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在教学领域上大力倡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创新思维的材料,任何的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在教学中,我们利用问题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尝试摸索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创造性思维培养 误区 方法途径 优化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开拓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发问能引发学生心理活动,形成问题意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成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问题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不少教师意识到充分利用问题教学,让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能及时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做好课堂教学深度、广度的调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往往在课堂问题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几个误区。
1.追求形式,缺乏精心设计
一些老师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一堂课中,从头“问”到底,学生只是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就容易陷入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主义,从而失去提问的价值,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相反,问题设计过于高深,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而且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识和能力也无法落到实处。
2.只问不导,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师的任务是既要授学生以“鱼”,又要授之以“渔”。提问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对于教学的疑难知识,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分层次、有梯度的设问,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思维水平得不到提高 ,也就无法实现“鱼”“渔”兼得。
3.课堂提问忽视情感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渗透和技能培训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课堂气氛的营造,提问过程中态度严厉,表情严肃,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心理,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鼓励性的原则,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发挥出提问应有的艺术魅力。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双基训练,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必要基础
双基指的就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果不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学生对过去一无所知或知之不确,他们凭什么进行地理的思考呢?这当然不可能有问题意识了。只有提高了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知识水平,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有了基础。另外,提高学生能力训练,尤其是观察和自学的能力,也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必要基础。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日常生活的各种语言现象引起。
2.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探究质疑,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揭示,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的心理特点,不满足于教材中关于某些事物的解释,常想进一步了解形成某些现象的原因,对成年人或书本中的见解,常常提出疑问或不同的看法,好追问,思维的批判性日益增强。那么中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重的天性能否表现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教学环境和宽松的教学气氛。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心理特点,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3.精心设置问题情景,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科学的教学方法
(1)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要注意问题设置的四个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第二,深层性原则。第三,量力性原则,又称为可接受性原则。第四,驱动性原则。在问题的设置中要疏密有间,时机得当,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2)开放性问题与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开放性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积极作用。如:①想象性问题:利用作品的空白处,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把握,调动自己的想象进行补充。②比较性问题:比较给学生创造了积极思维的条件,使学生学会求同变异的思维方法。此外“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的过程中,用已知启发未知,以新知巩固旧知,能让学生整合知识,发现规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知识迁移 ,促进思维的发展。③求异性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与现成答案对抗,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提供发表不同意见的时间和空间。求异性问题能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且培养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1)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探究知识的奥秘,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和热情,这往往是教师单纯的说教和知识传授所不及的。
(2)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并把这种能力贯穿到整个课堂学习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转的现状,从而突破思维惰性与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为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3)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认识到学生有好奇、好问、探究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就能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4)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限于掌握知识,还要懂得怎样去学,这无疑需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否则就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探究活动。具因此,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启发学生探究知识,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能力”贯穿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优化的原理与方法》广州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
[2]《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章志光 主编
[3]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出版社 陈龙安著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创造性思维培养 误区 方法途径 优化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开拓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发问能引发学生心理活动,形成问题意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成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问题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不少教师意识到充分利用问题教学,让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能及时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做好课堂教学深度、广度的调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往往在课堂问题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几个误区。
1.追求形式,缺乏精心设计
一些老师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一堂课中,从头“问”到底,学生只是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就容易陷入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主义,从而失去提问的价值,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相反,问题设计过于高深,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而且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识和能力也无法落到实处。
2.只问不导,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师的任务是既要授学生以“鱼”,又要授之以“渔”。提问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对于教学的疑难知识,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分层次、有梯度的设问,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思维水平得不到提高 ,也就无法实现“鱼”“渔”兼得。
3.课堂提问忽视情感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渗透和技能培训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课堂气氛的营造,提问过程中态度严厉,表情严肃,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心理,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鼓励性的原则,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发挥出提问应有的艺术魅力。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双基训练,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必要基础
双基指的就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果不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学生对过去一无所知或知之不确,他们凭什么进行地理的思考呢?这当然不可能有问题意识了。只有提高了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知识水平,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有了基础。另外,提高学生能力训练,尤其是观察和自学的能力,也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必要基础。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日常生活的各种语言现象引起。
2.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探究质疑,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揭示,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的心理特点,不满足于教材中关于某些事物的解释,常想进一步了解形成某些现象的原因,对成年人或书本中的见解,常常提出疑问或不同的看法,好追问,思维的批判性日益增强。那么中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重的天性能否表现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教学环境和宽松的教学气氛。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心理特点,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3.精心设置问题情景,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科学的教学方法
(1)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要注意问题设置的四个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第二,深层性原则。第三,量力性原则,又称为可接受性原则。第四,驱动性原则。在问题的设置中要疏密有间,时机得当,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2)开放性问题与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开放性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积极作用。如:①想象性问题:利用作品的空白处,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把握,调动自己的想象进行补充。②比较性问题:比较给学生创造了积极思维的条件,使学生学会求同变异的思维方法。此外“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的过程中,用已知启发未知,以新知巩固旧知,能让学生整合知识,发现规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知识迁移 ,促进思维的发展。③求异性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与现成答案对抗,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提供发表不同意见的时间和空间。求异性问题能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且培养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1)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探究知识的奥秘,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和热情,这往往是教师单纯的说教和知识传授所不及的。
(2)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并把这种能力贯穿到整个课堂学习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转的现状,从而突破思维惰性与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为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3)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认识到学生有好奇、好问、探究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就能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4)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限于掌握知识,还要懂得怎样去学,这无疑需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否则就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探究活动。具因此,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启发学生探究知识,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能力”贯穿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优化的原理与方法》广州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
[2]《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章志光 主编
[3]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出版社 陈龙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