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君短诗四首赏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ch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 一
  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
  你说你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
  
  我呢,只想拍一套云的写真集
  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
  (间以一两声鸟鸣)
  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
  
  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
  这首诗的标题是《抒怀》。它自然让我们想到《论语》中那段“吾与点也”的著名典故。一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名同学陪坐在孔子老师身旁,孔老师问他们各自的志向。子路当仁不让,说要去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大国,三年可使民众有勇气,并懂得道义。冉有低调一点,说我去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可使民众富足,礼乐教化则要另请君子实施。公西华平时成绩中等,他说,我愿学习礼仪,做个小小的司仪算了。成绩优异的曾皙(点)同学一直在旁边鼓瑟,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孔子只好点名让他回答。曾点站起来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的志向是,在暮春三月,穿着新衣,约上朋友,到沂水边沐浴,登舞雩台临风玉立,然后咏歌而归。孔子感叹道:“吾与点也!”
  少君大约是跟几位朋友在一起,他们也谈理想。有人说,要为山立传,这是仁者之志;有人说,要为水写史,这是智者之才。少君怎么说呢?他颇有曾点之风,曾点说了三件事,穿新衣,约朋友,出外游玩。少君也说了三件事:拍一套云的写真集,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还要画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
  我们来看李少君是如何在短短7行诗、3个自然段中,将自己的诗情推向高潮的。第一段两行是铺垫,“树下”起笔,言明地点在其次,渲染气氛才是真。“为山立传,为水写史”不涉政、商以及其他社会事务,可见是文友相聚。“你”不见得是单数,完全可能是“你们”的缩称,因为后面“为山立传,为水写史”将内容丰富了。诗歌就像魔术一样,你可以想象这是一次两人谈心,同样可以模拟一场曲水流觞式的群英之会。
  “我呢”,话锋一转,诗歌直切主题,但表述极为节制。“只”字非常重要,是后面诗行的引领者。
  三件事,第一件用了一句:“拍一套云的写真集”。“写真”二字不仅将云拟人化,更以云的天然姿态而反衬诗人的闲情逸致。不在高原、极地那样的特殊地区,有没有只给云拍照的摄影家?有,诗人就是。
  第二件事用了二句,“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此句颇堪玩味。诗人真能“画”吗?不见得。我认为,诗人只是站在窗口看风景,用眼睛在“画”,因为他接下来说“间以一两声鸟鸣”。诗人本来只是在看,他要说成“画”,你也可以理解成他能“画”,在纸上画出“一两声鸟鸣”,谁看了不心动?这又是诗歌的魔术。
  “间以一两声鸟鸣”这句括号打得极好,它首先让诗歌有了画面感,小小的括号真像一两声鸟鸣呢。其次,它改变了诗歌的节奏,让诗歌慢下来,以迎接后面的最高潮。
  第三件事也是两句。少君让人出乎意料、最见匠心的地方是,他将这两句跨段。“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巴在上一段,尽量轻描淡写,尽量柔声曼语,尽量不动声色。在武术中,这一招叫“缩拳”,把拳头缩回来,是为了再打出去时更加有力。果然,少君出拳了。
  最后一段,用“当然”将语调扭过来。“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结尾一句,举重若轻,似轻实重,“打”得人痴痴愣愣的。
  为什么诗人要选取院子里的木瓜树呢?其一,《诗经》中有“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样的名句,木桃也是木瓜的一种,站在木瓜树下,就是站在《诗经》中,多么富有古典的韵致。其二,木瓜是南方的常见树木,普通人家院子里都有。木瓜树喜爱阳光,既抗旱,又耐寒,适应任何土壤。这一句,其实饱含着诗人对“家中小女”的挚爱与期盼。
  之 二
  三五间小木屋
  泼溅出一两点灯火
  我小如一只蚂蚁
  今夜滞留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中央
  的一个无名小站
  独自承受凛冽孤独但内心安宁
  
  背后,站着猛虎般严酷的初冬寒夜
  再背后,横着一条清晰而空旷的马路
  再背后,是缓缓流淌的额尔古纳河
  在黑暗中它亮如一道白光
  再背后,是一望无际的简洁的白桦林
  和枯寂明净的苍茫荒野
  再背后,是低空静静闪烁的星星
  和蓝绒绒的温柔的夜幕
  
