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态的“知识观”来建构教学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pop1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知识观,就是我们对于知识的认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少人认为知识是:客观的、静态的、中立的。在我们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认为知识就是不多不少、不增不减地授受。于是课文与教材就自然而然被视为是天经地义、不可移易。
  其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是不断地被丰富、被重审、被修改的。著名的教育学者石中英先生在其著作中就提出知识的不同形态:即知识是主观的、动态的、有价值倾向的。在教育教学中,知识不是作为一个名词,而是作为一个动词,即追求知识的过程。杜威认为,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当指出那种未确定的情境中的各种要素,使它们成为一个确定的情境,最后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时,经历这个过程的探究者就获得了知识……知识绝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
  不同的知识观必然导致不同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把知识视为“客观真理”的,教师倾向于“告诉”学生,不欣赏学生的“质疑问难”;而把知识视为“不断生成”的,教师倾向于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研究探索”。
  一、真正的教学就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中不断的“生成”
  课堂是学生不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审视知识、理解知识并积极建构独特的知识的过程,是公共知识向个体知识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兼容并包的心态与虚怀若谷的胸襟,能够宽容学生的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著名人文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
  曾经读过吴老师的一则教学片断,印象非常深刻。她写道:《买椟还珠》这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因此教学时我驾熟就轻,波澜不惊地接近尾声。“读了这篇寓言,大家有什么想法?”我问道。其实答案早就了然于心,只不过走过场而已。同学们各抒己见,答案大同小异,都认为郑国人很笨,用很多的钱换来外表美丽但不值钱的木匣子。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啊!“老师,我有话说!”我循声望去,是新华。这个小丫头常常有惊人之语,不知今天她又想说些什么?想到此,我微微颔首示意她发表看法。“老师,那个郑国人并不笨。”我惊讶极了,忙问:“为什么?”“那个郑国人喜欢美丽的木匣子不喜欢珠子,用很多的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什么错?”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议论纷纷……随即又有两三个附和:“可能郑国人是个百万富翁,他只爱收藏漂亮的木匣子。”“他对木匣子情有独钟,不爱宝珠。” “他家里有很多珠宝,木匣子以后还可以增值。” ……是啊,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花再多的钱也开心,被别人误会是傻瓜又如何?我自己也经常买一些在别人眼中是无用的东西,可是我不也自得其乐吗?整天活在别人的想法中没有自我没有主见,千篇一律,如同行尸走肉,有意思吗?如果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这个郑国人还是个勇者,勇者无惧。想到此,我笑了,轻松地说:“新华的想法很独特,很多时候我们要懂得尊重他人的想法,学会欣赏别人宽容别人。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孩子们若有所思地点头……
  在吴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她的教育教学的智慧与见识。她的潜意识深处已经打破了对教材的盲目崇拜,对于教材中的知识不是以一种“不容置疑”、“不容更改”的心态来面对。在她的反思过程中,就可以看出她对于文本知识自由、灵活、动态的理解与引导。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在《学习的快乐》中指出:“一旦缺乏如下的见解:知识是一种生成、发展的过程,根据语脉认识知识之意义,那么,学习往往就容易程式化,沦为习得至上的结果主义。”“缺乏生成性、建构性知识观的学习的实践,将导致‘过程’与‘语脉’的丧失,归结为‘结果’与‘程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生成,鼓励一种开放式的倾听,就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的理解力与学习力进入他人的生命之中,分享他人的经验与智慧,理解他人的困难与处境——努力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一起感受、思考、交流、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的接纳、理解、尊重,彼此的相互敞开内心、敞亮视野,才能构筑着温暖的、值得信赖与依恋的润泽的教室与润泽的教育教学生活。
  二、深刻的教学就是导引学生对文本与教师不断质疑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陶行知提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意大利著名的诗人但丁说过,爱真理,更爱问题。因为,问题是学问的奠基,是思想的开启,是成长的命题。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与文本开展对话(即解读作品字面意思的过程),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达到与作者就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即作品的主题)开展对话与交流的目的。阅读从其自然固有的本来面目来说,它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文本),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对文本及对教师等“传统知识权威”的挑战与质疑是激活知识品质与思维活性的元素。
  郑玉贞老师在《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三年级下册)一文中有这样的教学亮点,引发我们深思。(1)师:课文还怎样告诉我们电脑的用处的?生:可以……,可以……,还可以……“在互联网里,可以查阅信息,便捷地了解周围的世界;可以用自己的电子信箱和全世界的小朋友建立联系;还可以参加网络上购物。”师:这是一种什么说明方法?生:(告诉学生这是列举的写法。)(板书:列举)师:这里用列举的方法一下子举出好多例子。(2)师:你们知道电脑还有什么用处?用上这个句式跟同桌互相对话。生说。师:谁知道得多?生说,师点评。(点评时,引导学生表达具体清楚。如说 “可以迅速地在网上买卖股票”。还比如,“可以迅速地得知世界最新消息”“可以非常方便地在网上订购机票”“可以用QQ和朋友们畅快地视频聊天”……)(4)师:哦,这么多呀!那聪明的同学想一想,这一句话中的“。”应该换作哪个标点才合适?生:省略号。师:我们敢改过去吗?生齐声说,敢!师:好,那我们就给它换上。瞧,我们也可以做得比课文更好呢。我们一起读一读。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是被亦步亦趋地率领走向对文本的不分青黄皂白的顶礼膜拜,而是向文本中的表达方式进行有理有据的修改。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会在朗读课文后问学生: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一段或哪几个句子?在一堂《小珊迪》语文课上,当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时,一位小学生却说:“都不喜欢”。老师马上批评学生“自以为是”。学生心中不服,课后对听课老师说:课文中的小珊迪人都快要死了,还记着那一点点钱,我不相信。面对诸如此类的,学生的不服与不满,我们教师能否做“春风大雅能容物”?
