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它的教学模式是: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分析探究、提出问题→收集信息、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论证评价→得出结论、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必要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索,从而让学生自己主动建构新的认识结构、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归纳探索研究的结果并进行实际应用。本文以必修5《说“木叶”》为例,阐述以探索问题为主线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
设计该案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重点把握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和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的特征,并以本文为契机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对诗歌鉴赏中的意象知识有大体认识,找到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学习借鉴文章的写法,练习写一写文艺评论。
过程与方法:把握作者的思路,围绕文中的作者设置的每一个问题,用文中句子作出解答。理解作者通过对实例比较分析而深入浅出地说理的方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学习论述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增强学生对民族语言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说”“木叶”的;能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从而了解意象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整体构思:
《说“木叶”》是现代诗人林庚为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作的一篇文艺评论。整篇文章是用问题作为线索统领材料、明确思路的。教学的重点应以理清作者的思路为主,从作者的构思中学习一些文章的写法。非常适合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解读探究,领悟作者的观点。总体上,以“什么是‘木叶’”“作者是怎样说‘木叶’的”和“为什么要说‘木叶’”这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整个教学流程分为五个环节,采取逐层深入逻辑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本节课设计的导语是从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提出为什么“木”和“叶”的问题,学生讨论但不作答,这样既直指这节课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又让学生直接进入诗歌语言的美感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升对诗歌的理性认识作铺垫。
第二个环节:提出问题,筛选信息。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处理教材时从核心问题切入,不仅能让学生突破重点,理解文学词语的暗示性,而且能加强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的程度不一样,合作探讨可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学生讨论可以使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积累,再加上教师必要的引导和补充,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对语言的暗示性有一个形象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深入探究,提升能力。
通过与作者的生平背景联系,理解他诗中艺术形象的暗示性。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写屈原看到秋风中飘零的树叶感伤自己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这个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树,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这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格的暗示。这时教师尽量少说或不说,让学生结合所储存的有关屈原的资料自己品味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运用诗歌语言暗示性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
第四个环节:拓展研究,实际应用。
这个环节意在从情感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对诗歌的积累,并通过情感和语言的结合使学生感悟诗歌通过物象传达感情的特色,进而领悟诗歌语言精妙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教学中,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达到共鸣,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行为强化。
这个环节与第四环节紧密相连,通过寻找古典诗词中能够凸显同一情感的诗句,以及其中所使用的意象,是对本课知识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强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导入:
还记得杜甫的《登高》吗?我们一起来背一下。(师生共同背诵)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为什么用木而不用“叶”?(学生讨论,教师不给出答案,激发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的兴趣)我们来看《说“木叶”》一文是怎么解答的?
二、抓住重点,筛选信息
1.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画出文中的问句及其答案,相互讨论,归纳关键词。
教师提示:①抓住段首提示语,快速把握答题区间;
②注意过渡句的提示性。
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补充,共同完成板书。
(学生对“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应当容易找到关键句,但形成的答案是零散的,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探究艺术特征之间的联系,完成对文意的梳理。)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下,适当评价,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有落叶的因素?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形象之外。(强调暗示性存在于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性)
②“木”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明确:微黄、干燥。
③可以想象一下:当枯叶落尽,层层叠叠微黄而干燥的落叶上,一枝枯干直指青空,这将引起我们怎样的感触和情怀呢?
明确:萧瑟、凄凉、离人之泪、游子之情。(强调暗示性存在于物与情的统一性)
④根据作者的分析,杜甫为什么用“木”而不用“叶”呢?
明确:A.使用的场合是秋季,要体现深秋的萧瑟与凄凉。
B.诗人要表达的是一种“愁绪”。
“自古逢秋多寂寥”,更何况作者在国事、家事飘零之时作客于万里之外,朋友的去世更增添了他的孤独,自己又老病孤单,落木无边,愁绪无边,国事、家愁、个人的身世飘零,怎一个落叶能够承担,因此说语言是为情感服务的,要抒发怎样的情怀就要选择怎样的语言。
(联系具体诗歌,使学生对语言的暗示性有一个形象的理解,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准确地把握语言背后的情感,从而真正读懂诗歌。)
三、深入探究,提升能力
1.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比较“木”和“叶”的表达效果,其目的何在?
提示:文章最后一段
概念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一字千里
明确:像“木”、“叶”这样的事物,它已经不仅仅以一个“物”的形象存在,而更多地融入了诗人丰厚的人生积淀、情感经历和文学积累。诗人选择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将物与情感完美结合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我们在品味语言时,要从言内之意出发,结合物的特征,联系作者的情感背景,去探求言外之意。
2.一个“木”承载了杜甫几多愁,而古往今来,像杜甫这样悲己、怀国、不得志之人又何止一位呢?
