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漆画家们在实践中促进了漆画在材料和技法上的拓展,取得了各自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从中国历史漆艺可以看到,漆艺的表现形式诸多为装饰风格,而随着实践的日益神化,漆的潜能被画家们不断的开发利用,所以漆画既可以装饰又可以写实,二者的存在也只是相对而言的。
关键词:形态与功能表现形式
漆艺屏风始于于汉代,艺主形式丰厚曼妙代代延续经久不衰。横春四邻,日本和韩国在漆艺上的表达与成熟,更为此注入了新的元素。漆画家乔十光老先生在《漆画技术与艺术表现》一书中,对漆画艺术的发展做了一个长足的展望,漆画源于20世纪下半叶,必将成熟于21世纪,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观的揭开和画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等等诸多方面的元素,漆画将在三种形式中得到发展:即:纯艺术型的漆画,环境艺术中的漆艺壁画和装饰艺术中的漆画屏风。
一、漆画独立的历史
温暖湿润的气候,茂密苍穹的原始森林,我们的祖先在7000年前和一些客观性的偶然中碰到用了漆。所以中国漆艺的历史源头,应该是7000年钱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开始的,然后它历经了时代的变迁,在每个时代因为我们的祖先对漆艺的热爱而使这种艺术形式逐渐驱于博大,很多出土文物均可以看到当时漆艺的辉煌,由于漆艺在历代均得到了发展,已经在材料的应用和技法表现上,呈现出了强大的表现力,并承载了及其深厚的传统精髓。
从世界的范围来看,现代现代漆艺发达的日本漆屏风,漆额等平面性质的作品到处装点着人们的生活,而且它的审美意义也远远大于它的应用意义。然而他们并没有形成漆画的观念。上世纪50年代,越南以本民族绘画的身份出现,将本土的磨漆画,在东欧国家举行巡回展览,收到广泛的赞誉。
传统漆艺是中国工艺美术的组成部分,现代漆画是从传统漆艺中脱胎而来的,所以自然应归属于公益范畴,这种习惯性的观念是漆面独立的障碍,同时作为一门绘画品种的理由,传统漆艺和现代漆画是有区别的,中国洪艺史家王一囊先生在诗中写到:
楚奁汉箧争艳媚
彩笔成器,
今朝悬凭借图画看,
几度园廊儿回还。
仅仅20余字,便从形态和功能两方面清楚地说明了漆面和漆器的区别,承然,漆器是实用的,立体的,平置的,漆画则是欣赏的,平面的,悬挂的,在这种意识壮志的指导下,中国的漆画家们开始了长足的实践,在实践中促进了漆画在材料和技法上,他们敢于沖踊漆艺的樊篱,做这各种各样的尝试,用他们宽泛的艺术修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捕捉着漆的特性,不同的作者对材料和技法有着不同的发现和利用。
二、在实践中领悟漆画的艺术语言
漆画的语言,来自于对漆画的实践,在反复实践的过程里,我逐渐对漆艺有了初步的认识,随着实践的不断继续,对漆画语言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漆画的色彩表现——漆黑与多彩,长时间以来,我对漆之黑色,有一种误解。看到用来“开窍”的词汇,就觉得恰当的形容了漆的黑色之类。但其实漆并非黑色,但它的黑色程度,取决于涂漆时的程度,稍厚即黑,所以漆变形成了一中黑色的长志。但它是晶莹的、透明的、深沉的、蕴藉的之黑,的确是世上稀有的美丽的黑,他不克否认的成了漆的代表,历代漆器不乏典范。漆虽然长于黑、却短于新、所以漆艺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充分的利用黑,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的克服黑漆的局限,以打破黑漆的一统天下,于是有了米、玉、金、银等许多华美材料的介入,又有蛋壳和钛白、酞菁绿等新材料,于是漆画才出现了色彩的世界。
2、充分利用漆的半透明性质。漆与任何一种绘画颜料的纯度,在用合成漆和钛白粉调时,就得不到想要的颜色,常常调成棕黄色,而我苦恼,但是当一幅作品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开始惊奇的发现,漆画之美完全来自于漆的半透明性质。洒脱只有是关透明的,才对厚薄最敏感,因打磨的轻重不一,而出现明暗层次,如果漆像水一样透明,就得不到蕴含蓄之说了,罩漆研磨就没有了渲染的效果。