  动态的知识观,就意味着知识是向世界不断开放,没有真正的终点与结论,我们的教学就要尊重学生的观点与思考,尊重知识不断修正与更新的过程。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问题也就是思想的资源,我们思想的推动力,也就是我们心灵的财富。 ”余文森教授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问题是推动知识处于沸腾状态的不二法门。就是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
  知识不是一成不变地被储存与传递的,它是不断生成,不断被修正,不断被补充,不断被质疑,不断被刷新的,否则,它必然成为死水一潭。而要恢复知识的根性与活力,我们必须把它置于具体的场域及过程之中,用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与之进行亲密无间的对话交流,为其赋值,为其增值。
  (作者单位:福建仙游县实验小学 福建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责任编辑 萧 田
其他文献
我大哥阿文大我一轮,今年55岁出头了,在我们市一个区教育局下面的教研室做了10多年的教研员。去年春,大哥查出了结肠癌!还好,不是晚期,手术后三四天院方出具的病理报告显示,癌没转移和扩散。可当时主刀医生一走出手术室,就和守在门外的我嫂子说,情况很不好,他都担心我大哥下不了手术台。我嫂子听了直打哆嗦,和我们抱头痛哭。  人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可我哥半个月后做化疗,第二个疗程结束后,他就要去单
简练之美是语言艺术的一个高峰。不同领域的交际语言都有简练的要求,但是教学语言的简练具有特殊的意义、特殊的要求、特殊的魅力。文章从纯净之美、精当之美、明快之美三个方
“学习者乐观向上,积极主动的学习准备状态是教与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学习者心理发展的必然过程。”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中学历史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操作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课堂结构老化,教师教得单调,学生学得乏味。为此,我们提出了既能完成历史认知的教学任务,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学习情感,发展历史兴趣的情景探究
依法治国的方略在我国提出和实施,必然推动党的执政方式从政策向法律、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推行执政方式法治化是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实现执政党以法律的形式确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如果没有学生主观能动的反复诵读、苦学推敲、归纳比较这思维上的挣扎与阵痛,就不可能产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一“婴儿”。文言文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给学生诵读的机会和思维的空间,教师伸向学生的应是一双助产的手,而不是一把剖腹的刀。  遗憾的是,当今文言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总认为学生文言文基础差,便放不开手脚,牵着“牛鼻子”走“字字落实”之路,导致学生
摘 要: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一种新兴教学手段,然而有一部分教师不能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以致在整合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比较详细地分析了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语文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为载体,以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语文课
目的:探讨淋巴管生成因子在甲状腺肿瘤中的变化规律以及与转移的相关性,为此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甲状腺肿瘤病理石蜡切片135例,亚急性甲状腺炎1
语义结构歧义指的是一个语言片段中表层句法结构相同而深层语义结构关系不同的歧义样式.歧义研究重在探讨歧义的制约和分化.在"N1+N2"这种语义结构歧义格式中我们主要分析偏
每块区域都有其独有的法律文化,形成十里不同风的面貌。"生态碑"记载古时当地居民保护生态的观念。从考察温州市八块"生态碑"入手,挖掘其中暗含的环境法治精神和环境法治价值,探
目的:构建含人STAT3基因不同位点的一系列siR.NA真核表达质粒pSUPER.,并进行测序,为以STAT3为靶点的肿瘤基因治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人工合成的针对STAT3基因2个不同位点经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