  再背后,是神居住的广大的北方
  这首诗告诉我们,人如何从人性抵达神性。人会有神性吗?诗人说,有。这不,少君这首小诗的题目就是《神降临的小站》。那人性如何抵达神性呢?诗人的回答是:通过诗性。现在我们要探究的是,什么是诗性?
  一般人认为,诗性必是那种感性的、浪漫的、激情澎湃的东西。那自然是诗性的一部分;但诗性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或许是理性对感性的整饬与节制。我最近读了一本新出炉的青春文学杂志,我认真去读那些八零后、九零后的作品,我不得不说,那只是一堆青春期的发泄物,用光亮的语言装饰着苍白与贫弱。我不是说,八零后、九零后作家写不出好作品,但我读的这些作品显然不是好的。这也许和他们的年轻有关。那些作品里最重要的问题是“滥”:滥情滥欲,滥想滥写,缺乏节制,也不懂得怎么去节制。
  首先要澄清一个可能发生的误解:节制绝不是不要想象,恰恰相反,越是节制的创作越需要想象力。节制不是虚无,而是删繁就简,是披沙拣金。简无法凭空而至,它从广大繁复中得来;金不是自天而落,它从恒河沙数中得来。
  写北方的诗无数,写出新意很难,我们看李少君如何别开生面。
  从标题,他就开始发力,“神降临的小站”。“神”字打头,让人心生神往。“小站”落尾,将读者摇荡起来的心神迅速定格。好比在人跑得兴起时,突然喊一声“立正”,跑的人双脚立住,身体仍会惯性地向前冲。
  进入诗歌则反过来。他从最细微的事物入手,“三五间小木屋/泼溅出一两点灯火”。这里又有讲究,如果写成“一两间小木屋/泼溅出三五点灯火”,那就热闹了,诗一起调就会不对。“三五间小木屋/泼溅出一两点灯火”,北方夜晚的冷寂、空漠隐隐透出。“我小如一只蚂蚁”是由“大草原中央”衬托而来,但不接着写“大”,而是悄然驻足于“一个无名小站”。
  第一段最后一句,有意突出“我”——“独自承受凛冽的孤独但内心安宁”,为“神”的出现埋下伏笔。用“凛冽”形容孤独,一再表明这是北方。一个“但”字扭转全篇,“内心安宁”是本诗诗眼,但读到这里还看不出,一般读者容易忽略,稍微有心的读者会留个疑问:为什么承受着凛冽孤独还内心安宁呢?
  紧接着,是一连六个“背后”(含五个“再背后”),终于将神请出了场。第二段的一个“背后”、四个“再背后”,是诗人为神出场布置的舞台,这个舞台当然是北方。北方那么辽阔,可写的东西多得数不过来,诗人选择了“寒夜”“马路”“河流”“白桦林”“荒野”“低空”“夜幕”,由近而远,自低至高,从细微到阔大,渲染得神完气足时,末尾一句(一段)连读者几乎都是脱口而出:“再背后,是神居住的广大的北方”。
  余音在广大的北方回响,那正是神的回应,是人的内心受到北方的猛烈冲撞时发出的共鸣。无论身处何方、读在何时,经此猛烈冲撞,你都会被撞入那温柔的夜幕里,撞入那苍茫的荒野,撞入那一望无际的白桦林,撞入那猛虎般严酷的初冬寒夜,站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中央的一个无名小站……孤独之中,内心却有一种奇妙的安宁。就这样,每一个读者都被撞入诗歌内部,都成了一名诗人。
  啊,现在明白了,诗人为什么说“独自承受凛冽的孤独但内心安宁”?因为,广大北方的那个小站唤起了诗人心中的神性。“神居住的北方”,这个“神”不是神仙,不是妖怪,而是万物——是芸芸众生,是一草一木,是在自然环境中顽强生长的所有生命。
  啊,现在明白了,神性是什么呢?那就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有些人总以为自己有神功,有神力,只想着发发神威,这些人一不小心就沦为兽,就沦为物。意识到自己卑微的人,意识到自己“小如一只蚂蚁”的人,才可能在无边的孤独与苍茫中,感受到内心的安宁。
  愚以为,本诗唯一的瑕疵是第一段最后一句,删掉“独自”二字就好了。且不说“独自承受凛冽孤独”略有重复,更显得用力稍过。
  之 三
  我自愿成为一位殖民地的居民
  定居在青草的殖民地
  山与水的殖民地
  花与芬芳的殖民地
  甚至,在月光的殖民地
  在笛声和风的殖民地……
  
