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两位特殊女性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herwa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儒林外史》作为讽刺小说,人们普遍比较关注的是他所写的儒林中的人物,即男性,但其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女性同样值得关注。本文着重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鲁小姐和沈琼枝。他们同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女性,在他们身上有着受时代影响的相似之处,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却有很大不同。本文通过对这两个女性的分析,从而发掘从她们身上折射的清代八股制下女性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女性 鲁小姐 沈琼枝 形象对比
  《儒林外史》是一部“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1]吴敬梓站在历史的高度,揭示了清代科举制度下士子百态形象,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通过儒林各色人士的生活和社交活动。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灵魂的迫害和社会风气的熏染。可以说《儒林外史》是一出男人的戏,《儒林外史》用喜剧性的手法讽刺了周进、范进这样把功名富贵作为毕生追求的儒人。也赞扬了像画家王冕这样的真隐士和杜少卿,迟衡山这样这样真正跳出科举迷津的儒雅之士。
  但绝不能认为《儒林外史》只是单纯的儒士的终生相,它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生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1]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宦官小姐,还是市井细民,也都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他们虽数量少,但绝不可缺,是整个儒林中不可缺少的几棵树,缺之,这个“儒林”将会失色不少。“作者着力刻画了四位女性形象,有传统的大家闺秀,有泼妇,有追求自由解放的女性,也有被人们所称道的烈妇形象。其中,作者写了两位知识女性,一位是鲁小姐,另一位就是被看作‘中国的娜拉’的沈琼枝。”[2]
  鲁小姐和沈琼枝可以说是《儒林外史》中形象最为饱满,个性最为鲜明的两个女性形象。他们身上折射着科举八股制下两类不同女性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一、鲁小姐、沈琼枝的出身和经历
  鲁小姐生于宦官之家,其父鲁编修是一个把八股文作为一切文章之道的人。认为“八股文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3]正是父亲这种理念的影响,鲁小姐从小就“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灿然,蝇头细批”。[3]一心渴望功名富贵的鲁小姐,练就了一身八股功夫。可惜身为女儿身,无法亲上战场,摘取功名。无奈之下,只有把满心希望寄托于未来夫婿身上,孰知父亲亲自为他选定的夫婿蘧公孙竟不通制艺,只追求名士。鲁小姐只有“愁眉泪眼,长吁短叹”,连称丈夫误了她的终生。无奈,她只有再次把希望转移到儿子身上。儿子才四岁,就“每日里拘着他在房里讲《四书》,读文章,或有一天遇着小儿子背不熟,就责罚他念到天亮。”[3]可见鲁小姐是满脑子的八股思想,是科举制度的间接受害者。
  沈琼枝父亲是一贡生,也算是门户家庭。但地位与鲁小姐相差甚远。她在父亲的安排下到扬州来成婚,但她不愿嫁给富有但鄙俗的盐商宋为富,机智地拐了东西装作老妈子模样逃走。可见她是个敢于反抗,有胆识,有计谋的人。“至少可以说,沈琼枝在觉得自己做人的尊严没得到应有的尊重时,即使是给她良好的物质条件,也是无法让她屈从的。”[4]出走南京后,她公开挂出招牌“毗陵女士,精工顾绣,写扇作诗”。[3]希望通过自己的才智和双手谋生,具有独立的人格。小说借杜少卿之口赞扬了她:“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草芥,这就可敬的极了。”[3]她敢于控诉盐商的卑劣,敢于把扯她扥差人打了个仰八叉,敢于主宰自己命运,行为中透着一种豪气与侠气。“她有很高的眼光和见识,也有很高的才情和文化修养,是一位具有豪光侠气的奇女子。”[5]
