的探究实验,“探究”只是实验中的一类.
  例如,新教材将原《机械效率》一节中的“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改为“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很好,理由有:首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斜面本身就不是像杠杆、滑轮那样有代表性、教学要求较高的简单机械.其次,“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重点放在“探究”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因素上,要用去大量的教学时间,势必影响本节前面的重点教学内容.再次,辛苦探究出来的结论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有,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重点放在巩固机械效率的内容上.最关键一点是“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操作比较困难.
  (4)物理概念的定义形式改变:新教材对速度、密度、压强、功率、电功率、比热容、热值这七个基本物理概念的定义进行了改动,都改为“……××与××之比”,并且都跟着指出该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的……××”(即原来的定义).例如,压强概念改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并指出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原来的定义).不知编者对这些概念改动有何深意?笔者猜测一下修改人员的想法:以压强为例,原定义有将“压力”叫做“压强”的嫌疑,混淆了压强和压力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新定义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又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概念,因此强调在数值等于“单位××的……××”,这七个概念都是这种情况.另外,初中虽然不讲矢量和标量,我们还是要分清,压力是矢量,压强是标量.若真是这样,那速度定义又存在这个问题:速度应是矢量,新定义似乎当着标量来看.我还想问一问:既然已经定义成“之比”了,“之比”不就是比值了吗?不就是数值了吗?还需要说“数值上等于……”吗?
  总上所述,人教版新教材在教学内容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节顺序、增删内容、完善表述等修改方式,教材得到很大的优化,比旧教材有很大进步.教材应是越修改越完善,越修改越好.愿我们的教材越来越好,成为师生好学好用、易读易懂、高效学习的教材.
其他文献
在本期刊2013年6月期刊中有一篇文章《画错图像 歪打正着》,其中问题如下:  如图1所示,小球分别从等高、同底的光滑直斜面和光滑折斜面的顶端从静止滑下,试比较小球在这两个斜面上下滑到底端所用时间的长短.  分析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教辅书上都是通过图2的图象很容易得出结果,通过分析可知事实上,这个图象“速度-时间”图象是错误的,因为同一象限内的图线对应各时刻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由于小球在斜面AB上
层层热气升腾上来,眼前一片氤氲.依稀看到几片茶叶的绿影,被热水冲开,像少女因转动而绽开的裙摆一般.待热气散去,清楚地看到那些或沉或浮,漾在水中的叶片惬意地舒展开来.于是
新课标后的新教材,人教版将物体的运动放到了第一章,2013年10月,笔者去东北师范大学参加“国培”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编审讲到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体系时,遭到了使用人教版新教材地区的老师的一致反对,他们都认为物体的运动还是放到第五章好,放到第一章的话,作为物理学科的入门教学对学生来说太难了.当时我也不以为然,但最近我讲到苏科版第五章物体的运动时,才逐步认识到学生难学这一章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单
美国在1991年8月正式将互联网技术由军用转为民用,由此引发了全球互联网热潮,人类生活开始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英国《观察家报》列出了在这15年里改变世界的15个网站。1.www.eBay.c
点电荷在周围空间中激发的电场可以根据F=kQr2来处理,这个规律已经表明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分布是空间对称的.而任意形状的带电体从理论上讲都可以运用点电荷的电场和电场叠加原理来处理:即任意带电体在周围空间某一点激发的电场可以看成是这个带电体上的所有点电荷在这一点激发的电场矢量和.由此可见对称法则在处理静电场问题中有独到的优势.这一方法在近年的高考中是屡见不鲜,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点电荷在其周围空间激
教材是学校教育中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和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参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知识的载体.教材的内容是既定的,教材的编写者不可能,也没必要将所有相关的内容都编入教材,它不是详尽地将学生所学知识完整展示,而是以启发思维的方式提示要点知识.但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动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开发出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内容,也就是平常所说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本对古代中国经济的介绍比较多,而对古代西方经济的叙述相形之下却显得单薄。笔者希望通过比较古代中西方经济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能够全面认识其经济问题的规
六月,阳光明亮而温和,我站在树荫下,阳光透过枝叶洒在身上,暖暖的.“嘀嘀”,一辆大巴车停在我面前,心“砰砰”跳,随着脚步走近,我慢慢抬起头,怯怯地看着你,喊了声“爸爸”.你
1.thinrnthin用作形容词,意为“瘦的”,通常用来形容人。其反义词为fat“胖的”。eg:rnMy father is tall and thin.rn我爸爸又高又瘦。
案例(摘自2009年全国高考广东卷第12题)如图1所示是质谱仪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带电粒子被加速电场加速后,进入速度选择器.速度选择器内相互正交的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的强度分别为B和E.平板S上有可让粒子通过的狭缝P和记录粒子位置的胶片A1A2.平板S下方有强度为B0的匀强磁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质谱仪是分析同位素的重要工具  B.速度选择中的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C.能通过狭缝P的带电粒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