  但是,我会日复一日自我修炼
  最终做一个内心的国王
  一个灵魂的自治者
  中外很多诗人写过题为《自白》的诗,如海涅、高尔基、朱自清、臧克家、席慕容等。李少君也写了这么一首。我认为,在所有《自白》诗中,李少君这首是最为出色的。
  德国诗人海涅的《自白》诗写道:“亲爱的读者,/你是知道的:/我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是,/只不过是个诗人。”这首诗很是直截和决绝,但诗歌主旨基本上在字面就解决了,不必多想,更无须寻味。
  青年诗人祁国在1995年也写过一首颇为流传的《自白》:“我一生的理想/是砌一座三百层的大楼/大楼里空空荡荡/只放着一粒芝麻”。这首诗也写得很好,巧妙利用反讽批判盲目发展的房地产业。诗歌对现实的介入,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热”,看到惊天的浪漫,“砌一座三百层的大楼”;另一方面我们更可以看到“冷”,看到剜心的幽默,“大楼里空空荡荡/只放着一粒芝麻”。
  这“热”与“冷”的两面在李少君的《自白》诗中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少君的风格与祁国又完全两样。打头一句便让人瞠目结舌——“我自愿成为一位殖民地的居民”。
  这句有两个讲究,一是话语表现方式摸拟加入党派时的《誓词》:“我志愿加入……”这一定是诗人有意的,而且这种有意并非对誓词的消解;我以为,恰恰相反,诗人是要借助誓词的严肃性与神圣性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信念。第二个讲究是妙用“殖民地”。殖民地居民本是不安的,是受到欺凌与压迫的,但我“自愿”成为一位这样的居民。接下来是对“殖民地”的连续重复,也让读者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自然山水、美丽与浪漫的殖民地,那谁不愿意成为这种“殖民地”的居民呢?
  一般诗人写到这一层,就心满意足地搁笔了。这首诗的“重量”在于最后三句,“但是”一转,便进入李少君独有的心灵王国:“我会日复一日自我修炼/最终做一个内心的国王/一个灵魂的自治者”。
  这几句既是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者说对自己人生的要求,同时给无数附庸风雅者以当头棒喝。
  很多有了权位的,很多腰缠万贯者,经纶世务之余,也常常宝马香车,游山玩水。但由于灵魂的龌龊与内心的贫乏,他们即便到了“山与水的殖民地”,往往前呼后拥,吆喝喧天,污染环境,暴殄天物,窥谷思金,望峰慕权,贪欲之炽盛,山水风月亦不能息其一毫。这些人,山水莫能拯其溺,就是佛也救他不得!
  看到种种世相,诗人懂得,仅有山水、花的芬芳、月光与笛声,是无法澡雪精神、磨砺品性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山水,穷恶之徒处处皆穷山恶水,庸俗之众眼里莫不是庸山俗水,唯有内心强大的人,唯有“灵魂的自治者”,即便身处困境厄途,见到一草一木,亦能心领神会,不啻沐浴着一个花园和一片森林。
  从“自愿成为一位殖民地的居民”,到“最终做一个内心的国王/一个灵魂的自治者”,由抑而扬,由冷而热,由敬畏演变成绝对的自信。所谓神完气足,就是这样炼成的。
  
