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生阅读兴趣培养的探讨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人对读书的总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学习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阅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落在具体操作中即念好“九字诀”: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然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仅凭“反复诵读”这一较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全然不顾学生有无兴趣,更不用说是否进行了深层次的感悟,学生只一味硬着头皮应付着读。这样的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读出感悟、获得知识呢?笔者研究认为运用“对话型”阅读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形式
  
  1、读悟式。就是本着阅读教学的“以读为本”的原则,抓住“文贵自得”“读中有悟”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的一种对话方式。如学习《背影》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第一步,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步,要求学生带着“背影的变化”的问题去读文本;第三步,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再读文本;第四步,精读文本,谈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朗读、复述、概括能力,而且学生在每一次阅读中都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这就是学生和文本相互对话并有所感悟的过程。
  2、探究式。《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的对话模式,正是依据新课标的这一理念诞生的。探究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对话过程中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在语文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先认真倾听学生对文本的初步认识,了解他们的初步感受。然后,教师以一个对话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并随时鼓励学生质疑或提出异议。在学习《故乡》一课时,学生对闰土的角色定位产生了争议,部分学生认为闰土是封建愚昧的。对此,教师组织学生深读文本,讨论争辩,进而正确把握文本内在的价值取向。
  3、综合式。就是将各种活动(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比一比等)巧妙融合展开语文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学以致用,增长见识,培养综合能力。如教学《观沧海》一课时,先让学生看大海的有关影像片,再请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在大海上看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最后再让学生画下自己看到的或想象之中的大海图。这样的对话模式形式新颖,于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始至终能有滋有味地与文本对话。
  
  二、“对话型”阅读教学操作的基本策略
  
  1、铺垫对话基础
  与文本充分的对话是实现课堂有效对话的基础。首先,教师在课前要与文本充分地对话,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找准文本中的值得研究的训练点(即教学重点、难点),文本中的生长点、创新点。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其次,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课前可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在初读阶段,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与文本对话;在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课文,可以边对话边读书,有目的地读,读了有用,才能使课堂对话发挥更大的效能。
  
  2、巧妙把握话题
  巧妙地把握话题是课堂对话的灵魂。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为此我们要选择有价值、易展开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这些主题应是值得研究的,或是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或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或是有创新因素的。对话话题的来源一般有两种:一是事先准备的,二是随机获取的。事先准备话题即教师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合理把握教材,从而制订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此为导向选取相关语言单位作为课堂对话的主题,引导学生针对这一话题展开对话,逐步深入,直到解决教学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随机获取话题即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氛围中,暴露出个性化的思维主张,它往往不是教师预先所能估计到的,但只要引导得当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达到教学高潮。这两种话题各有特点,把握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前者有很强的导向性,但教师要避免导得过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要注意淡化既定主题,适当分散,尽量贴近学生实际,从而产生共鸣。后者有很强的随机性,往往稍纵即逝,教师要有较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机智,及时捕捉信息,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并加以合理调控,或发散、或集中、或导向、或追问,努力在不经意间达到教学“融合”。
  
  3、创设对话情境
  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而激活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动情。情境也是滋生对话的土壤,学生只有入情入境了,才能激发其对话的热情和欲望。因而,情境的创设是对话顺利开展的关键。关于对话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等,创设与之相适应的对话情境。
  
  三、在实施“对话”时,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在课堂中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说话欲望。
  
  2、正确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
  在实施“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超越文本。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去读,在初读中感知文本,以对话的形式随机扫除阅读障碍,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再读,实在弄不清的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讨论的内容可涉及字词句篇,方式可采用听说读写。至于结论,最好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各种不同的感悟、理解,教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探究。
  
  3、正确处理预设与开放的关系
  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如认真钻研教材,撰写备课笔记。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新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北港一中)
其他文献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传世名作,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都会为它所描绘的世外桃源而倾心不已。老师们在讲解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往往会非常投入地大讲特讲桃花源美在景,更美在人。田园
目的:测算北京社区居民夏秋季膳食叶黄素、玉米黄素摄入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15种常见蔬菜、水果和蛋类中叶黄素、玉米黄素和D-胡萝卜素含量进行检测。运用定量食
【正】 笔者认为,“《说文》学”中的学术史研究应引起注意,这样说是有感而发,并非无的放矢。下面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众所周知,朱骏声以其《说文通训定声》一书跻身为
目的:检测白酒中甲醇残留是否超标。方法:气相色谱法。结论:所测白酒中甲醇含量为0.0131%,甲醇含量未超标。
【正】 上世纪敦煌变文的发现,填补了中国俗文学史在唐、宋之间的断裂。现代学者多从文学发展的表层形式方面去构筑敦煌变文与后代俗文学的桥梁,然而在这场长达几个世纪的宗
一、教学实验的主要目的  1.在第一课时的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对比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  2.根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说说作者塑造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二、教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本课件设计的中心构想:这篇小说安排在初中阶段学习,是一篇较长的课文,按照以往教学的经验,在一节课内很难在听说读写方面全都得到训练,而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华文明、民族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滋生的时候,一批有忧患意识和社会良知的作家转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寻找跨越千年的民族文化之根,“文化寻根
“颂(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要读懂一个人的诗文,尤其是古人的诗文,不了解作者的生平为人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不行的,要“知其人”,更要“论其世”。读李白的诗篇,要真正能做到“赏心”,引起与诗人的感情交流,欣赏到诗人的“性灵之光”,而不探究渗透于诗人血液之中的仙道思想,是不行的。而在这方面,由于历史上受到反宗教、反传统思潮的束缚,很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写作文也一样。有时作文开头开得不好,思路被阻塞了,无法顺利地写下去;有时开错了头,就会犯下“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错误。那么文章的开头如何写精彩呢?方法有三:一是引用开篇法,二是修辞开篇法,三是开门见山法。  引用开篇法:是一种很常见的文章开头法。可引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若是议论文,则常引用名人名言以增强论证效果,突出中心;若是记叙文、散文,则可以引用歌词、诗句,以引发下文,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