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85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物理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3—0115—01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学生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提问环境
  目前,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被动学习的局面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还普遍习惯于围绕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来学习。要打破这种局面,教师就要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研究。要通过师生互动,从问题出发,充分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参与者、帮助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不要给学生造成自己是真理的化身、是知识权威的感觉,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合理性,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并引导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强硬地纠正。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有问题要问。
  例如,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都知道市场上小贩用的杆秤,他们通过一些手段来达到缺斤短两进而赚黑心钱的目的。如果你被宰了,你是否知道呢?你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吗?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议论纷纷,但就是不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在接下来的“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研究中,学生探究情绪高涨,在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后,还主动分析上述问题的答案。
  三、鼓励质疑和设疑,体验释疑乐趣
  善于提出问题是一种能力,它是学生通过内因主动探究的体现,表明已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古云:“疑为思之始”,“疑”是深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点。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形象地指出了学习由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设疑。
  如,教学“测电笔”时,笔者先介绍了测电笔的构造、用途以及使用方法,并当堂进行了演示,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测电笔的氖管要发光,那么测电笔是否有电流通过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随着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笔者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新问题:“如果有电流,此时的电路是怎样的?”“既然有电流,人怎么不会触电呢?”“刚才老师站在木制的讲台上来使用测电笔,那么电流又是怎么通过去的呢?”……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强化。
  四、教师示范性提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始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只要教师坚持带头提出问题,就不愁学生提不出问题。
  例如,教学“杠杆”一节时,笔者在木板上钉一铁钉,问学生有什么办法能把这颗铁钉拔出来。学生用老虎钳、螺丝刀等工具撬,分别拔出了铁钉。笔者又问:“在用老虎钳、螺丝刀拔铁钉的时候,老虎钳和螺丝刀进行了怎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在讲述“杠杆的力和力臂”等概念后,笔者问:“刚才两种拔铁钉的方法,哪种更省力?为什么?由此你认为杠杆在使用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哪些因素?筷子、笤帚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在使用时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你准备怎样改进呢?”示范提问所起的作用是鞭策学生认真思考,促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生出疑问来。可见,示范提问至关重要。
  编辑:谢颖丽
其他文献
海原大地震发生在历史性转型时期,近代化灾害治理思想正在逐渐形成。当时,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灾害治理主体、救灾力量和制度,救灾主体责任和激励约束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对此进行分析,为当前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一定启示。
国家与社会是灾害治理的两个重要力量。海原大地震时,国家灾害治理体系的缺失造成了超极值的生命财产损失,社会力量的积极赈灾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力量的缺位。构建灾害治理中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双强结构,是推动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将从灾害治理的视角审视海原大地震,以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全面提升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为明确黄板诱集法取样下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参数的动态规律,采用黄板诱集法,通过2010年和2011年连续2年的调查取样,研究了有机稻田和化防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参数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硝酸钙泥及其与有机、无机肥料对油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的油菜株高、根长、叶和根的单株干重、氮、磷、钾含量均大于CK处理,其中Ca+W处理的株高
【关键词】 音乐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教学设计;  教学情境;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118—01  新形势下的课堂模式给我们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在课堂改革中,教师应从角色、观念上转变,更要做好课前、课中等方面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
<正>在当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充满了许多已知或者未知的竞争和挑战,青少年在应对这些学习生活过程中的问题时,难免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然而每个个体面对这种困难情境时,
【关键词】 作文教学;创新能力;命题;   选材;立意;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098—01   一、打破定式,引发创新   1.命题要”新”。学生在写作时因为提不起兴趣,采用被动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增强创新意识,在作文教学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实践证明,指导学生朗读,先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即进入课文的情境,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再“用情读文”,即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恰当地读出来,表达出来。也就是先“读进去”,再“读出来”。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朗读    低年级的课文浅显易懂,有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可通过
新课程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既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更是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为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努力追求三重境界:授人以鱼、授人以渔、领悟渔识。以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为例,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境界——授人以鱼    课堂教学首先要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形成能力的,企图脱离知识达到能力培养只能是一种美好
【关键词】 数学教学;合作学习;教学情境;个体差异;独立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2—0110—01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