  鲁小姐和沈琼枝地位悬殊,品性迥异,出生和经历的不同,使他们的思想和命运也有很大不同。她们是《儒林外史》中塑造的两类不同女性,但她们性格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作为封建社会中的女性,作为儒林中的一员,她们性格也有相同之处。
  二、鲁小姐和沈琼枝的相同之处
  (一)鲁小姐和沈琼枝都可谓佳人。
  明末黄荻散人在小说《玉娇梨》中,借小说人物之口释云:“作为一种理想人物,才、色、情,三者缺一不可。”鲁小姐和沈琼枝都可谓才、色、情俱全。
  先看鲁小姐鲁编修之女,其父以子养之从小便识字读书,开蒙就读“四书”、“五经”,十一二岁便能讲写八股文,且“理真法老,花团锦簇”。鲁编修也曾叹道“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了。”[3]这当谓其有才,又有羞花落雁的容貌,应是绝色。至于她的情,则不可认可,她选婿是为了实现自己不能实现的摘取功名的愿望。当她得知自己的夫婿不通制艺,便愁眉苦脸,长吁短叹,但最后还是和蘧公孙一起安心生活,相夫教子了。由此可见,鲁小姐算得佳人。
  沈琼枝更是才、色、貌俱全。她刺绣精工,能诗能文,逃在南京时就以卖诗文为生,凭自己的才能和劳力自食其力,足见其才华出众。小说中宋为富的丫鬟说沈琼枝样子生的标致,可见其也一定容貌绝佳。在情方面,她不愿嫁给宋为富,认为他不过是个有钱的盐呆子。她认为男女应当平等,不愿给人当妾,重情而不重利。她更符合佳人标准。
  可见鲁小姐和沈琼枝都符合佳人的标准,都是才、色、貌俱全。
  (二)鲁小姐与沈琼枝都未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封建时代,自由选择婚姻的不多,多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鲁小姐和沈琼枝都是父母为其择婿的。
  鲁小姐一心艳羡功名富贵,可惜身为女子,纵然才华横溢,也无法亲自去追求人生的功名,因此她把自己的这种抱负寄于所嫁之人。可是父亲却把她许给了有才有雅,但不通制艺的蘧公孙,使其迂回摘取功名的希望破灭了。而作为封建社会中的女子,她又没有再次选婿的机会,最后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了。鲁小姐的夫婿是他父亲千挑万选的,并不是按她自己的意愿来选择的,只可惜鲁编修看走了眼,由于鲁小姐和蘧公孙的性情和价值观不同,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   “沈琼枝的父亲是一个书呆子气十足的老书生,在处理她的婚姻大事时,十分糊涂,居然连婚书都没立,就把她送到了扬州来成婚。”[4]她被父亲许给了当时的扬州富商宋为富,来到扬州方知上了当,宋为富只想纳她为妾而已,沈琼枝的抗争也从此开始。虽然沈琼枝追求独立的人格,但在那个时代,她却没有独立择婿的权利,她之后虽然一直抗争,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二人的共同命运,说明了在封建神会中,女性始终都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
  (三)二人都有执着的追求,努力改变自己命运
  身为封建社会的女子,鲁小姐和沈琼枝都只能处于受支配的地位,但二人都并不是普通的女子,二人都是有才学,有见识的。他们都有着执着的追求,都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鲁小姐执着于功名富贵,身为女子,自己不能亲自上考场,就把希望寄托于未来的夫婿,当寄托在丈夫身上的希望破灭以后,她又把全部的希望转移到了儿子身上。小儿子才四岁时就每日里拘着他在房间里读《四书》,讲文章。可见她对功名之热衷,内心之执着。但鲁小姐也是有独立人格的,她虽看重功名富贵,更看重自身的价值,她认为:“总是自挣得功名好,靠祖、父总算作不成器。”
  沈琼枝执着于追求自由,她不愿为人妾,不愿受人之气,靠自己的能力生活。她“作为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妇女代表,她不仅具有觉醒的独立人格意识,而且敢于抗争,不慕富贵奢华,要靠自己的力量来维持生计,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独立。”[6]盐商宋为富骗她做妾,她不肯伏低做小,携带宋家财物逃往南京自谋生路。在南京,她公然挂起招牌,自谋生计。她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不靠男人的施舍生活。她的努力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
