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情趣” 激“情趣” 品“情趣” 触“情趣”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汉字看似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实则潜藏着趣味盎然的生活体验与耐人寻味的情感体验。语文是生活的写照,是典型化了的生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文本的指导为学生架起了连接生活体验中的“趣”与语言文字内的“情”之间的桥梁。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走进文本寻“情趣”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自己需先与文本对话,探寻其中的情与趣。认真研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与其中蕴含的情感,努力挖掘文本中能让课堂生动有趣的“情趣”点,提高教学效率。
  琦君在《桂花雨》中用笔墨描绘出了萦绕在家乡旧宅中的桂花之香,回忆着童年时代摇桂花时的童趣与快乐,在心中荡漾起思念家乡的涟漪。 “桂花香”、“摇花乐”、“思乡情”是作者行文的三条主线,也因此我设置了能使学生投入积极的情感体验的三大教学环节:细嚼“浸”字,闻花香;演读摇花,玩中乐;玩味词句,品乡情。在课的伊始,我便引出作者父亲所作的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语缤纷入梦甜。”并侧重诗中描写桂花香、摇花乐和合家温馨等不同的内容来发散教学相应的各个段落,根据各段落不同的情感体验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来诵读此诗,从诗出发理解文章,最后再回到诗中深化感受,使学生在诵读饱含深情的文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求激发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达到以情动人、融情入文的效果。
  二、一举一动需蕴趣——变化形式激“情趣”
  新课标要求我们落实“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使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那么调动起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绪是形成“生本课堂”的前提条件。积极的情绪记忆是最高效的记忆,富有变化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堂中的乐趣,给儿童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为中年级阅读设定了“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的目标。语文课堂离不开读,所以教师可以在诵读的形式上花工夫,以读激趣,在读中品文。比如教学《桂花雨》中时,我用“动”与“静”的方式来让学生读父亲的诗,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我让孩子们在演读中体会作者在儿时的“摇花之乐”。摇花的快乐让孩子们仿佛和作者一起回到了那一年秋季,此时以一个无忧无虑的孩童的身份去读父亲的诗,便是轻松快乐的,于是我引导学生用歌谣的方式边拍手边晃脑袋有节奏地读,读出儿童的童趣,学生在新奇之中积极参与,在这种“动”的朗读形式下,课堂瞬间活了起来。而学生品读了母亲的话,感受到“思乡情”后,再去读诗,便能用“文静”的方式读出作者对故乡的柔情,我再加上配乐来感染学生,营造出抒情性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想学、乐学。
  三、一枝一叶总关情——品析词句悟“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言”这个工具是语文人文性的载体,字、词、句的品析是学生领悟文本情感的催化剂。
  1.咬文嚼字品味情。语文的奥妙就在于作者能用平凡无常的文字蕴含感人至深的情感,即使是一处亭台楼榭,也着人意,哪怕是一方花卉山水,也关乎人情。琦君的《桂花雨》非常优美,字里行间都让人觉得像是浸润在一场芬馥的桂花雨中。桂花之香,弥漫乡情。教学中,我抓住一个“浸”字,带领着孩子细细品味这个“浸”,感受桂花香气之浓、范围之大、时间之久。连小小的细节也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媒介。在静谧的夜晚,母亲不仅仅是“撮一点”,还“洗净双手”、“放入水晶盘中”,“檀香”也成了这个温馨画面中的一景,这些细节都是父母亲对桂花珍爱的表达。读到这,桂花的芬馥已何止弥漫着这个温馨的家、溢遍着整个村庄,更是潜进了她对故乡那深深的记忆之中。
  2.关键词句领悟情。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关键句子品读也是领悟文章情感的重要途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是《桂花雨》中母亲的一句话,我在此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概括出母亲的话——“桂花还是故乡的香”,我相机采用“还是故乡的”的句式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每人仿写一句,“月还是故乡的圆”、“水还是故乡的甜”、“酒还是故乡的醇”等,每一个孩子都如诗人般给文字注入了淡淡的乡愁,琦君对故乡的情感已悄悄溜进孩子心灵。
