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以简驭繁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buku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重提单元教学强调的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单元教学的意识和单元教学的习惯。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首先是可以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为实现我们的人文目标奠基。同时,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有效延伸我们的课堂。而要实现单元教学的目标,则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知识整合延伸课堂
  
  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教学体系的综合性。如不仅强调“积累”,还强调“整合”。而且新的教材在编排体系上,把教材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这种“模块制”为教师整合知识、建构系统知识带来了便利,但是我们普遍觉得课时紧张。如果我们还是依据传统的一篇一篇课文教读,我们就只能够对每篇课文进行蜻蜓点水般的浅尝辄止,学生难以有真正的收获。因而,借助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契机,我们应该大胆地提倡单元教学。
  在此,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这里所说的单元教学,并不是我们就要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起某种可以推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而是强调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单元教学的意识和单元教学的习惯。具体而言,单元教学就是以若干课时来完成一个相对集中的目标,使这些课时所教的东西,发挥系统整合力,给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来体现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工具性,在此基础上,实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进而到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单元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情况来整合,可以把一个单元的多篇放在一起教,也可以由某一篇推广延伸,将相应内容拉进来整合学习,甚至可以是一文多教反复教。
  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首先是可以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为实现我们的人文目标奠基。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认识不清楚,总是用思想性去替代人文性,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变成了政治学科的延伸甚至附属品。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这种提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提并论,尤其是近几年对“言语”教学的认识逐渐深刻,使我们明确认识到,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又生发另外一个疑惑,语文学科到底有没有像数学那样,有明晰的知识体系。但是回答常常是模糊的。所以我们常常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感到困惑,如我们的大部分备课的教学目标上都提出了“培养阅读鉴赏能力”,但是怎么培养却不甚了了。单元教学的方式却能够很好地处理好这个问题。如我们讲小说单元,我们首先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知识,这样为学生构建起一个知识体系,把篇目作为课程资源,再依据知识去处理具体的文章,让学生树立“课程资源”意识。这样就让学生明确了小说学习到底需要学习什么,该怎么去阅读鉴赏小说,这也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当学生掌握这种知识后,自己再去阅读鉴赏其他的小说,也能够发现蕴藏在一篇篇具体小说中的美时,我们的人文目标(人文性)也就自然实现了。
  同时,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有效延伸我们的课堂。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个观点影响至深,那就是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是不断变化的,而教材的编排有其特定的目标,因而不可能篇篇都体现出生活的变化。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大胆地推开窗户,把生活引进我们的课堂,让课堂与生活共舞,让学生在时代的背景下学习语文。如鲁迅先生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大户,但是时代的久远,对当时文章生发背景的隔膜,使得学生对鲁迅的文章难以真正解读。而且,反观我们的课堂,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大都是按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的标准来解读鲁迅和他的文章的,因而我们难以发现蕴藏在文章中的其他的美。如果我们的教师把学生以前学过的所有鲁迅先生文章来一个回顾,再把著名学者陈丹青在北京鲁迅纪念馆的演讲《我谈大先生》的文章发放给学生,就能够看到一个还原了的活生生的鲁迅、大众化的鲁迅。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树立对鲁迅的全新评价,还原一个原生态的鲁迅,则就能够让学生走近鲁迅,甚至喜欢鲁迅。而我们讲《过秦论》时,不仅可以把三苏的文章拿来一起讲,还可以把近年对秦始皇的评价文章和影视作品(如张丰毅版《秦始皇》)给学生介绍,则能够让学生重新去认识那个时代,建立对当时史实的全新看法。
  当然,单元教学带给我们的好处绝对不止这些。而要较好地实现单元教学的目标,则首先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作者单位:四川省西昌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高考大幕的拉开,作为第一场的语文考试一直备受关注。而语文考试中最为核心的当属作文。高考过后,各地区作文形式与立意的分析也往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对象。今年全国Ⅰ卷的漫画作文考题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隐身含义引发人们的深思。其实漫画作文考题总是在循规蹈矩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但与高考的主题保持永恒的一致,将社会现象、时代气息融入其中,实现高考服务于生活,作文联系生活的初衷。本文主要以2016年全国
艾·巴·辛格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他于1904年出生在波兰华沙一个犹太家庭,从小就在一个犹太氛围非常浓厚的家庭中长大,他的爸爸是一个贫寒的哈西德教派拉比,他的妈妈是一个犹太拉比的女儿,同样笃信宗教。哈西德主义强调祈祷者发自内心的虔诚和真诚是信仰的基础,上帝是哈西德主义的核心概念。在对上帝的理解上,哈西德主义认为,上帝是无处不在的,他弥漫于所有的存在物之中,无论善恶美丑,都有一种神性的目的和力量。而传
语文教学要“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就不能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贯彻诱导性原则,让学生“乐学、会学”,则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事实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诱导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探索问题、独创思维的能力。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诱导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过程注重质
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爱弥儿》就具有这样的作用。最近读了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深为他根据爱弥儿的年龄而提出的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而受到启发。卢梭说:“只有爱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爱;只有宜人的性情,才能收获幸福;只有良好的品格,才能使人服从;只有自我尊重,才值得别人给的尊重。”这全然是对教师乃至人类提出的美好目标、做人的准则,它闪耀着卢梭的真知灼见之光彩。就教师这个职
《品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底层的光芒”版块中的一篇小说,它出自于英国现实主义作家高尔斯华绥,小说讲述了鞋匠格斯拉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因为机器生产对于手工业作坊的冲击,生意越来越清淡,最后悲惨地饿死了的故事。小说赞扬了鞋匠格斯拉诚信敬业,坚守自己理想的底层劳动者形象,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小说没有一波三折的曲折情节,小说的主旨似乎也一望而知,翻译过来的文
李晓奎  每每读到《马说》“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目光总是来回审视,逡巡不前:“祇”“骈”“称”之读音,句子的正解,究竟若何?  文章开头一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终身遭遇:“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那么,作为两个状语后置句前面的谓语动词“祇辱”和“骈死”二者是什么关系?是因为“祇辱”所以才
【摘 要】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的问题将关乎语文教学的成败。教师该怎样合理有效地介入并参与课堂教学,如何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本文联系课堂进行了以下反思,以求取得实际性的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 师生角色 反思     进入高三第二轮复习以来,一直忙着做题评卷,领着学生一路走来,上的都是清一色的复习课和评讲课,没有太多新知识的注入,课堂真是有点波澜
现代教育的拓展使得教育形式朝向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微课就是其中的创新手段之一。这种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进行授课的全新的教育形式必将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  一、微课的意义  微课是现代科技与教育改革结合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微课的产生冲击了传统语文课堂的限制,将更真实的课堂情景展现给学生,同时也可通过一些微视频和歌曲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涵,解决疑难问题,感受作者的
一、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词七首》所選入的七首词都是词作中的精品。本人以为本课的教学比较适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种形式使学生不但能在课内互动,还有课外互动,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补中提高,从而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具体安排如下。  (一)实践准备  1.比赛分六大项目:朗读、质疑、讲解、背诵、填词、改写。  2.操作说明  (1)将全班分为7组,
2014年4月2日,在县教育局理论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下,庄浪一中、庄浪二中、紫荆中学、庄浪四中、朱店中学、阳川中学、韩店中学的校长和部分科任教师在朱店中学举行了全县区域性的新课程教学理论研讨活动。这次区域教研活动组织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六个学科的听课、评课活动,县教育局希望通过这次区域教研活动,检验我县高中教育新课改理念在一线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的落实情况,同时总结经验,积累共识,为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