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破善立,立足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来源 :教育界·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shich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破“假”立“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采取真正有效的教学基本策略。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在课堂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破立;多维目标;创新;教学辅助手;多元评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道到做到的距离。”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有的教师教学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假”探究。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思路不清,“破”“立”不分,哪些教法该废除,哪些该建立,哪些需要改进,教师自己心里都没数,又如何去引领学生呢?“破”和“立”的争论由来已久,有人说要“破而后立”,有人认为“不立不破”。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片面地去说“破”和“立”是没有意义的,要因材施教,课堂形势千变万化,不能死搬教条。我们要尽量透过现象看本质,試图总结出一些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主教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专业路径,具体从领会学科核心素养,把握项目学习本质,重构教学方式,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四个维度,引导学生全面提升信息素养,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笔者立足信息技术课堂,结合我校实际,谈一谈教学中的“破”与“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破“单一学习目标”,立“多维分层学习目标”,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高考的存在,高中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主,信息技术学科也不例外,保证高二学业水平测试100%合格。如果一开始就偏离轨道,如何能顺利地到达彼岸呢?
  因此,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就是破除这种单一目标,树立多维分层学习目标。多维目标,就是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为目标。在此,笔者重点推荐分层目标。大家常常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的分层开展,殊不知学习目标也要分层。教师课前要预设学习目标层级,先检测学生自学情况,再取消没必要实施的学习目标,然后依据学情提出更高层次的探究目标;创设情境后,每个学生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不断调整学习目标,最后自我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借助多种学习工具,在学科功能室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如在进行活动“利用分支语句实现分性别计算”中,可以使用if语句实现“分支结构”,if语句有具体的语法格式和功能,分支语句有单分支、双分支和多分支。第一层学生熟悉语法格式,第二层学生要能够理解在条件满足和不满足的情况下这些语句的执行情况,第三层学生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如果接受程度较好,就可以考虑分支语句嵌套的内容,感受计算机程序在提高问题解决效率中的作用,既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又激发各层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创新意识[1]。
  二、破“无限放大学生自学”,立“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无限放大自学的本意是从课堂的自学走向全面的自主学习,即学习的目标、时间、内容、方法、路径、顺序、方式、工具等内容全部由学生自主选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看重学生的自学,什么内容都让学生自主学习,殊不知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有限。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分解为四个要素: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动力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学习评价能力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坚定基础上的“持续学”。从“能学”到“持续学”,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技能和意志品质。
  因此,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二步就是破除这种无限放大学生自学,树立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观。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目标的学习,但是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受年龄、自控力等影响,必须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在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和学生都应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探索性学习中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学生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深入开展。
  以“机器人爬楼梯”教学为例,让学生去想象用什么方法上楼梯。有的想到用履带,有的想到用多条脚,有的想到用翻转,方法各有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搭建机器人,编程控制机器人。教师引导总结归纳:同一种机器人结构,换上不同的程序,或者同一种程序,换上不同的结构,表现是不一样的。在活动中,大家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各自的程序,关注学生的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深挖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2]。
  三、破“过分依赖教学辅助手段”,立“整合教材和多种辅助工具”,鼓励学生创新热情
  近年来涌现的教学手段有很多,例如导学案、微视频、翻转课堂、创课……不可否认,每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但教师如果主次不分,过分依赖这些辅助教学手段,反而会抑制教学的灵活性,效果只会适得其反。比如导学案,它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前的一根“拐杖”,随着课改的深入,其副作用也逐渐显现。如果教师过分依赖它,就会对学生思维产生隐性控制,不能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化的课堂愿景。于是,第三代课改特意提出要取消导学案。又如微视频,它是部分学生对某一知识点不理解时的辅助自学手段,如果学生完全依赖微视频,把课堂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观看视频上,就无法完成课堂预期任务。
  因此,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三步就是破除“过分依赖教学辅助手段”,树立“整合教材和多种辅助工具”,要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要学会因地、因人、因时制宜,活用教材,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就是以人为本,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教材应成为开放的资源,成为备课设计的基点,同时又是生长点。
  例如在讲授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三种基本结构”这节课时,首要是立足课本,再通过在线学习系统、乐高机器人的辅助,很好地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由机器人来演示原本只能空想的三种结构执行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结构运行的异同点,体会顺序、分支循环的作用,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通过程序控制机器人做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操纵机器人的欲望,使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一改以往程序设计教学的枯燥、乏味。   四、破“形式化評价”,立“课堂评价多元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现有的课堂评价方法过于单一,整个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仅限于教师。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堂上竭尽全力表现自我,学生成了教师表演的道具,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随意与僵化。一般来说,一项正式的教学评价都是有标准的,不管这标准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然而由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出现了随意性问题,甚至一些评价者根本就没有标准意识,虽然这种比较随意的评价还是以正面评价为主,如激励性评价较多,不会有什么大的坏处,但太多的随意性无疑会让评价的激励意义大打折扣,课堂评价也成了形式[3]。