  四、终识庐山真面目——触及情境生“情趣”
  情境是语言符号和情感体验之间的重要中介,在情境的强烈感染下能促使学生感悟到其中的思想感情。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学中善于将音乐的气氛、眼前的画面和课文的语言融合在一起,弥补儿童思维抽象程度不够的局限,激活学生内心的情感活动。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使课堂充满人“情”味。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情与趣实则将学生引向了审“美”的体验,在语言文字、艺术熏陶、情境体验的滋润下,摆脱了单纯工具性的枯燥,从而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作者单位: 昆山朝阳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课堂上,山羊老师问同学们:“在一个四方形的湖边种树,每边种10棵,最少可以种几棵。
郊游有什么好的,坐车就要两个小时。要是不用坐车就好了,我们提议步行去,  你看怎样?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打羽毛球,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做游戏,而我却对课外书情有独钟,书是我的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岁半时,我已经认识了很多的汉字,这与阅读课外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时候的我,总喜欢依偎在妈妈的怀里,闻着妈妈的香味,边听着故事边看书……后来,就变成我拿着书念给妈妈听了。  周末,我常常到书店里看书,增长见识。记得有一回,听到爸爸妈妈说要带我到书店看书,我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每当我唱起这首歌,都觉得特别幸福,因为我也有一个好妈妈。  妈妈是我生活上的大管家。为了把我养得壮壮的,妈妈经常给我做好吃的。鸡腿、牛排、“骨肉相连”……只要是我爱吃的,只要是有营养和对我的成长有帮助的,她都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来。天冷了,她总是唠唠叨叨地叫我添衣服;天热了,她总是在我的书包里放件衣服备用,生怕我出汗了没衣服换而感冒。为了让我有强壮的身体,老妈
小猕猴皮皮一动不动地盯着本子快5分钟了。  他的一反常态引起了笨笨熊和乖乖兔的注意。他们跑过来,好奇地往皮皮那本子上一看,更摸不着头脑了:本子上写着“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什么像什么,一种事物像另一种有某种相同特点的事物,这是比喻句呀,还有什么可探寻或挖掘(wā jué)的呢?  这时,皮皮说:“这样写景有点平常,很多人都会这样写,我们能不能用跟景物说话的形式来写景呢?”  笨笨熊觉得奇怪:“说话的
开学初,我带了一个新班级。刚接手,就有同事提醒:“这个班,难教呀,有几个捣蛋分子,软硬不吃,尽给班级添乱。”添什么乱呢?据说,不过是上课睡觉发出声音,随口提一些让人发笑的问题,引全班注目,当然,还有,每次考试都红灯高挂。  不是每个孩子都优秀,这一点我早就清楚。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只要引导得好,总会让他们醒悟。我满怀信心,只要付出爱,付出真心,付出努力,就一定会使他们有所改变。  小禹,离婚家庭
今天朗诵比赛,嘿,我得了第一!
期刊
圣诞节到了,圣诞老人又开始忙着给小朋友们送礼物了。今年给大家送什么礼物呢?你瞧,他的大口袋里藏着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可是,只有通过口袋中的迷宫,才能拿到金钥匙。小朋友,试一试吧!  哪条更长  两个图中分别有一只猫和一只狗,如果用两根绳了分别沿着它们的外轮廓(也就是红色的线)田上一圈,哪条绳了更长些?  剪与拼  这五块硬纸板奇形怪状,可是,每块纸板剪一刀,变成两块之后,可以再拼成一块正方形
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发现性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是使孩子身心获得自由(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的学习,是生活体系而不是学科体系。因此,学习活动应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和交往中的学习。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促进幼儿主动活动的“引路人”。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的责任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幼儿,而是指导他
今天,丁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很特别的课——剥花生。  丁老师先给我们每个人发了花生,然后一声令下,让我们剥。只见有的同学用牙齿咬,有的同学抬起胳膊肘砸,有的同学捏来捏去……丁老师举着一颗花生告诉大家剥花生也有窍门,同学们摸索着、试验着。就在这时,同学们的目光都落在柏燕的身上。只见柏燕捏着花生尖尖的头,用力向下一按,花生壳马上就露出一道裂缝来。她再用手指一掰,花生轻而易举就开了“口”。花生壳里面躺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