快速阅读前三段,概括前三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古代诗人喜欢用“木”的现象。
3.杜甫也只是站在前人基础上的创造,结合屈原的生平与背景,分析屈原在“木”中蕴含怎样的情感?
明确:屈原心系楚国,“上下而求索”,却遭人嫉恨,身受诬陷,怀王疏远,屡遭流放,“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中不仅有着思而不见的失落与惆怅,更有着屈原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的曲折反映。眼看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这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的形象中,何尝没有洁身自好的主人公的形象?正是明月下这一棵孤独的树支撑起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支柱。
4.小结:
本文从诗人喜欢使用“木”这一文学意象入手,提出质疑,并在“木”与“叶”的比较分析中提出诗歌艺术形象的暗示性特点,也给我们启示:凡是诗歌斟酌之词,均是思想情感的推敲之处。
四、拓展探究,实际应用
品味诗歌往往是通过对物象的分析进一步把握诗人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感情,而诗人写诗时则是满怀着情感,再寻找最适合的物来寄托。杜甫用“落木”承载了他的艰难苦恨,深深打动了我们,还有哪些诗人的哪些情感曾深深地打动了你,而他又是通过怎样的物象来传达情感的?
读下面一首诗,针对问题进行探究。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风鸣两岸叶”中的“叶”能否换成“木”?为什么?
2.说说你对诗中“孤舟”意象的理解。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诗人的内心也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诗歌中也充满着快乐、忧伤、愁苦、思念、豪迈、旷达、缠绵等音符,从你最感兴趣的一点出发,寻找古典诗词中能够凸显这一情感的诗句,以及其中所使用的意象,并稍作分析。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并训练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五、布置作业,行为强化
借鉴课文写法,收集诗句,写一则文艺短评,说说我国诗歌中“月”(或“草”“梅”“梧桐”“杜鹃”等)这一形象的暗示意义。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六、板书设计
说“木叶”
萧瑟、凄凉
木 (落叶的因素)—微黄干燥 —秋的疏朗 空阔 游子离人之情
木头、木料、木板
→(物)→ (物) (情)
叶 —碧绿柔软湿润—春夏之交 饱满
教学反思:
1.通过对实例比较分析,欣赏作者深入浅出地说理的方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学习和掌握文学评论的论述技巧。
2.能够结合诗词鉴赏的知识体系,温故知新,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从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语言的关系入手,从不同的侧重点出发,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学生的整体发展而努力。
3.在设疑解疑和拓展探究中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鼓励他们独立探究,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分析探究之下,实现教学目标。
4.“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合作探究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归纳与总结,尽量使学生学会学习。
设计该案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重点把握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和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的特征,并以本文为契机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对诗歌鉴赏中的意象知识有大体认识,找到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学习借鉴文章的写法,练习写一写文艺评论。
过程与方法:把握作者的思路,围绕文中的作者设置的每一个问题,用文中句子作出解答。理解作者通过对实例比较分析而深入浅出地说理的方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学习论述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增强学生对民族语言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说”“木叶”的;能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从而了解意象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整体构思:
《说“木叶”》是现代诗人林庚为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作的一篇文艺评论。整篇文章是用问题作为线索统领材料、明确思路的。教学的重点应以理清作者的思路为主,从作者的构思中学习一些文章的写法。非常适合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解读探究,领悟作者的观点。总体上,以“什么是‘木叶’”“作者是怎样说‘木叶’的”和“为什么要说‘木叶’”这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整个教学流程分为五个环节,采取逐层深入逻辑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本节课设计的导语是从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提出为什么“木”和“叶”的问题,学生讨论但不作答,这样既直指这节课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又让学生直接进入诗歌语言的美感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升对诗歌的理性认识作铺垫。
第二个环节:提出问题,筛选信息。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处理教材时从核心问题切入,不仅能让学生突破重点,理解文学词语的暗示性,而且能加强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的程度不一样,合作探讨可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学生讨论可以使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积累,再加上教师必要的引导和补充,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对语言的暗示性有一个形象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深入探究,提升能力。
通过与作者的生平背景联系,理解他诗中艺术形象的暗示性。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写屈原看到秋风中飘零的树叶感伤自己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这个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树,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这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格的暗示。这时教师尽量少说或不说,让学生结合所储存的有关屈原的资料自己品味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运用诗歌语言暗示性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
第四个环节:拓展研究,实际应用。
这个环节意在从情感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对诗歌的积累,并通过情感和语言的结合使学生感悟诗歌通过物象传达感情的特色,进而领悟诗歌语言精妙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教学中,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达到共鸣,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行为强化。
这个环节与第四环节紧密相连,通过寻找古典诗词中能够凸显同一情感的诗句,以及其中所使用的意象,是对本课知识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强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导入:
还记得杜甫的《登高》吗?我们一起来背一下。(师生共同背诵)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为什么用木而不用“叶”?(学生讨论,教师不给出答案,激发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的兴趣)我们来看《说“木叶”》一文是怎么解答的?
