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有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cas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朗诵水平作用很大。自实施新课标以来,朗读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已被当做一个重要课题。文章认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确定初读课文的感情基调;二是从品味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带着感受不断读好;三是从教师的指导意识入手,突出“读字当头”的理念;四是加大朗读训练的力度。抓好这四个环节,学生的朗读水平会迅速得到提升。
  关键词: 小学朗读教学 朗读指导 指导方法
  朗读是一件既有意义又愉快的事情,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在讲求积累、感悟的语文教学阶段,更是不可或缺的形式。对学生来说,由朗读水平的高低能看出他的语文表现力如何,同时朗读能力标志着他的文学修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高低。
  但是,我们有时在上课指导朗读时,只注意了学生的朗读次数,往往缺乏具体指导的用语,使朗读停留在表面上,学生读来无趣,像念经似的,不能达到语文新课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确定初读课文的感情基调
  唱歌会根据内容先定调子。朗读也不例外,每次学课文时,我都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确定读课文的感情基调。如,《花木兰》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她想:父亲年老多病,无法出征。弟弟年幼,还不到当兵的年龄。”我问学生:这段描写了花木兰怎样的心情?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出:着急,忧愁,难过……
  我问学生:你们在平时有没有碰到过着急烦恼的事?学生纷纷回答:“有。”我进一步追问学生:当你着急烦恼时心情怎样?说话的语调会怎样?学生会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各抒己见:不高兴,脸上没有愉快的表情,说话声音低低的,提不起精神,心里七上八下的,还会叹气……
  我说:“好,就请大家带着这种烦恼的心情朗读全文。”这样,读课文的基调就定准了。即使课文中写的人或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学生也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二、从品味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带着感受不断读好
  注重朗读细节指导环节,给学生反复朗读语句的机会,一遍一遍地指导,每次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要求,直至进步为止,使朗读达到最佳效果。比如,《花木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花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前线。”
  让学生体会出花木兰从军路途的艰辛并不困难,但当我要求他们带着感受朗读时,却全是一个调子,不能充分流露句子感情。我说:“这样的读和理解没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文中‘披、跨、渡、过’这几个动词既体现了花木兰比较刚性的性格,又反映了她从军的艰辛,语速要有节奏感。“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练习。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我让学生在桌上模拟骏马奔驰的节奏,老师带动,范读引路,使朗读达到高潮。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师生朗读中,结束了这一片段的处理。
  三、从教师的指导意识入手,突出“读字当头”的理念
  我在实践中,经常在学生研读文本语言的同时,把学习目标落实在朗读上。我总结了许多成功的有关朗读指导语的范例,通过引导点拨,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朗读质量。如:“谁愿意用自己的朗读让大家明白课文的意思?”“你不但朗读的技巧好,而且对作者的感情体会得深刻到位。”“读书的时候一定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做到除了自己和书本,旁无别人和事物。这样就会读好。来,听老师读一遍。”……课上,在学习过程中,处处能听到书声琅琅,充分体现了朗读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朗读收效很大。
  四、加大朗读训练力度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不少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必须加大训练力度。除了在朗读课堂上讲授朗读的有关知识、技巧外,还要加大训练量、提高训练难度。与此同时,还要变换训练方法,比如举行朗读比赛,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接力赛等。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媒体熟悉朗读技能,如电视、网络等。
  总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创新朗读训练方法,还要不断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J].语文教学通讯,2007(5).
  [2]张金保.遵循阅读规律,提升阅读效率[J].语文教学通讯,2007(3).
  [3]武永明.关于个性化阅读相关问题的思考[J].语文建设,2007(7).
  [4]陈晓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新语文学习,2007(3).
  [5]贝学问.阅读教学,蕴含生命的教学——从散文《绿》的课堂教学说开去[J].新语文学习,2007(2).
  [6]孔爱玲.读书会: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J].语文建设,2007(1).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儿科住院患儿常见护理安全问题及安全护理的具体方法 .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儿科住院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而承担着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主要任务的语文教学,因为迫于高考的压力,基本上只围着一张考卷打转。口语训练不仅被背与写挤掉,而且越来越被语文教师淡忘。结果课堂越来越沉闷,教学越来越艰难。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必须把口语训练纳入教学内容。我认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是统筹兼顾。作为电视工作者,我们在推进媒体的发展策略上,应该围绕“以人为本”也就是以观众为本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能正确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是这样一个读者,并且理应是一个对课文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更细致的感受的读者。语文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在于语文教师有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和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的权利。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师 教学主体性 教学活动  语文教师的教学主体性,是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
摘 要: 课堂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对一堂课的成功往往有重大影响。导入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为了把学生引入到教学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策略。其作用和功能就是引导学生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诸如以情导入、设问引入、背景知识引入、音乐传情法、画面感染法、温故知新法、故事引路法等导入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一片白色恐怖中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的旗帜,以实际行动宣告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结束。它把中国革
目的:研究无创辅助通气联合机械振动排痰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8年6月 ~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为研
近年来,各种课堂改革层出不穷,陆续涌现出了洋思高效课堂模式,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等。无论何种教学模式,创新都是课堂改革的主要归宿,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首先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其次要突破课堂教学空间限制,拓展语文实践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教学,从而实现语文教
摘 要: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将听说读写融于一体,重视导学式的教学,注重师生的和谐互动,突出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再是老师简单地教会,而是学生主动地学会。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合作探究 感悟文本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进行合作阅读、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的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观点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但是事实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就行的,而在于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一段话或一句话要质疑什么。  一、质疑要有价值,宁缺毋滥  学生具有质疑能力,确实对他们学习课文大有裨益,但要把学生的质疑落到实处,体现出质疑的价值,不能为质疑而质疑。如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