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辟蹊径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rius1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理解历来是学生学好语文、培养良好语感的基础。课前五分钟一向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时段,教师们一般会利用它来活跃课堂气氛,复习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进而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那么,教师该如何充分利用好这课前五分钟,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效果呢?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通过营造个性化阅读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权威、鼓励学生多交流读后感等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能为语文教学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课前五分钟 名著阅读 效果提升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是,目前初中教学普遍存在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难度大的问题。这需要引起语文老师的注意,并进行有效的引导。如何恰当利用语文的课前五分钟,则是有效提升学生课外阅读量的途径。
  一、营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
  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生为本,传统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最大弊端在于学生主体性的缺失。虽然教师在观念上可以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在“课文讲解、知识讲解、学生自己练习、师批改讲评”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这四大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占了三个环节,表面上看这几个环节都有其合理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真正做到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讲评。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而讲解和指导的内容则是同样的,如此,体现学生个性化的空间还能有多大?因此,要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个性,就要在课前五分钟里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为此,我主张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营造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思维
  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只注重以教师为主体的阅读体验。即教师将自己的阅读成果、阅读感悟单方面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在其中只单纯扮演一个倾听者、接收者的角色,学生自然感受不到任何乐趣。新《课标》提出:“要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和自由表达。”这要求我们构建学生喜欢的“课前五分钟”,切实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发展,切实把学生放在阅读的主体地位,积极营造轻松自在的阅读氛围,从而让学生快乐地阅读。
  利用好课前五分钟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快速走进名著,走进课堂,在阅读中感受到自己所处的那片小天地的愉悦和快乐。传统的阅读和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束缚是非常大的,但现在通过把阅读和思考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用自己的方式体验阅读,能够真正把自己置于阅读环境之中,从而带动课堂气氛的提升,让课堂更加活跃。学生通过阅读,还可以不断给自己预留更多的想象空间,活跃思维,提升感知力。
  2.鼓励学生形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完成阅读,这一活动就理所当然地结束了,教师似乎完成了一件重要任务。久而久之,学生也接受和适应了这样的阅读学习方法,逐渐变得只会被动接受,不会自主思考。因此,通过课前五分钟的阅读时间,不仅要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品读名著的好习惯,还要学会对阅读内容进行充分思考。通过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提升思维能力,让学生融入课堂氛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书中的内容,提升学习效果,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另一方面,初中的孩子心思比較单纯,思维也不成熟,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自主思考的能力对他们而言是最欠缺的,而作为老师,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形成在阅读中自主思考的能力。在进行课堂五分钟阅读之前,我都会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独自去阅读,去思考并得出他们自己的答案,然后再根据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安排阅读内容。这样,学生逐渐养成了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疑是思之路,学之端。”“只有学生敢于质疑,思维的活力和个性化才能被激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质疑能力:
  1.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质疑的环境
  主体之间的交往应是自觉的、自发的、主动的。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都不是中心,任何一方都不能以对方为对象,这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中国一直重视教师的绝对权威,即使学生想提问,也常常因为害怕而不敢。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平时与学生的相处模式,要尽可能地放下自己的身段,走近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尊重老师,在课下与老师像朋友一样相处。通过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放下心中的畏惧感,能够把心中的疑问及时提出来,进而得到老师的回应。可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疑问的环境,促进课前五分钟的高效阅读模式的建立。
  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发问的频率,教师首先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融入并及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只有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才能够提起阅读兴趣,课前五分钟的语文阅读效果才会更加显著。
  2.扩大质疑的空间,培养质疑的意识
  发展学生个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他们要有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课前五分钟阅读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优化问题设计,扩大质疑的空间,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阅读教学中充满了很多不可预知的疑问,在课前五分钟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因为这些都是师生讨论交流时意外的收获,教师完全可以借此机会激起浪花,大做文章。
  当学生对老师提出质疑时,教师不能表现出惊讶或厌烦的情绪,而应该大加称赞,并且鼓励班上其他学生向这位同学学习。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敢于提出质疑了。