3、磨——漆画的独特性。漆画的技法十分丰富、磨、嵌、刻等等材料的应用,都体现出了他手段的繁杂性但我们并不否认研磨的过程,就是绘画的过程,磨的过程就是在埋伏了漆粉的漆板上逐渐发掘的过程,它可能会出现一些偶然性的结局,但这正是漆画的魅力所在。因此研磨的技巧和分寸是一幅漆画成效的关键。而磨不仅仅是为了画面的平,如果这样理解就走进了误区,安全没有必要在处理的十分完好的画面上,再罩上层的成漆,虽然也可以磨,但磨的已经不是画了,更得不到研磨的妙趣。
4、适度的对待漆画的平与亮。漆经过打磨抛光,漆膜表面的密度增大,因此变得更加光亮。于是平与亮成了评漆艺的工艺标准,这也在情理之中,但要分清漆器漆画的要求差别,但对于漆画来说,光润与光亮是不够等同的。含蓄内敛的光泽是虚的,然而锋芒毕露的光亮未必美。尤其是对于漆画屏风而言,平与亮更不应该是绝对的追求,作为屏风,因为过亮,往往会干扰人的视线,影响别人的欣赏,适当的不平,可产生一种肌理、一中效果,在特定的光的影响里,会产生必要把它填平。更不应该用合成漆去一遍遍明晃晃,亮晶晶的掩盖已经很多的艺术效果,那样做是得不尝失的。
以上我从两个方面谈了我对漆画的认识,这种认识完全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的前辈们经过30多年的奋斗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我是拿过来借鉴,并无太深的悟到,却已受益匪浅。一方面来自于我的歪路,少了曲折,但并没有多少庆幸,我深知在我的漆画创作里,我索要表达的东西,还是相当肤浅,许多东西,只停留在表层的感性认识里,不够深刻,不够充分,所以也少了漆画特有的艺术感染力。这个小小的创作,并不是一个终结,二十代表着我对漆画的最初认识,因为整体并不完整,所以也没有哪个局部可圈可点,知识我全情投入了的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生产过程,其中情节无论是可以控制还是不可以抗拒的,都凝结了我的全部心思,给我带来了很多感悟,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虽然没有成功的喜悦,但却有去学习和缔造的动力,从漆画认识自己,让自己认识漆画,回过头来告一段落,从新开始!
参考文献
[1]乔十光《漆黑技法与艺术表现》
[2]沈文福《中国漆艺美术史》
[3]张艳《漆画绘制工艺》
关键词:形态与功能表现形式
漆艺屏风始于于汉代,艺主形式丰厚曼妙代代延续经久不衰。横春四邻,日本和韩国在漆艺上的表达与成熟,更为此注入了新的元素。漆画家乔十光老先生在《漆画技术与艺术表现》一书中,对漆画艺术的发展做了一个长足的展望,漆画源于20世纪下半叶,必将成熟于21世纪,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观的揭开和画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等等诸多方面的元素,漆画将在三种形式中得到发展:即:纯艺术型的漆画,环境艺术中的漆艺壁画和装饰艺术中的漆画屏风。
一、漆画独立的历史
温暖湿润的气候,茂密苍穹的原始森林,我们的祖先在7000年前和一些客观性的偶然中碰到用了漆。所以中国漆艺的历史源头,应该是7000年钱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开始的,然后它历经了时代的变迁,在每个时代因为我们的祖先对漆艺的热爱而使这种艺术形式逐渐驱于博大,很多出土文物均可以看到当时漆艺的辉煌,由于漆艺在历代均得到了发展,已经在材料的应用和技法表现上,呈现出了强大的表现力,并承载了及其深厚的传统精髓。
从世界的范围来看,现代现代漆艺发达的日本漆屏风,漆额等平面性质的作品到处装点着人们的生活,而且它的审美意义也远远大于它的应用意义。然而他们并没有形成漆画的观念。上世纪50年代,越南以本民族绘画的身份出现,将本土的磨漆画,在东欧国家举行巡回展览,收到广泛的赞誉。
传统漆艺是中国工艺美术的组成部分,现代漆画是从传统漆艺中脱胎而来的,所以自然应归属于公益范畴,这种习惯性的观念是漆面独立的障碍,同时作为一门绘画品种的理由,传统漆艺和现代漆画是有区别的,中国洪艺史家王一囊先生在诗中写到:
楚奁汉箧争艳媚
彩笔成器,
今朝悬凭借图画看,
几度园廊儿回还。