  可见二人都有执着追求,只是追求不同罢了。二人的追求都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女性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
  三、鲁小姐和沈琼枝二人的不同之处
  (一)主导思想不同。
  鲁小姐的主导思想是科举功名,沈琼枝的主导思想是独立人格。
  鲁小姐是《儒林外史》中一个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是个才女,然而其才既非蔡琰、李清照的诗文之才,也不是《红楼梦》中女儿们的浪漫之才,而是专为科举制度练就的八股之才。她的八股之才正是其科举功名之心的体现。她一心艳羡功名富贵,可惜身为女子,不能亲赴考场,因此满腔抱负只能寄希望于所嫁之人。新婚燕尔之际,因丈夫不通制艺,使其诰命夫人的梦想破灭,愁眉泪眼,泪水连连,最后不得不把希望转向儿子。对儿子家教及其严格,“在家里每晚同鲁小姐课子到三四更鼓,或一天遇着小儿书背的不熟,小姐就责督他到天亮”。[3]可见其对功名的热衷之心毫不逊于儒林中的男性,科举功名不仅是当时的士人神魂颠倒,还延及到了闺中女子,科举功名“令人触目惊心的窥见八股文如何无孔不入的渗入家庭,渗入闺门,渗入母子之间,把人从社会到家庭的里里外外的生活情趣,包括才子佳人的精神人格都异化了,连同人间最富贵温柔的情感的地方也变得冰冷僵硬了”。[7]鲁小姐是科举功名的热衷者,也是其受害者。
  沈琼枝在《儒林外史》中是一个独立个性的人。“卧评”曾赞说“才写过萧云仙,接手又写沈琼枝,云山,豪杰也。琼枝,亦豪杰也。”[8]吴敬梓把沈琼枝与萧云仙,杜少卿等超脱于功名之外的真名士,真儒者放在一起描写,表现了对沈琼枝由衷的赞美之情,将其作为一个超脱富贵功名的进步知识女性来看待。
  沈琼枝颇有文才,且有主见,做事果断,当她得知扬州盐商是娶她做妾时,她便一直走到大厅上坐下,大声喊道“请你们家老爷出来,我常州姓沈的,不是什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怎么不张灯结彩,择期过门”。[3]体现了她的勇气和主见。当她得知自己的人格尊严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时,即使是富贵奢华的盐商,优雅精致的处所也无法让她屈从。出走南京后,她竟然公开挂出招牌,卖诗卖文。希望通过自己的才智和双手谋生。可见沈琼枝追求的是做人的尊严,独立的人格,功名富贵她都视若草芥。鲁小姐和沈琼枝的思想完全不同,一个孜孜追求功名,一个却超脱功名之外。二人分别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两种不同的女性。
  (二)鲁小姐是受封建礼教影响的贤妻良母型的女性,而沈琼枝则是不受礼教约束的侠女型人物。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无非以两种面目出现,要么是贤妻良母,是男性心中理想的妇女形象,要么就是淫妇,是批判的对象。具有独立见识,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极为罕见。沈琼枝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而鲁小姐是贤妻良母的代表。
  在科举训练中,在对《四书》、《五经》的揣摩中,鲁小姐接受了儒家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个恪守封建礼教的典型女性。她听从父亲的教导,名八股制艺,对儿子谆谆教导,望其成龙。在得知丈夫的祖父得病时,她愿前往侍奉。在婆婆家,她上侍孀姑,下理家政,井井有条。儒家的传统道德,已成为鲁小姐的人生准则。我们在嘲笑其热衷功名时,不得不佩服她的传统美德。其中鲁小姐课子,与《红楼梦》中李纨侍亲奉子有惊人的相同。她热衷科举,教养儿子,讲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儿子的功名之上。在他们身上,封建传统美德都得到了体现,当然他们也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而沈琼枝则是一个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叛逆女性。与鲁小姐对命运的哀怨,却甘心顺从不同,沈琼枝敢于反抗,她的“行为更具有哲理意味:那个社会根本不存在什么公道,普遍的道义原则,个人所能有的只是一种不畏虚无而敢于自觉自为的勇气。夸张一点说是‘自己裁判,自己执行’。”[9]她敢于向损害自己独立人格,压在自己头上的恶势力作斗争,对不合理的婚姻作坚决的反抗,敢于直面宋盐商的豪横无礼,使自己得以逃脱礼为人妾的命运。在南京卖诗文为生,更体现了她对封建传统思想的挑战。