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能和动能定理》一节的两点建议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ai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动能的表达式
  教材中关于动能的表达式首先结合上一节的实验结论:一个特殊情形下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即W∝v2,再沿着另一条线索研究物体的动能的表达式,然后又设定一个物理情境: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1所示,这个过程中力F做的功W=Fl.
  作者认为这个物理情境稍微有些欠妥之处,也是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如下疑问:①牛顿第二定律F=ma中的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即F合=ma,本物理情境中恒力F是其所受的合外力吗?
  ②公式v22-v21=2al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这个物体做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吗?
  其中第二个问题在教材中以小字加底纹的形式提出,供同学们思考,其实本没有必要这样做,使我们产生以上两个疑问的原因,实际上是同一个,那就是物体运动过程中受不受阻力的作用呢?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有以下两种方式可以选择:①在情境中加一个条件:不计阻力或者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②把情境中F做的功为W=Fl改为合力F合做的功为W合=F合l.
  作者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好,因为不计阻力或者光滑水平面都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也就是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人们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把次要因素忽略掉只考虑主要因素抽象出理想化的一种模型,而研究物体的动能不使用这种理想化的模型,一样可以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况且我们在应用动能和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时遇到的也都是常见的普通的情境,第二种方法就是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存在的,而且对下面研究动能定理也是有帮助的.
  这样的话,原来的情境就可以改为设物体的质量为m,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为Ff和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HJ1.8mm]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2所示,这个过程中合力F合做的功W合=F合l,这样设定的物理情境和推导过程对动能的表达式并没有影响,但是更加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逻辑顺序,而且也有助于动能定理内容的表述.
  2动能定理
  这个关系表明:合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课本上关于动能定理的表述是: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然后再后面又补充了一种情况,若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则这个力是合力.
  虽然这两种表述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影响的后果却是相当的大的.学生在利用动能定理分析问题的时候遇到的情境往往是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而学生们通常都是只记定理的内容而常常忽略后面的补充,导致学生解题时丢力、丢功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当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而只要求求解一个力所做的功时,学生们更容易出错误.所以作者认为把定理中的 “力”改为 “合力”更加符合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顺序,而且 “合力”包含了物体受单个力作用的情形,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出错的机会.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对教材做以上两点改动之后,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应用动能定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他文献
学习心态即学习态度.有调查研究表明:85%以上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因为智力问题,而是学习心态问题.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心态的好与坏对学习效果起关键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习结果,尤其是对课题实践班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至关重要.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对课题实践班学生的学习心态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部农村地区,学生在小学、初中几乎都是接受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机械
初三物理总复习中实验复习课是很重要的课型.常见的复习课型是对物理实验进行归类复习.基本流程三大步:(1)老师归类精讲;(2)学生做配套练习;(3)老师针对性地讲解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仅采用这种“纸上谈兵”复习实验的方式,学生的兴趣度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课堂效率不高.笔者尝试过多种方式来改进物理复习课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出初中物理实验复习课教学模式创新的三大利器:微课、综合探究、小
课堂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学习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绩高低,所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建设高效课堂,成为每一位物理教师面对的重大课题.教师必须要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本文就怎样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谈谈笔者的看法.  1 认真备课  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对本节知识的重点、难点做到了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当前教育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基础知识和理论公式的灌输以及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情况已经不再是教学的唯一重点.在新课标下,为了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高中物理教学应该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培养和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不仅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
物理是一门既有趣又实用的学科,历来是高考的重要内容.然而,大部分学生认为物理过于枯燥,距离生活较远,没有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对物理的喜欢程度越来越低.根据多年来在物理教学中的独特见解,从理论联系实际、感知物理现象、加强实验教学方面入手,让学生认识物理、主动学习物理,提高解题能力.  高中物理是高考必考的基础学科,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女同学,表示不理解物理知识,抱怨物理的公
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育不是单一向学生灌输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也就是说,教师不仅应该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直观的讲,就是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科学内容,还要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做实验,知道规律和原理怎么来的,如何解决新的问题,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的科学探究能力.  心理学
比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源头”.在高中阶段,物理课程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大到天体运动轨迹问题,小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仔细的比较,才能发现其中的微
最近区教育局组织了一次生态化教学活动. “生态”一词是近年流行的说法,通常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其特征正如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如果能将生态学引入幼师物理课堂教学,培养的幼儿教师在利用物理知识设计幼儿科学活动将不再显得那么困难.  生态化教学是通过借喻自然界生态学中生物
向心力教学是继“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之后的第三次圆周运动教学(按人教社所编教材顺序),如果前两次是对圆周运动“运动学”的知识的介绍,那么本内容教学旨在告诉学生如何对圆周运动进行“受力分析”、圆周运动中“力与运动的关系”,即介绍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知识.最后一次圆周运动教学是告诉学生“如何处理圆周运动的实际问题”,这是圆周运动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1把握“向心力”的教学目标  有三个,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说“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可见习惯何其重要,现行物理课程标准则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解答物理习题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方法之一,良好的物理解题习惯则是良好的思维习惯的重要组成和重要表征.  如何在实际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解题习惯,笔者认为应该着眼于下列几个环节.  1 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  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把一道题目看成是一幢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