仅仅20余字,便从形态和功能两方面清楚地说明了漆面和漆器的区别,承然,漆器是实用的,立体的,平置的,漆画则是欣赏的,平面的,悬挂的,在这种意识壮志的指导下,中国的漆画家们开始了长足的实践,在实践中促进了漆画在材料和技法上,他们敢于沖踊漆艺的樊篱,做这各种各样的尝试,用他们宽泛的艺术修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捕捉着漆的特性,不同的作者对材料和技法有着不同的发现和利用。
二、在实践中领悟漆画的艺术语言
漆画的语言,来自于对漆画的实践,在反复实践的过程里,我逐渐对漆艺有了初步的认识,随着实践的不断继续,对漆画语言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漆画的色彩表现——漆黑与多彩,长时间以来,我对漆之黑色,有一种误解。看到用来“开窍”的词汇,就觉得恰当的形容了漆的黑色之类。但其实漆并非黑色,但它的黑色程度,取决于涂漆时的程度,稍厚即黑,所以漆变形成了一中黑色的长志。但它是晶莹的、透明的、深沉的、蕴藉的之黑,的确是世上稀有的美丽的黑,他不克否认的成了漆的代表,历代漆器不乏典范。漆虽然长于黑、却短于新、所以漆艺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充分的利用黑,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的克服黑漆的局限,以打破黑漆的一统天下,于是有了米、玉、金、银等许多华美材料的介入,又有蛋壳和钛白、酞菁绿等新材料,于是漆画才出现了色彩的世界。
2、充分利用漆的半透明性质。漆与任何一种绘画颜料的纯度,在用合成漆和钛白粉调时,就得不到想要的颜色,常常调成棕黄色,而我苦恼,但是当一幅作品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开始惊奇的发现,漆画之美完全来自于漆的半透明性质。洒脱只有是关透明的,才对厚薄最敏感,因打磨的轻重不一,而出现明暗层次,如果漆像水一样透明,就得不到蕴含蓄之说了,罩漆研磨就没有了渲染的效果。
3、磨——漆画的独特性。漆画的技法十分丰富、磨、嵌、刻等等材料的应用,都体现出了他手段的繁杂性但我们并不否认研磨的过程,就是绘画的过程,磨的过程就是在埋伏了漆粉的漆板上逐渐发掘的过程,它可能会出现一些偶然性的结局,但这正是漆画的魅力所在。因此研磨的技巧和分寸是一幅漆画成效的关键。而磨不仅仅是为了画面的平,如果这样理解就走进了误区,安全没有必要在处理的十分完好的画面上,再罩上层的成漆,虽然也可以磨,但磨的已经不是画了,更得不到研磨的妙趣。
4、适度的对待漆画的平与亮。漆经过打磨抛光,漆膜表面的密度增大,因此变得更加光亮。于是平与亮成了评漆艺的工艺标准,这也在情理之中,但要分清漆器漆画的要求差别,但对于漆画来说,光润与光亮是不够等同的。含蓄内敛的光泽是虚的,然而锋芒毕露的光亮未必美。尤其是对于漆画屏风而言,平与亮更不应该是绝对的追求,作为屏风,因为过亮,往往会干扰人的视线,影响别人的欣赏,适当的不平,可产生一种肌理、一中效果,在特定的光的影响里,会产生必要把它填平。更不应该用合成漆去一遍遍明晃晃,亮晶晶的掩盖已经很多的艺术效果,那样做是得不尝失的。
以上我从两个方面谈了我对漆画的认识,这种认识完全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的前辈们经过30多年的奋斗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我是拿过来借鉴,并无太深的悟到,却已受益匪浅。一方面来自于我的歪路,少了曲折,但并没有多少庆幸,我深知在我的漆画创作里,我索要表达的东西,还是相当肤浅,许多东西,只停留在表层的感性认识里,不够深刻,不够充分,所以也少了漆画特有的艺术感染力。这个小小的创作,并不是一个终结,二十代表着我对漆画的最初认识,因为整体并不完整,所以也没有哪个局部可圈可点,知识我全情投入了的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生产过程,其中情节无论是可以控制还是不可以抗拒的,都凝结了我的全部心思,给我带来了很多感悟,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虽然没有成功的喜悦,但却有去学习和缔造的动力,从漆画认识自己,让自己认识漆画,回过头来告一段落,从新开始!
参考文献
[1]乔十光《漆黑技法与艺术表现》
[2]沈文福《中国漆艺美术史》
[3]张艳《漆画绘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