  三、鼓励学生多交流读后感
  在提前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时,可以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当然,这里的读后感不是指规范的读后感,而是批注、随笔式的读后感。相比于规范的读后感,学生更喜欢写随笔式的读后感。因为它形式灵活多样,不受体裁限制,也不受字数限制,长短皆由内容而定,还能做到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而且,只有这种读后感才最能检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效果。
  当学生写完之后,就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让学生们进行交流。比如,对于某一段内容,可以分别邀请不同的学生来谈谈感想,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甚至意见相左。这个时候,学生会互相辩论,阅读深度肯定会逐渐提高。课前五分钟的读后感交流一般可以遵循以下流程:
  1.老师小结前一阶段的阅读情况;
  2.小组活动:每人选一个阅读段落在小组交流,小组选取一个阅读段落准备在全班交流;
  3.各组推选出的阅读段落在全班进行朗读并发表读后感;
  4.优秀读后感展示和点评。
  当然,其中老师也应该参与交流,当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观点时,老师要加以鼓励,而不是否定与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学生得到鼓励之后,自然就会在今后的阅读中自主思考。
  余秋雨曾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虽然是课前短短的五分钟,却能够聚沙成塔,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让课外阅读如细雨般浸润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王丽莉《新课程中教师课堂行为与角色的转变》,《继续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2] 岳英《“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4期。
  [3] 巩寒瑛《课堂转型,巧用课前五分钟》,《湖南中学语文》2019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一直以来都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与关键。从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主体来看,文本解读又可分为“教师文本解读”与“学生文本解读”两种类型。然而因不同的阅读主体拥有不同的知识基础、人生经验以及学科素养储备等,以致教学实施层面往往造成对阅读文本的差异化理解。虽然课程改革在不断强调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但此处的“多元”是有“界”的,并且此处的“界”是以追求合理且恰当的教学解读为旨趣的。下面我们将从课堂教学的角度
摘 要: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有关学生的素质文化教育不可追求速成,要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提高素养。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分析,为广大教育同仁带来一些启发,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  道德是一切文化的根本。随着时代的发展,
摘 要: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对课本的教学,将学生的学习范围限制在课本之内,这样无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许多教师认识到,整本书阅读也应被视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合理扩展语文教学内容。本文对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式展开探讨,希望这种方法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索欲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
摘 要:群文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让学生自由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让书香润泽美好的心灵。  关键词:群文阅读 模式 创新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05  群文阅读是新课改背景下,备受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以教材为立足点,具有明确的阅读方向,推动了学生阅读的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中的《送行》是英国散文家、剧评家、漫画家比尔博姆的一篇散文,它描写了生活中一个很少引人关注,但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送行”的场景。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温暖、亲切的送行员休伯特·勒罗的丰满形象,充满异域风情。但是多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挖掘上,或侧重探究文章主题、或侧重关注情节对比、或侧重纠结情意真假。其实,如果我们深入研读文本,就能从主人公勒罗身上获得许
《涉江采芙蓉》(以下简称《涉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所选诗歌分别是:《诗经》两首——《氓》和《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显然,这些诗歌是按照产生时代依次编排的。将五言诗《涉江》放在四言诗《诗经》两首之后,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四言诗到五言诗的变化过程,也符合教材编写者的编写目的:“学
摘 要:经典文化的教育乃是成为人的教育,从小就进行经典文化教育,也就是为了使一个人能够成为有文化内涵的人做好准备。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各种知识,拥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同时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以及道德品质,这才是对学生实施教学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关键词:经典文化 国学教育 环境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59  吴宓认为
马是古代的交通工具,古人出行、征战往往都离不开马。《红楼梦》中就有许多关于马的描写。这些描写遍布小说各处,若将与“马”相关的情节归纳起来加以解析,不仅可以看出《红楼梦》中的生活事态与社会场景,而且还可以看出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到匠心。  一、宝玉偶然弃马乘车的深意  《红楼梦》主要是围绕发生在贾府即荣国府与宁国府的世事百态来透视封建显宦之家腐朽荒淫的本质的。贾府的人,上至贾母,下至丫鬟奴仆,出行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9个任务群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具有革命传统、英雄情怀的革命作品进入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突出的导向性。为了更好落实课程目标,我们以整本书阅读方法为指导,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以曲波《林海雪原》为案例设计了一系列可行路径。  关键词:中国革命传统作品 《林海雪原》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历了千百年的淘洗与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学习古诗,既可以让学生认识、了解到古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可以促使学生去发現、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应将传统文化渗透进课堂,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不断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真正发挥出古诗这一传统文化载体启智、育人功能的同时,也有利于推进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