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对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o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教学和现实生活中,常碰到学生智力很好,但学习成绩和毕业后的作为都不理想,这说明有非智力因素决定着学生的成就,那么非智力因素有哪些呢?现实当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现状如何?作为一线的历史与社会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一、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
  
  从实践层面讲,在日常教学中,常听到教师讲述有些学生智力很好,但就是成绩不理想,甚至厌学,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差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学校读书时,曾被认为是智力出众的学生,毕业后却没有什么作为。这些事实证明,智力高的未必一定能成才,隐藏在事实后面的一条真理是: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
  从理论层面讲,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最早是由亚历山大提出,后经韦克斯勒研究并重新提出,从而得到世人的公认。从广义上说,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时影响活动效率的除智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从狭义上说,非智力因素则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具体说来,它包括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坚持心、自制性和独立性等内容。
  从学生学习层面讲,学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学习成功不仅需要学生有一事实上的智力,而且还需要像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因此学习的成功,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成功=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可以这样说,一个智力水平很高的学生,如果其非智力因素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结果只能是高分低能的畸形儿和低分低能的教育废品,充其量只能成为“小器”,不能成为“大器”,而具有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只要其非智力因素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反而可能成为“大器”。
  
  二、历史与社会课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方法
  
  1.利用情感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含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和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情感教学的原则最起码有三条,即寓教于乐原则、以情施教原则、师生情感交融原则。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倾注我们的真情实感,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而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利用说服教育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教育方法。说服教育法的特点:一是强调正面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教育时注意讲明道理,以理服人,不搞强制性的压服。二是注意启发自觉,既注意对学生思想的疏通和诱导,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机会,做到畅所欲言,又要帮助学生对具体问题作深入的剖析,以分清是非,辨别真伪,并把学生不正确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3.利用生活化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早在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转化的过程。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乃生活的改造。生活决定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身体力行,取得了丰硕成果。大量的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常常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历史与社会中“妈妈的账本”、“创业的学问”等都可以引用身边的例子。还有时政资料也可以成为教学的及时素材或者整合课本资源。如以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小学事件、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的地震为例,就可以设计“生命的宝贵”教学思路:生命的脆弱?邛珍惜生命?邛如何珍惜生命?邛感恩生命。贴近生活,就在身边,学生听起来就感到应感谢生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当发生突发事件我们应如何做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实践后的思考
  
  通过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现学生很喜欢上历史与社会课,现在有时一走进课堂学生就开始鼓掌欢迎老师的到来,其他老师调课学生还不同意,有时下课了,学生还要求老师继续讲下去。另外,我觉得也符合构建和谐课堂的要求,也确实能达到高效减负的要求。不过有些地方的实践还有待今后不断改进、完善、探索。
  
  参考文献
  [1]骆伯巍.教学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2]历史与社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推行开了,旧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重视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面对新教材、新课标和新理念的这一要求,教师应该怎样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指导教师采取相应的教育行为。要落实学
2015年10月19日上午,由省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和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读者服务案例交流展示会"第七站走进陕西省图书馆,省图书馆140余名馆员在二楼报告厅
教师在课堂上做些什么?这似乎是很“弱智”的问题。教师不就是传授知识吗?有人可能说得全面一些:不但传授知识,而且还帮助学生训练技能。有的答案可能更精彩:教师在课堂上教书育人
2015年6月23日上午,细雨蒙蒙,秀美的终南山隐没在一片苍茫的雨雾之中。位于神禾塬畔的西安财经学院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学校图书馆里办理毕业离校手续的应届毕业生们熙熙
光阴荏苒,踏上工作岗位已经十几个年头。回眸十几载教书历程,觉得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通过多年的努力学习、亲身实践,在教书育人、转化差生方面,本人探索出了自己的独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选文不仅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且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为此,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须在中学语
为了研究PCC0104005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作用,采用MK-801及5-HTP诱导大鼠精神分裂症模型进行体内药效学研究,同时检测药物是否容易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实验结果显示,PCC01040
实施有效教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注意力集中直至高度集中,在课堂上才能全身心投入,才能与教师一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践中我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情景激趣新课程数学教材呈现问题一般是以情景为背景,这种情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  “实验引导”教学是宁远一中全体教师公认的一种优秀而成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生物学科而言,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且实验内容较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强对实验教学的引导,通过实验教学把课堂中要讲授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课本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做些分析探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领域  实验探索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教学把有关的知识点连接起来,最终
就在上海世博会开园之初,我校少年科学院就组织小院士、小博士去上海世博园参观。我们下榻的宾馆离世博园不远。作为带队老师的我,征求学生的意见:明天去世博园是乘车还是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