二、抓住重点,筛选信息
1.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画出文中的问句及其答案,相互讨论,归纳关键词。
教师提示:①抓住段首提示语,快速把握答题区间;
②注意过渡句的提示性。
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补充,共同完成板书。
(学生对“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应当容易找到关键句,但形成的答案是零散的,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探究艺术特征之间的联系,完成对文意的梳理。)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下,适当评价,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有落叶的因素?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形象之外。(强调暗示性存在于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性)
②“木”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明确:微黄、干燥。
③可以想象一下:当枯叶落尽,层层叠叠微黄而干燥的落叶上,一枝枯干直指青空,这将引起我们怎样的感触和情怀呢?
明确:萧瑟、凄凉、离人之泪、游子之情。(强调暗示性存在于物与情的统一性)
④根据作者的分析,杜甫为什么用“木”而不用“叶”呢?
明确:A.使用的场合是秋季,要体现深秋的萧瑟与凄凉。
B.诗人要表达的是一种“愁绪”。
“自古逢秋多寂寥”,更何况作者在国事、家事飘零之时作客于万里之外,朋友的去世更增添了他的孤独,自己又老病孤单,落木无边,愁绪无边,国事、家愁、个人的身世飘零,怎一个落叶能够承担,因此说语言是为情感服务的,要抒发怎样的情怀就要选择怎样的语言。
(联系具体诗歌,使学生对语言的暗示性有一个形象的理解,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准确地把握语言背后的情感,从而真正读懂诗歌。)
三、深入探究,提升能力
1.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比较“木”和“叶”的表达效果,其目的何在?
提示:文章最后一段
概念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一字千里
明确:像“木”、“叶”这样的事物,它已经不仅仅以一个“物”的形象存在,而更多地融入了诗人丰厚的人生积淀、情感经历和文学积累。诗人选择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将物与情感完美结合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我们在品味语言时,要从言内之意出发,结合物的特征,联系作者的情感背景,去探求言外之意。
2.一个“木”承载了杜甫几多愁,而古往今来,像杜甫这样悲己、怀国、不得志之人又何止一位呢?
快速阅读前三段,概括前三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古代诗人喜欢用“木”的现象。
3.杜甫也只是站在前人基础上的创造,结合屈原的生平与背景,分析屈原在“木”中蕴含怎样的情感?
明确:屈原心系楚国,“上下而求索”,却遭人嫉恨,身受诬陷,怀王疏远,屡遭流放,“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中不仅有着思而不见的失落与惆怅,更有着屈原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的曲折反映。眼看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这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的形象中,何尝没有洁身自好的主人公的形象?正是明月下这一棵孤独的树支撑起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支柱。
4.小结:
本文从诗人喜欢使用“木”这一文学意象入手,提出质疑,并在“木”与“叶”的比较分析中提出诗歌艺术形象的暗示性特点,也给我们启示:凡是诗歌斟酌之词,均是思想情感的推敲之处。
四、拓展探究,实际应用
品味诗歌往往是通过对物象的分析进一步把握诗人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感情,而诗人写诗时则是满怀着情感,再寻找最适合的物来寄托。杜甫用“落木”承载了他的艰难苦恨,深深打动了我们,还有哪些诗人的哪些情感曾深深地打动了你,而他又是通过怎样的物象来传达情感的?
读下面一首诗,针对问题进行探究。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风鸣两岸叶”中的“叶”能否换成“木”?为什么?
2.说说你对诗中“孤舟”意象的理解。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诗人的内心也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诗歌中也充满着快乐、忧伤、愁苦、思念、豪迈、旷达、缠绵等音符,从你最感兴趣的一点出发,寻找古典诗词中能够凸显这一情感的诗句,以及其中所使用的意象,并稍作分析。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并训练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五、布置作业,行为强化
借鉴课文写法,收集诗句,写一则文艺短评,说说我国诗歌中“月”(或“草”“梅”“梧桐”“杜鹃”等)这一形象的暗示意义。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六、板书设计
说“木叶”
萧瑟、凄凉
木 (落叶的因素)—微黄干燥 —秋的疏朗 空阔 游子离人之情
木头、木料、木板
→(物)→ (物) (情)
叶 —碧绿柔软湿润—春夏之交 饱满
教学反思:
1.通过对实例比较分析,欣赏作者深入浅出地说理的方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学习和掌握文学评论的论述技巧。
2.能够结合诗词鉴赏的知识体系,温故知新,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从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语言的关系入手,从不同的侧重点出发,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学生的整体发展而努力。
3.在设疑解疑和拓展探究中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鼓励他们独立探究,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分析探究之下,实现教学目标。
4.“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合作探究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归纳与总结,尽量使学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