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既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更是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为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努力追求三重境界:授人以鱼、授人以渔、领悟渔识。以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为例,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境界——授人以鱼
  
  课堂教学首先要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形成能力的,企图脱离知识达到能力培养只能是一种美好愿望。因此,授人以鱼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境界。
  地理教学中大量的陈述性知识是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可以用语言、符号表述,学习的难点不在理解而在保持。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重视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的策略。教师除运用遗忘规律帮助学生进行及时强化外,还可采用如下策略。
  (1)情境策略:即精心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唤起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当学习者处于注意状态时,可以有效提高记忆效率。如果知识呈现是借助地图、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等视觉方式,再配以教师富有感情的言语表述等听觉方式,则记忆效率更高。图文结合、以图载文传授新知识是地理学科永不褪色的传统特色。
  (2)加工策略:即对记忆材料进行注释、简化、细化、重组、类比、联想、谐音等加工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3)组织策略:即寻找知识内容之间的层次关系、因果联系等内在逻辑关系,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的知识体,使新知识组织化、条理化,既减轻记忆负担,又能长期有效保持。如分类别记忆、列结构提纲或知识联系网络图、画知识树等。
  
  第二境界——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关键是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的基本结构。为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技能、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因此,授人以渔是课堂教学的第二境界。
  地理教学中的程序性知识主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具有明显的获得、形成过程,但一旦达到熟练程度,就不容易遗忘,甚至能终生受益。因此,我们要遵循知识形成程序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流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程序性知识,并推动学生的学习技能向认知策略转化。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流程通常如下。
  (1)陈述性阶段:即将相关条件、必备知识、操作步骤或规则等言语信息陈述给学生,如教授绘制地形剖面图,教师要陈述、出示或示范绘图步骤,然后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操作。
  (2)自动化阶段:经过一定量的训练,学生逐渐摆脱对陈述内容的依赖,能熟练地将各步骤联合起来,完整、流畅地完成有关操作,即进入自动化阶段。
  (3)变式练习阶段:一般是在不改变知识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变换其非本质特征,让学生在不同情境的应用中加深对本质特征的理解,以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熟练技能。如绘制地形剖面图,在学会绘等高线均匀分布的规则锥形山体剖面图后,变式为绘等高线疏密不均匀的两坡不对称山体,再变式为绘等高线重叠的含有陡崖的山体,穿过鞍部、山谷、山脊、高原、盆地等不同地形的复杂的剖面图。
  (4)迁移训练阶段:指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程序性知识正确熟练地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能力。技能培养不只是在形式上教给学生一些技能,更重在思维的开发,帮助学生从不会到学会一些方法,再到融会贯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方法。如引导学生将绘地形剖面图的技能迁移到绘气压分布图、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借助迁移训练,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解决相关问题的认知策略,并进而上升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这是知识教学的目标和归宿。
  
  第三境界——领悟渔识
  
  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学生只是习得了技能、技巧,未能形成科学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缺少对事物的科学预见和远见卓识。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偏重知识与技能的设计,轻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设计,即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对知识能力的应用。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正在损害我们的教育事业。因此,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在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引领学生感悟“渔识”,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今天,唤醒和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意识,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其实,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和科学见识的资源,如“只有一个地球”的地球道德意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全球意识,爱国、忧国、富国、强国的国家意识,领悟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的地理美感以及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等。但科学意识的形成不是靠传授、说教,而是靠“悟”。引领学生感悟的方式通常有如下几种。
  (1)震憾心灵:精心选择、设计对比强烈的文字、表格、图片、图像等信息,如一边是山青水秀、动物嬉戏的怡人风光,一边是滥垦滥伐、沙尘滚滚的骇人场景,两种场景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自由赏析,议论感叹,在心灵的震憾中增强环境意识,感悟保护自然的价值。
  (2)感同身受:开展一些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十字路口交通拥挤状况,测定或感受大气污染情况等,进而提出城市规划或城市环境治理的设想、建议,让学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让学生带着自身的情感去体验、感悟,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意识、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3)精神交往:发动师生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收集新闻媒体、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上图文并茂、丰富生动的地理信息,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开展讨论、辩论、竞赛活动等。这一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彰显、经验的提升和精神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呈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平台,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隐性的情感体验、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精神境界等,并予以及时的评价,以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融入新的价值观,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交往活动,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与精神交流,使师生心灵相通。虽然几次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是对学生——成长中的人,一种不可或缺的关照和积极的期望,这种期望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学生的内心。
  授人以鱼、授人以渔、领悟渔识是课堂教学设计期望达到的三重境界,也是课堂教学的必经过程和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不应该割裂孤立,而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把握,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其他文献
针对麋鹿猝死症发病急、死亡快,危害大的现状,研究由魏氏梭菌引发的麋鹿猝死症的解剖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研究发现,本病的解剖学特征表现为:心脏
为探索肥桃的光合作用规律,以肥桃中最具代表性的红里肥桃和白里肥桃为试材,测定了光合有效辐射、CO2浓度、环境因子日变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在强光或弱光备件下,
海原大地震发生在历史性转型时期,近代化灾害治理思想正在逐渐形成。当时,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灾害治理主体、救灾力量和制度,救灾主体责任和激励约束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对此进行分析,为当前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一定启示。
国家与社会是灾害治理的两个重要力量。海原大地震时,国家灾害治理体系的缺失造成了超极值的生命财产损失,社会力量的积极赈灾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力量的缺位。构建灾害治理中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双强结构,是推动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将从灾害治理的视角审视海原大地震,以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全面提升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为明确黄板诱集法取样下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参数的动态规律,采用黄板诱集法,通过2010年和2011年连续2年的调查取样,研究了有机稻田和化防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参数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硝酸钙泥及其与有机、无机肥料对油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的油菜株高、根长、叶和根的单株干重、氮、磷、钾含量均大于CK处理,其中Ca+W处理的株高
【关键词】 音乐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教学设计;  教学情境;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118—01  新形势下的课堂模式给我们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在课堂改革中,教师应从角色、观念上转变,更要做好课前、课中等方面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
<正>在当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充满了许多已知或者未知的竞争和挑战,青少年在应对这些学习生活过程中的问题时,难免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然而每个个体面对这种困难情境时,
【关键词】 作文教学;创新能力;命题;   选材;立意;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098—01   一、打破定式,引发创新   1.命题要”新”。学生在写作时因为提不起兴趣,采用被动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增强创新意识,在作文教学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实践证明,指导学生朗读,先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即进入课文的情境,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再“用情读文”,即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恰当地读出来,表达出来。也就是先“读进去”,再“读出来”。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朗读    低年级的课文浅显易懂,有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