在男人眼里“一个少年妇女,独自在外,又无同伴,靠卖诗文为生,恐怕世上断无此理。”[3]可她抵住世俗的压力独自撑下去,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小说通过武书的口对沈琼枝做了这样的评价:“若说她是个邪货,她却不带一点淫气,若说她是人家遣出来的婢妾,她却不带贱气,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侠光景。”[3]可见沈琼枝是一个有叛逆性格的侠女形象,这样的性格使她在《儒林外史》中格外耀目。“她的出现像一道闪电划破夜空,放射出叛逆思想的耀眼光芒。”[10]   鲁小姐,沈琼枝二人,一个是富有传统封建礼教色彩的贤妻良母,一个是冲破了礼教束缚的侠女。二人虽性格截然相反,但都值得肯定,社会意义,特别是沈琼枝对传统妇女观的颠覆,更值得肯定。
  (三)沈琼枝和鲁小姐的婚姻爱情观不同。
  古典文学中的女性通常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出现,她们没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地位,在爱情婚姻方面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既如崔莺莺、杜丽娘那样敢于追求自己爱情的女性,最终也逃脱不了依附男性的命运。在《儒林外史》中鲁小姐便是传统的依附男性的典型而沈琼枝则摆脱了依附的思想,有着独立的人格。
  鲁小姐身上似乎没有爱情可言,她一心渴望的只是功名富贵,夫婿是她实现功名的手段希望夫婿考取功名,自己将来能够封诰。她听从父亲之命,嫁给蘧公孙,完全没有自己的主张。本以为夫婿将来定能考取功名,却发现丈夫对功名不感兴趣,便骂“如此不争气,污了我的终身”,她把自己的终身都寄托在丈夫考取功名上。这又何谈爱情,何谈男女平等。丈夫不爱功名,无论他怎样有才有雅,她都视为俗世。她择偶的标准就是能“通制艺,考功名”,她是将婚姻幸福建筑在了丈夫能否考取功名上,而不是两情相悦上。她把爱情与功名联系在一起,如此之俗。这注定了她依附男人的命运。
  沈琼枝则持完全不同的爱情观,对待婚姻有自己鲜明的主张,认为做妾就是伏低做小,是男女的不平等。她不愿意嫁给宋盐商,认为他不过是个有钱的盐呆子,而自己“颇识文墨,怎么肯把一个张耳之妻去侍外黄拥奴。”[3]她认为,夫妻不仅要地位平等,还要有共同的思想、情趣和文化修养,这是一个非常超前进步的婚姻观,她已完全没有对男性的依附心理。“女性形象在文学中的存在往往和爱联系在一起,不管这种爱是伟大的爱情还是了不起的母爱,……往往因爱将男性世界当做自己世界,她们丧失了自我,却无法在这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中得到相应的回报。”[11]这一观点却被沈琼枝颠覆了,在她身上处处体现着自我意识和独立的人格。
  沈琼枝的爱情观和《红楼梦》中的叛逆女性尤三姐颇为相似,尤三姐曾讲过这样一句话:“这如今要办事,不是我女儿家没羞耻,必得我捡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才跟他,要凭你们选择,虽是有钱有势的我心里进不去,白过了这一世”是“我捡”,而不是“你们选择”。尤三姐非常注重爱情因素在婚姻中的位置。沈尤二人的婚爱观非常相似,她们都注重自身的价值和爱情因素,都是非常先进的婚姻爱情观。
  沈琼枝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不依傍男人而生活,努力追求婚姻自由,使她最终获得了“断还伊父,另行择婿的”结果。
  沈琼枝和鲁小姐,在婚姻爱情方面,一个依附男性,一个追求自主婚姻,二人观念截然不同,体现了她们不同的性格。
  总之,鲁小姐和沈琼枝作为《儒林外史》中为数不多的女性,都是“儒林”中的一员,她们一传统,一开放,一贤惠,一豪爽。她们身上既有那个时代儒人共有的心理,又有截然不同的功名观、婚爱观,她们的人生都深深刻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不管对传统思想是恪守还是反抗,她们都摆脱不了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无论是鲁小姐的传统美德还是沈琼枝的进步思想都值得重视。这两位典型的女性形象与文士形象互补,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同时折射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25,221.
  [2]周其辰.紫藤盘绕玫瑰开——论《儒林外史》中两位知识女性形象[J].文教资料,2007:34,37.
  [3]吴敬梓.儒林外史[M].长沙:岳麓书社,2001:65,65,78,242,243,65,80,240,244,245,246.