  因此,打造高效课堂的第四步就是破除“形式化评价”,树立“课堂评价多元化”。新的教学理念既然定位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配角,那么课堂评价的主要要素自然应为学生的学习行为,而非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教师评价要从教学角度走向教育视野,增加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如辅助教具功能的发挥、育人的达成度,做到从教育宏观视野下看教学,从教学微观视角下看教育。当然,教师作为配角,要发挥引导作用,必须掌握基本的评价知识和评价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
  如在使用frontpage制作网页时,教师采取了“学生作品展示、开放式评价”的方式,把每组学生精心制作的网页全部上传到学校服务器共享文件夹中。通过学校网络,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机器上任意浏览他人的网页。然后学生进行讨论并评价他人制作的网页作品。作品应当图文并茂,网页色彩搭配要协调,标题与正文文字要有区别,具有对比性,能引人注目等,做到疏密有度,即平常所说的“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不要整个网页一种样式,要适当进行留白。通过自评和互评,实现思维的迁移、融合与借鉴。有的学生会使用一些简单工具,用画图软件去修改要调用的图像,还有的学生会在书本的帮助下,去研究HTML、Javascript、CSS语言的用法。通过任务的再次分析、完成,学生的思维被带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要“先立而后破”。就是说,新的不立起来,就不能破坏原有的旧东西,即使旧的东西一时破了,过不了多久,又会重复出现。所以有的教师希望借助新的课堂规范顺其自然地替换原有的教学法则。其实,破和立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新的可以在旧的基础上发展,如果没有旧的也不会有新的。从发展的观点看,可以说它们是相互统一、无法分割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看准时机,不拘泥于俗套,勇破善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型人才,打造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刘俊.面向学习能力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0(15):34-35.
  田小鹏.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成才之路,2020(13):54-55.
  杨浩,吴爽.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中小学电教(下), 2020(02):33-34.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的课改方向的指引下,核心素养必须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小学数学的学习也是如此.课前备课也罢,课中落实也罢,课后拓展也罢,教师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点,也应该包括自主探究、批判质疑、善学会学、人文底蕴、品性道德、精神建设等核心素养.落实核心素养是有法可循的,是有实施路径的,是有大好前景的.基于此,本文从学科渗透、整体把握、自主创新、人文生态、多元评价五个方面论述了核心素养如何在小学数学学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 教学的理念与方式,可以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实际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深入分析互联网 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编制多元预习资料、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网络资源、实施线上专题教学、推送课后综合作业等方式更好地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互联网 ;自主预习;问题情境;合作探究
研究油藏为典型的层状油藏,层间、层内渗流特性上存在着明显差异,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采用混合注水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油田开发的需要。为了提高这类油藏的注水开发效果,分层注水工艺技术在油田得到了推广应用,成为保持油田压力、调整层间和平面矛盾、控制油田含水上升的主要技术手段,对开发中后期提高采收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要】依据教育要求和教学计划,目前农村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课程,分析了农村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并且发现目前农村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四点基于学习单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即依据学习单中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和学习探究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在学习单支持下开展农村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优化教学效果.
运算能力不仅是高中数学的考查重点,也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础能力.但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高中生的运算能力普遍都不理想,一些学生也未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无法实现对数学原理的透彻理解与灵活掌握.这些都会给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诸多制约,数学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与科学培养.
【摘要】能力迁移是指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转移为对新知识的学习、用知识服务于社会生活的过程,这与当前所追求的深度学习在目标和原理上是一致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養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可以重点关注几个策略:注意带领学生夯实基本功;为学生创设能力迁移的条件;引导学生强化生活体验;鼓励和训练学生拓展认知宽度和思维空间,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能力迁移;策略  一、引 言  深度
【摘要】高中数学不仅公式概念多,而且题型的难度也都比较大,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困难.我国自教育大改革后,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特别强调了“生本理念”.生本理念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还重视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和学科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本理念;高中学生;教学策略  一、引 言  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
【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之下,教育领域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因此,教育领域积极推进革新与创新,关注对学生综合能力与学科思维的培养和提升,这之中就包含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重视起来,帮助学生形成高效率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推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
【摘要】高中数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其中,逻辑推理包含归纳、类比、演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探究如何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使教学更加容易,让数学知识“点线成面”,提高学生学习成效,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类比;思想方法;核心素养;负迁移  类比,即“类比推理”,亦称“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
【摘要】小学数学知识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而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思维特点的影响,缺乏缜密性,因而经常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中蕴含学生独特的思维,教师要借助错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精彩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创设适宜的数学学习情境,帮助他们建立数学知识体系,并将学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品质。小学数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