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在这里徘徊……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u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志坚 字治见,1975年生于山东烟台。200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被民革中央画院、常熟美术馆、凤凰美术馆、十竹斋等美术机构收藏。出版《观复集-李志坚卷》《李志坚山水》等个人画集多部。
  艺术的幽灵是什么?我想,它是介于物之性、诗与意与人这心之間的魂灵——在本质与非本质之間展现它的魅力,在多数情况下,是思维、语言和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然,它又必然地漾溢着一种神秘的色彩。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为之孜孜以求的正是物事的神秘性与心灵的神秘性和谐与共的统一,如此,“美”与“在”表现为“合目的性”。而这一切正是艺术创作的起点,优秀艺术都是从不同方向回到这个起点,从这里出发,开始新的艺术创作的。
  我读李志坚的作品《古典园林》《古韵清音》《苏州园林》《壶中闻香》等,便发现画家从个体的人生经验出发去面对庞大的中国艺术传统,进而在解构的同时建构自己的山水文本,并体现为中国经验的现代形式意味。
  园林是李志坚情思所系的主题,在这里,园林是一个整体的隐喻,它既是物象,又是超越物性的意象,并由此自然而然地到达诗性或神性的高度,成为寻找失却自我的最佳方式。在上述作品中,意象是带着诗性或神性的意味存在的,如烟雨楼台、庭院深深、隔墙花影、曲径通径、树影婆娑等,其诗意是颇具神性色彩的,在虚无缥缈中尽显神秘莫测的感觉,而且在笔墨、意象之間仿佛飘荡着一个诗性的人文幽灵,伴着特定的忧郁气息。
  画家笔下的园林,在平面空間处理中,被笔墨化为深具魅力与文化意蕴的虚实隐喻,在有限的空間、意象中引导想像的发挥,在触景生情中突显心灵、情绪的作用,在移景、转换空間中让人进入止息杂虑、远离凡尘、归于宁静的境界。而源于南宗的笔墨传统在“师造化”与“得心源”的两者结合中,使《西湖图咏》《苏州园林》《壶中闻香》等作品尽显江南园林优雅含蓄与精致玲珑,在氤氲朦胧与虚松疏淡的笔墨中,营造了以静显动的禅意和玄虚的灵性。
  清则淡,淡则高风雅韵,由此而至杳霭澹荡,始能出入有无,而“静中观”与“自在处”则在笔情墨韵中显现。李志坚的笔墨更多地受浙派画风影响,以“笔墨形具”的逸格为上,在玄微之中“離方遁圆”,藉此笔墨冥合于神韵,在近乎神韵的真致中,以得之自然之笔,使画面浑然微茫而无造物之痕迹;可以认为,李志坚是遵循“画以简贵为上,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的原则,追求的是静谧美的境界,使园林意象略其形似、取其神韵,作品因而形神合一,主客合一,使精神在尘俗中得到解放,作品得以漾溢虚旷放达的气息与神韵。
  李志坚承继了文人的画笔墨遗韵,点、线、墨色中包含着自我心境、情感与思绪。在美学上,从“潜心观妙道”“愿从逍遥游”出发,追求疏淡简远之美,并趋于更为抽象化、模糊化、形式化与符号化的发展端倪,体现为超脱、优雅的艺术特征,展现出迷离、空漾、幽邃,神秘的水墨魅力,它所以给以表现魅力迷人在于其境界的独特性在“中和之美”中,决不狂野、怪诞、放肆,自自始至终保持着“舒平和惕之气”。究其底里,不难发现画家是在“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的准则中,以“舒平和惕之气”驾驭笔墨,使物象之形升华为主体的胸中之形,并在充分认识水墨功能的前提下,书写自我对外部世界及其韵致的感觉。
  《西湖图咏》《苏州园林》《壶中闻香》等作品,用墨、运笔淡而疏、简而远,虽灰冷却富有意味的变化,在洒脱的状态中生发出无尽的诗意氛围与情调一一空漾而玄远,令人顿生遐想。在这一切的背后,我们无不感受到人文的幽灵无处不在。
  笔墨的园林意象在画家营造的特定语境中完成了“命名”,通过形式、结构的转义,并在这个过程的实现中,获得了独立意义和生命力。首先,画面以不对称、不均衡的几何式划分,使有限空間获得了多空間叠加、拼接的丰富性,园林、庭院等意象在分割的空間中,不再是现实景物与物性还原,而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的现代性运用。使“中国经验”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发挥新的作用。结果是,笔墨的园林、庭院成为空間中物与物的构成关系,成为符号在二维空間中的整合结果。其次,李志坚在创作中采取的是不露声色的形而上态度,打破了全景式的展现,使意象元素在整合中更为情绪化。饶有意味与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绿荫尽头、庭院深处的淡泊静谧美之中,画家有意置入了些许“金瓶梅”插图元素,使淡泊与躁动、出世与入世、静与动、雅与俗的二元对立产生对撞冲击,用以颠覆传统的“中和之美”,这种“景中景”的手法,形成一种出人意料的文本张力,赋于画面开阔的空間——情景深处的无言之言、无声之声,以及“人约黄昏后”的情致,与其说是天性如此,不如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以《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为例,对诗歌鉴赏课应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作了探讨。  关键词: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诗歌鉴赏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把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加以选择重组,使之在学生心中生长构建的预设方案。优秀的诗歌鉴赏教学设计不仅呈现了知识,更构建了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进入对诗歌美的享受,获得人生的发展与情感的升华。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评讲练习,正好讲到一首宋词,王观
