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三句话与提问三把火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aya0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法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基本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提问是多向式的,除了师生互动,还包括生生互动。我们知道,仅仅是“师问生”,则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能导致出现“牵牛式”的不良教学现象;而仅仅是“生问师”或“生问生”,则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容易出现“放羊式”的不良教学现象。现在的问题是,这几种提问方式该如何有机结合,才能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国学著作中的三句话使我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有了新的思考。
  
  生问师,内修三昧真火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是《周易》蒙卦中的卦辞。意思是蒙昧者(童)与开导者(我)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蒙昧者必须立足于主体的自觉诚心向开导者求教,开导者却不可反客为主,以先知先觉者自居对蒙昧者进行强制性的灌输(余敦康:《周易现代解读》,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34页)。这实际上强调了“生问师”在先。教师必须耐心地等着学生由疑而思,思而不决则问。能提问,说明他(她)经过了思考;在思考,说明他(她)有了疑点;有疑点,就表明他(她)注意力已高度集中,已聚精会神地深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就像道家修炼内丹所用的三昧真火产生于自己体内一样,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苗,首先要靠学生自己,这个“疑点”就是点燃三昧真火的火种。学生又如产妇,教师只是一个帮助学生生出他们自己的“孩子”的助产婆,这个“疑点”就是那“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胎儿。所以笔者提倡学生要先提问,这正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目前普遍存在着学生不喜欢提问的现象,尤以中学生为甚。心理学认为,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被心理学家看作是矛盾、焦躁和压抑的时期。压抑心理一旦产生而不解决,学生便表现为轻易不会主动接近,更不会向别人提问题,而且认为提出问题会带来更多问题。出于爱面子的虚荣心理,即使有问题也不敢质疑。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质疑的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见解。
  阅读中培养学生质疑的途径很多,总的说来,无非是要教学生学会质疑文本的内容(即写了什么)和形式(即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学生掌握了质疑的方法,慢慢就能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想提问题了。
  
  师问生,徐吹助火之风
  
  “童蒙求我”之后,“我”是不是就可以口若悬河直截了当地解答一番呢?切不可如此!教师应当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根据课标及文本所预设的教学目标,对其问题进行归纳提升,再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入第二个环节——师问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出《论语·述而》。朱熹逐字逐句解此章:“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意思是: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从而着急、郁闷乃至悲苦的时候,不去启示他开导他。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关于掌握时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主张和方法。他实际上强调了教师的“问”在后。要求学生先提问,就是要让他进入“愤““悱”的状态,就像洪水四处乱撞,寻求突破口一样;要求教师后提问,就是等学生进入“状态”后再“启”之、“发”之,就像必须先有了火种,才能在外媒的作用下产生火苗一样。
  不过教师此时的“启”与“发”不是直接回答,而是以归纳提升后的问题进行开导,提问的目的是昭示教学重点,引起学生的注意,解析教学的难点,展示理解问题的过程。教师正是通过这些问题体现出其主导地位。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我认为教师提问也是“若烹小鲜”,也要掌握好火候。所谓“徐吹助火之风”,“风”不可过早过猛,否则容易吹灭学生质疑的火苗;也不可太迟太弱,否则学生质疑的火焰不仅永远烧不旺,而且将可能会奄奄一息。
  