  [4]薛艳.《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论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6,48
  [5]周先慎.明清小说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35.
  [6]齐慧媛.《儒林外史》对《世说新语》“贤媛”观的继承与超越[J].明清小说研究,2007,02,93.
  [7]张燕瑾.中国古代小说专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6.
  [8]吴敬梓.《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557-558.
  [9]胡益明,周月亮.《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220.
  [10]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7,180.
  [11]西惠玲.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73.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优秀作品《金翼》,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学人的关注。关注中有不少学者对其使用小说的形式展开研究表示了不屑,本文以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为视角再次剖析《金翼》是小说与社会学研究的完美的结合。  关键词: 《金翼》 小说 方法论    著名人类学家弗思这样评价《金翼》:“如竹叶一般,尽管形式简朴,却隐藏着高度的艺术。”确实,《金翼》叙述平实但文笔流畅,线索简单但曲折跌宕,一本薄薄的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它的教学模式是: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分析探究、提出问题→收集信息、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论证评价→得出结论、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必要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索,从而让学生自己主动建构
摘 要: 开设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文章在分析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军事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基于“三位一体”体系下的高校军事理论课的课程定位、教学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  关键词: 军事理论课 课程建设 “三位一体”    据国防部统计,2009年全国征集新兵60万,有近13万来自全国各级各类高校,比例超过20%,预计今后大学
摘 要: 在荧屏谍战潮流的大视野下,以《风声》为代表的谍战片试图将商业元素和艺术性相融合,逐步的找主旋律和市场的合适位置。本文立足文本分析,从内在层面即故事、人物、情感等方面和外在层面的影像包括符号式的意象表达及造型、道具,布景等方面对《风声》的创作进行分析和阐发。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为国产商业类型电影的发展所作的探索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 《风声》 谍战 悬念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拓展素质教育内涵,在教和学的两个环节,实施互动教学,突出主动性和开放性,充分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使教学内容由“课堂”转向“社会”。教学方法由“模式化”转向“随机化”。注重实用性,培养学生快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较强的听说能力。做到开放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激起语文教学的活力。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互动教学 教学改革  
摘 要: 酒意象在黄庭坚词中十分常见,且在其后期词作中尤为明显。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寥落与感慨之“悲”和达观与沉郁之“旷”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山谷后期词酒意象中的情感涵蕴。  关键词: 黄庭坚 后期 词 酒 意象  “酒”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从最早的《诗经》、《楚辞》开始,就已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人们或以酒寓怀寄情,或以酒解愁自娱,更有甚者将酒称为“吊诗钩”,作为自
摘 要: 特朗斯特罗姆和马休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自觉运用超现实主义、比喻、象征等技巧,出色地对“语言对认知的削弱”及“语言表现物象的局限性”做出反叛,回归和捍卫了诗歌本身,同时也为纯诗的发展树立了各自不同的语言标杆。  关键词: 语言局限性 超现实主义 比喻 象征 语言观  语言在产生之初本是为了方便人类交流,增进对物象和自我的了解的。然而,语言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谨严的体系和固定化的所指,语言因准确对
摘 要: 成语的汉译英向来是翻译工作的难点,而在散文这种文体中经常出现各种成语,因此,本文以张培基教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以奈达的功能对等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在散文翻译中,成语汉译英时意象的保留、丢失与改变。  关键词: 功能对等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成语汉译英 意象    一、散文的发展和特点  散文,属于文艺语体的一种。它是用以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的一种用语体式。我国传统意义
摘 要: 在农村小学中,许多学生对作文有一种畏惧心理,对写作没有太大的兴趣,阻碍了写作能力的提高。文章对使学生克服对写作的畏惧心理,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作了探讨。  关键词: 农村小学 写作教学 写作水平    提到作文,许多家长、孩子都为此头疼,教师们也是怨声满天。农村小学的学生相对于城市的孩子生活阅历少,知识面窄,课外阅读量不多。许多学生对作文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导致对写作没有太大的兴趣,从而阻碍
摘 要: 以人为本成为我国的时代精神,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本文分析了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平等地尊重学生的个性,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关爱学生 教师职业道德  在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是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本主义思潮则弘扬历代人本主义“尊重人性”的精神,倡导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研究。如今,以人为本成为我国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