摘 要: 要想写出有新意、具魅力的文章,学生就需在生活中善于进行创造性的积累。为培养学生作文中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本文作者在教学实践中,集思广益,引导学生博览精累,追求创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并创造性地读出智慧、积累智慧;精读同龄人佳作,欣赏作品中亮点;感受生活,捕捉新感受做随笔记录,等等。  关键词: 作文 创造性积累 阅读    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并创造性地读出智慧、积累智慧  《语文课程标
电影是大众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文学经典改编成电影作品是其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经典作品的电影改编历来为众多研究者关注,鲁迅的作品也不例外。鲁迅的小说《祝福》《伤逝》《药》《阿Q正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纷纷被改编为电影,其一经改编便引起热议。在被改编为电影之前,鲁迅的作品就被广泛接受,这使得受众对于电影改编有着较高的审美期待,然而,由于电影改编存在较大的难度,小说与电影改编孰优孰劣自然成了热议的重
摘 要: 对非中文专业而言,教师讲授新编大学语文教材,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读出体会,读出意蕴,引导学生思考,穿越时空。并应综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新编大学语文教材 大学语文教学 体会    新编大学语文教材,其人文内容和基本走向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文类,二是中国现代文类,三是外国文类。选文一般从学生兴趣和经验出发,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状况,遴选现代
摘要:新时期以来,书写“文革”的电影不断问世。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人对“文革”的描写角度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迁。20世纪90年代以来,描写“文革”的几部电影主要包括:《霸王别姬》、《蓝风筝》、《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芳香之旅》。因创作者代际差别,第五代导演对“文革”进行了史诗性的批判记忆,而新锐导演的作品则呈现出遐想式记忆风格。两种书写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不由地引发我们对其原因进行深入探
我的父亲出生在上海市松江区一条叫莫家弄的小巷里,莫家弄顾名思义应该是明代松江画派大家莫士龙的住家所在地吧。父亲从小就有一定的书画艺术天赋,可能因为出生地这个原因,从中得到了些灵气?这个就不得而知了,父亲对此倒从来没有提起过。他常会提起在莫家弄里他家的客厅后面,仅挨着一堵墙的隔壁就是松江的嶽庙,他经常会为他的急性子的脾气狡辩说:我的性子的确很急,你们知道,我出生的地方阴界与阳界才一墙之隔,投胎时我性
《至爱梵高》一片由来自12个国家的超过100位艺术家,以梵高的笔触,通过纯手绘耗时6载而成,他们总共绘制了超过853幅原画,以及多达65000帧油画原稿,足见创制之繁难,初心之赤忱,并由此而创造出了动画电影史上画家最多、画稿最多、规模最大的纯油画电影,此外影片还有另外90幅完整的油画用作场景与人物。影片油画与电影创构的有机契合为观众带来了艺术审美与视听审美深度融合的非凡体验。  一、 油画田园意象
摘要:尤瑟纳尔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中的第一位女性院士,成为三百五十年来“绿袍加身”的第一个女性“不朽者”。她的作品中几乎没什么特别的女性意识,有的只是对人类普遍命运的思考与表达。本文试图通过对她的作品、恩想,以及她与中国的密切关系,展现出一位博古通今、思维深入、视野开阔的女作家,更进一步探讨一下尤瑟纳尔与中国的缘分与默契。她的睿智而具有深度的思考、独立而颇具新颖的视角,在中法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无疑
摘要:黑妮是丁玲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着力塑造的女性形象,不少学者都认为黑妮在作品中是个没有展开来写的人物,因此对黑妮的形象并不怎么关注。黑妮这一女性形象虽然是苍白单调的,是从作者思想中走出采的形象,但这一形象却包涵了丁玲作为一个经历复杂的女性知识分子对延安生活的诗意想象,通过黑妮我们能体会丁玲在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那复杂而独特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黑妮 认同 真实性 
摘 要: 艺术童话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民间童话的特殊文学体裁。与民间童话相比,艺术童话的叙述风格更加文学化、复杂化,角色的刻画也更加着重心理学的层面。本文将有关艺术童话这一文学体裁的理论知识和浪漫主义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对德国浪漫派作家路德维希·蒂克在浪漫主义早期所创作的艺术童话进行分析。  关键词: 艺术童话 路德维希·蒂克 早期浪漫主义童话创作    艺术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童话的范畴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