  生问生,散发燎原之火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就阅读而言,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学生在自己解读文本的同时,也可以和同伴合作讨论。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就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从而激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探究,产生一个又一个问题。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其含义在此不作探讨。这里借用这句话是想概括出第三环节的总体特点。“道”指文本;“一”指文本所蕴涵的某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二”指针对这个问题客观存在着的对立的两方面的论点;“三”指对立的两方面的论点进行辩论时出现的正方、反方和主持人;“万物”指精彩纷呈的辩论内容。因此,这里对老子的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某一个问题是从文本中产生的,不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即“道生一”;针对这个问题,必然会产生或肯定或否定的对立双方,即“一生二”;这对立双方发生冲突,就产生了正方、反方和主持人,即“二生三”;让这三方发生“碰撞”,必然会出现精彩纷呈的辩论内容,即“三生万物”。实际上,这就进入了以“学生互问责难”为主的“辩论式学习”环节。
  之所以将“生问生”这一环节放在最后,是因为学生必须在对文本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才有互问责难的“资本”。“生问生”和“生问师”的不同是:“生问师”是有疑而问,是为了读懂文本,建构知识,为互问责难做准备;而“生问生”则多是无疑而问,更多的是反问,是发难,是集思广益,扩大见识,弥补个人独立学习的不足。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法的三种方式应按如下“渐进模式”进行:生问师→师问生→生问生。具体可采用如下流程:第一步,学生初读文本并提出质疑(所有的问题写在专门的质疑本上),可以放在课前预习中进行;第二步,教师阅读收上来的学生质疑本,结合文本、单元、课标,设计一套“框架问题”,即内容问题(指向具体文本)、单元问题(指向单元目标)和基本问题(指向课程标准),并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呈现出来。“内容问题”一般在预习中就可以解决;“单元问题”可在教师指导下当堂解决;而“基本问题”一般是辩论的话题,可放在下一课时进行。这之间有个缓冲区,学生可以做好充分准备,这是第三步。总之,“生问师”是开端,是铺垫;“师问生”是发展,是提高;“生问生”是高潮,是深入。这三个环节的先后顺序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一次阅读教学过程中,三者既缺一不可,又不能打乱顺序。至于孰轻孰重,每一次或许不同,“运用之妙,存乎于心”而已。
  责任编辑黄日暖
其他文献
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发现性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是使孩子身心获得自由(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的学习,是生活体系而不是学科体系。因此,学习活动应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和交往中的学习。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促进幼儿主动活动的“引路人”。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的责任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幼儿,而是指导他
今天,丁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很特别的课——剥花生。  丁老师先给我们每个人发了花生,然后一声令下,让我们剥。只见有的同学用牙齿咬,有的同学抬起胳膊肘砸,有的同学捏来捏去……丁老师举着一颗花生告诉大家剥花生也有窍门,同学们摸索着、试验着。就在这时,同学们的目光都落在柏燕的身上。只见柏燕捏着花生尖尖的头,用力向下一按,花生壳马上就露出一道裂缝来。她再用手指一掰,花生轻而易举就开了“口”。花生壳里面躺着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汉字看似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实则潜藏着趣味盎然的生活体验与耐人寻味的情感体验。语文是生活的写照,是典型化了的生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文本的指导为学生架起了连接生活体验中的“趣”与语言文字内的“情”之间的桥梁。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走进文本寻“情趣”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
大家好!我量 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小花猫。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发菌中期管理:指菌丝体在料块表面长满至布满整个菌块(盘)的时期。此时进入4月份,外界自然气温在8℃以上,应将菌块及时移到培养架上单独摆放,注意菇棚内空气新鲜。棚温控制在15℃左右。  (4)发菌后期管理:指菌丝体布满整个菌块(盘),表面形成橘黄色蜡质层。此时期主要是使菌丝充分生长,吸收和积累营养。棚温控制在18~23℃,加强菇棚通风,打开塑料薄膜及时控出膜内积水。  (5)菌块的越夏管理:此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到:“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觉、自主学习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不应只局限在科学课本上有限的内容里,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农村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好身边有利的自然资源,把课外实践融入科学课程
“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目标,也是学习手段。”这是《科学课程标准》为科学教学提出的方向,因此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在课堂上,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开展探究活动,在有限时间内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在研究上要展现学生的逻辑性,结论上显示学生的成就感,这些都离不开合适的科学探究材料。凡是能为学生科学探究顺利进行并能发现规律而有成就感的材料就是合适的科学探究材料。怎样得到合适的探
文字是语言的艺术,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表现出语言形式美和内容美。语言的艺术美对读者的感染力是十分强烈的。据说少年高尔基有次读文学作品时情绪激动,竟把书举起来张开一页,对着阳光照着,想透过阳光对书页的照射,探求字里行间究竟有什么魔力。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探求这种“魔力”,去感受这种“魔力”,甚至去创造这种“魔力”。  一、诵读  谈到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
从外婆家回家的时候,我发现一只蟋(xī)蟀(shuài)趴(pā)在我们的车窗上。它从哪里来?它要到哪里去?或许,它只是想搭个便车,去城里旅游或者走亲戚。  动物经常会“搭便车”,最著名的是棕树蛇,它搭“飞的”到了一个叫关岛的地方。要是去网上查,肯定会发现别的这样的动物。  差点忘了,我发现车窗上的蟋蟀的时候又奇怪又惊喜。可是我担心的是:它要怎么回家呢?
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幼儿具有创造力的萌芽,他们的创造力具有不自觉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强等特点。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呼唤着创造教育,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为此,在实施创造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尝试以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