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实践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 动手操作 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小学生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思维占着绝对优势,对于数学知识的最为深刻的体会莫过于亲自动手操作。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听,让学生看,更要让学生做,在动手操作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知识并展现思维过程。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高度重视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 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而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轻松、活泼的操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让同桌学生把8个糖果分成两份,通过分糖果,出现这样四种结果:①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②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⑤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④两人都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知道第四种分法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这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不但使学生悟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形成了数学概念,而且也顺应了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注意力,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识活动,使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养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的积?长、宽、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我在引导学生用摆面积单位学具的方法求出一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后引导学生:如果求长方形球场或者更大长方形的面积用这种方法还行吗?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在交流想法时令我意外:“老师,我拼成图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它的面积和原来的一样,还是12平方厘米”“老师,我和他们拼得不一样,我拼成图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但是它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我拼成图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1厘米,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
在愉快的动手操作中,学生们兴趣盎然,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中,眼、耳、手、脑同时并用,通过学习知识提高智能素养,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三 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动手是实践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践,测量身边的实物,度量书本、桌面、黑板、地面、篮球场等的长度,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从实物的数据中加深对“厘米、分米{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等单位的理解。借助实践手段,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满足了小学生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时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这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四 动手操作,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真正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只有参与教学过程,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主动地探究学习内容。操作活动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推导》时,很多学生已经知道了梯形的面积公式,但不知道是什么道理。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进行拼一拼,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说一说拼成一个平行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彤的高就是梯形的高,从而学生自己得出梯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生自己探究得出面积公式,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动手操作为学生积累了宝贵的感性材料,打下了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基础。加强实际操作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动手操作 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小学生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思维占着绝对优势,对于数学知识的最为深刻的体会莫过于亲自动手操作。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听,让学生看,更要让学生做,在动手操作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知识并展现思维过程。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高度重视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 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而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轻松、活泼的操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让同桌学生把8个糖果分成两份,通过分糖果,出现这样四种结果:①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②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⑤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④两人都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知道第四种分法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这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不但使学生悟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形成了数学概念,而且也顺应了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注意力,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识活动,使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养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的积?长、宽、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我在引导学生用摆面积单位学具的方法求出一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后引导学生:如果求长方形球场或者更大长方形的面积用这种方法还行吗?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在交流想法时令我意外:“老师,我拼成图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它的面积和原来的一样,还是12平方厘米”“老师,我和他们拼得不一样,我拼成图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但是它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我拼成图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1厘米,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
在愉快的动手操作中,学生们兴趣盎然,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中,眼、耳、手、脑同时并用,通过学习知识提高智能素养,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三 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动手是实践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践,测量身边的实物,度量书本、桌面、黑板、地面、篮球场等的长度,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从实物的数据中加深对“厘米、分米{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等单位的理解。借助实践手段,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满足了小学生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时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这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四 动手操作,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真正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只有参与教学过程,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主动地探究学习内容。操作活动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推导》时,很多学生已经知道了梯形的面积公式,但不知道是什么道理。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进行拼一拼,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说一说拼成一个平行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彤的高就是梯形的高,从而学生自己得出梯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生自己探究得出面积公式,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动手操作为学生积累了宝贵的感性材料,打下了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基础。加强实际操作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