  之 四
  木瓜、芭蕉、槟榔树
  一道矮墙围住
  就是山中的寻常人家
  
  我沿旧公路走到此处
  正好敲门讨一口水喝
  
  门扉紧闭,却有一枝三角梅
  探头出来,恬淡而亲切
  笑吟吟如乡间少妇
  拿出这首诗来,是因为它最能体现李少君身上的古典气质。少君读大学时散文诗写得很棒,我至今还记得有一首《中国的月亮》,那真是写得非常的“中国”。这首以《山中》为题的短诗深得唐代山水诗的神髓,飘逸,跌宕,流畅,毫无滞碍。这种诗,看上去口语化,似乎随口道来,要写出味道却是至难。
  我再举大家喜欢的李白的例子。李白很多诗都是脱口而出,从每一句看,谁都会说;但那些平白如话的句子组成一首诗,就让无数无数人望而却步,比如:“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还有三岁小儿都能背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无匠气,无刻痕,如溪下潭,如月在天,纯然一派天真,寻常人如何道得?
  再回到少君的《山中》来。第一段是一幅素描,这叫“诗中有画”。“木瓜、芭蕉、槟榔树/一道矮墙围住/就是山中的寻常人家”,素描是简笔的,疏淡勾勒,却又层次分明。大家注意用词,首句“木瓜、芭蕉、槟榔树”分列三种植物,昭示“山中”;下句“一道矮墙围住”表明“寻常人家”。
  “矮”字特见神韵,若无墙,则不成家;若是“高墙”则不“寻常”了。你看一个“矮”字立在这里,要说出多少东西。
  第二段,出来的不是画中人,而是观画者“我”。“我沿旧公路走到此处/正好敲门讨一口水喝。”
  “我”的出场适逢其时。我是一名走远路走得口渴了的行者。走过远路的人都知道,当在茫茫荒原或深山中突然看到一户人家,那种喜悦之情仿佛见到了自己的亲人。远行者尚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如果是流浪者,这个过程甚至根本没有目标,他永远在等待中,等待这个过程中令人铭心刻骨的亮点。
  “旧”字用得好,写出人烟稀少的山中景况,亦写出行者的疲累困顿。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为什么诗歌必须吟诵才能去体会?像这样的句子,如果只看不读,诗人苦心孤诣之处便会被一掠而过;我们试着读这一句,当你读到“旧”字时,会不知不觉地加重语气,这一加重,身心一颤,便进入诗境了。
  第一段是诗人看到的“画面”。第二段是诗人讲述自己的故事。第三段,诗人走到了“画”中。
  水没有讨到,因为“门扉紧闭”,没有人在家。这有什么要紧呢?“却有一枝三角梅/探头出来,恬淡而亲切/笑吟吟如乡间少妇”。
  这一段有借用“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但借得巧妙,用古句装新意。地球人都知道,三角梅本身并不是乡间少妇。可它探头出来,那种恬淡与亲切,有如微笑着的乡间少妇。诗人的情怀、诗歌的意念将三角梅转化成了乡间少妇,这就叫“画中有诗”。
  有人说写诗不难,口语即可成诗。不错,但口语中必须蕴含诗意,否则便只是口语,不是诗。有人说,写诗太难,跳跃性很大。不错,但再跳跃的诗也必须有自己的脉络,否则便只是一堆胡言乱语,也不是诗。故特意挑选李少君的四首短诗,根据我的阅读与创作心得,写下上述文字。
  
  吴昕孺,现供职于湖南教育报刊社。本文编校:剑 男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最终是白话文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取代了文言文成为日常使用的语言。随着文言文的逐渐退出,从上世纪20年代起就开始有了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语言行为。当时上海就出版过为数不少的“言文对照”读物,如郭沫若的《卷耳集》(诗经选译)便于1922年出版于上海。在中小学教育中,白话文也从上世纪20年代进入了过去由文言文一统天下的语文教材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占据了主要地位。在某些白
人类社会已由知识经济时代进入信息网络时代,有数以万计的末成年网民畅游于这虚拟的自由世界里,由于少部分末成年人的自控能力有限,难以抵挡网络中的不良诱惑,但要培养我国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在由实词和实词组合的句法结构中总是同时并存着两种结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种语法结构关系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正因为这样,语言里边存在着大量的歧义结构。比如,“鸡不吃了”,是一个主谓结构,包含着两种可能的语义结构关系:施事和动作的关系或受事和动作的关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教学歧义结构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一.歧义结构的
本文从当下在校大学生的显著特点出发,结合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归纳并分析了“80后”辅导员,作为当下最为年轻的一代辅导员,在建立个人威信方面所面临的新
中考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一次终结性测试,其目的一方面在于测量学生是否具备完成义务教育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在于选拔合格的学生以进入高级中学继续深造,对学生个体和初中办学水平皆具有重要的评判效力,因而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一次标准化测试。随着课改实验区中考进入第七个年头,中考试题的命制顺应新“课标”的要求已发生诸多变化,尽管涌现出的新题型一定程度上还不能代表中考制度的质性变革,然总结近年的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靠创新这个动力促进的,离开了创新社会就会停滞。青少年是创新的最佳时期,他们有着灵活敏捷的思维特性,创新就是靠他们不断使社会不断前进的。因此,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成为社会的首要任务,作为中小学教育更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小学生他们正处在思维非常灵敏的时期,他们需
“学问学问,学就要问”。如果只学不问,就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成为应付考试的呆板机器。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增强研究的实效性,我在教学中只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尊重情感,使学生有“疑”敢“问”   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小学生更为强烈。融洽师生关系
在艺术生英语教学中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使学生不能自由交流,学生几乎大多都存在着哑巴英语等一系列问题,再者,艺术生的英语基础薄弱,所以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基本的语言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