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古于今,中西合璧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shuy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尤瑟纳尔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中的第一位女性院士,成为三百五十年来“绿袍加身”的第一个女性“不朽者”。她的作品中几乎没什么特别的女性意识,有的只是对人类普遍命运的思考与表达。本文试图通过对她的作品、恩想,以及她与中国的密切关系,展现出一位博古通今、思维深入、视野开阔的女作家,更进一步探讨一下尤瑟纳尔与中国的缘分与默契。她的睿智而具有深度的思考、独立而颇具新颖的视角,在中法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无疑会为我们带来一次新的思想洗涤。
  关键词:尤瑟纳尔 人性观照 异国情调 道家精神 中法交流
  
  在法国当代女作家中。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以其独特的风范享誉世界,她一直致力于人文思考,不断对传统价值观念进行反思,始终关注“那些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根本问题”。可以说,尤瑟纳尔置身于静默的黑暗之中,却给人以绚丽的色彩。
  尤瑟纳尔博古通今、学识渊博,她的作品题材广泛、包罗古代历史兼容现代生活,极好地将古今融为一炉;她在人类历史的整体中探求思考人性,用超越阶级政治的眼光看待人生,以人文主义的情怀关照人世;她凭借开阔的视野横跨东西方文化,她在巨大地域跨度中对异域人性的思考和研究,赋予作品以独具深度的伦理内涵与思辨色彩。即使在极力表现东方韵味的中篇小说集《东方奇观》中,尤瑟纳尔仍在执着地探求不同人物身上具有的相似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传达出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下的人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人性特征乃至精神实质。并且,在中国故事《王佛得救记》中更反映出了中国道家思想与作家长期思考之间的契合。
  
  一、超越古今:人文主义的新观照
  
  相较于同时代的作家,尤瑟纳尔更加青睐历史。喜欢在深邃的时间隧道中往来穿梭,她孤独而高傲地穿越了整个世纪。漫游于古代、中世纪乃至20世纪初的悠远历史长河之上。“在书海中获取题材源泉,并赋予作品浓厚的伦理内涵和思辨色彩”。因为她较少书写当代,更多的笔墨触及了久远的历史,例如《哈德良回忆录》就虚构了公元2世纪一位罗马皇帝的自传,《东方奇观》讲述的是一些古代的异国传奇,因此她的作品被认为是“历史小说”。
  “我喜欢用历史来表达现实,比如说,现在世界上存在的大问题,过去世纪中都存在,现代生活的许多危机,根子往往在上几个世纪。”尽管以历史为背景,但是这些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和人物身上无不折射出现代社会的影子,字里行间无不显现出古与今、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罗网,浪漫而古典的笔调背后透露出的是作家对现代文明的无奈和抗争,及其在人类历史的整体中探索考究人性的独特思维。她真正以当代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只有两部,即《一弹解千愁》和《一枚传经九人的银币》。但即使讲述的是现实生活,她仍旧抱着历史的眼光和人文的视角分析考察人性中特异的成分,追寻一切问题的根源所在。正如著名文学批评家爱德蒙·雅鲁评论的那样,她本人“对世界地衰老感兴趣,她同样用一双眼睛关注其主人公的青年时代,也用它们来看我们这个世界地衰老”。
  的确,人性是永远有待人们探索和追问的问题。而尤瑟纳尔正是在历史变迁当中,用超越阶级与政治的观念看待人生,尝试着理解人类各种行为的动机,她总在透过文本“剖析人性中的层次,探测人性中的深度,表现人性中的戏剧变化以及它在实际生活中所造成的事件与变故”。在她的小说中,战争场面和斗争细节仅仅“具有某种背景与伴奏的性质”,因为故事的具体情节对她而言并非至关重要,她看重的是分析和展现人物的心理。在战争和阶级对立的背景下,她“不仅力图避免对战争作历史社会的结论、对人物作伦理道德的批判,而且努力超出政治历史的范畴,而集中力量展示人性的状态”。《一弹解千愁》这一爱情故事的悲剧根源就不是客观环境或人为因素的阻碍。而是男女主人公之间含混不清、捉摸不定的爱情纠葛,是现代人的混乱思想感情、人性的复杂最终导致了震撼人心的一幕上演,这也是女主人公无法征服又无法舍弃这份情感的一种意识报复的结果。
  超越古今,个体体现众生,个人的历史中隐现着的则是人类的生存状态、思想意识和历史文化。从历史中我们能遭遇现世的感慨,历史能启迪智慧之光以作为探讨现实问题的法门。尤瑟纳尔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具有历史深度的思考,超越了时间的限制,警觉到人性资料的价值所在,在人文主义传统延续下挖掘出了新的人性观照。而她的这份包容和气度使得她对异域文化的探求也极具个人风采。
  
  二、横渡异域:“东方色彩之新追求”
  
  法国作家异常喜欢把异国的风土人情、风光习俗和轶闻趣事融入自己的作品,表现出异国情调和异国色彩。这已经成为法国文学艺术的一项传统。而“异国情调”的核心,主要就在于东方色彩。尤瑟纳尔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底蕴、渊博的人文学养和独特的精神世界,涉猎东西方文明的南北方文化,继承了法国文学这一传统,创作了《东方奇观》这部异域故事集。
  《东方奇观》既有沿袭以往传统的一面,又有新的创新。尤瑟纳尔的异域情调区别于其他作家,可称之为是一种“东方色彩之新追求”。首先,从题材的广泛程度来看,过去的以异国为题材的文学,主要记叙的是中近东、埃及、土耳其、巴尔干半岛,而尤瑟纳尔的笔触则延伸到了希腊、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甚至是中国、印度、日本。其题材的广泛性可见一斑。其次,从异国色彩的浓度来看,尤瑟纳尔以其广泛的题材、遥远的地域别具异国情调,她“采撷到了比过去更为广泛丰富的异国色彩,特别是东方亚洲的色彩”。第三,尤瑟纳尔丰富的异国色彩是其不断旅行、开阔视野的结果,现代旅行几乎让她领略了世界上的每一份色彩,而这从根本上说是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和作家自身的兴趣爱好相结合的产物。最后,尤瑟纳尔的东方探求并非出于好奇或借助的心理,而是摒弃了传统的“猎奇精神”,代之以探求、思考的精神,“摒弃了好奇的心理与眼光。代之以辨析与比较的兴趣”,使得她的东方故事具有盎然的思想情趣和隽永的哲理。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特点。
  尤瑟纳尔没有以猎奇的眼光去看待对异域风光、异域情调,有的只是对东方异域人性的思考和研究。这关键在于作者自身对人类不同文化体系汇集融合的理念和理想。《东方奇观》中的《燕子圣母院》这篇故事,巧妙地让原始泛神论中的山林水泽仙女与天主教中的圣母和平相处。“燕子与圣母院的结合正体现了她对人类不同文化体系汇总融合的理想”。于是,她才能如此接近东方的精神力量、异域的思想文化。她在文化历史问题上持相对主义、多元主义的见解,没有受狭隘的民族主义、地域主义思维局限,而是学习和借鉴东西方文化,力图发现不同文化体系中的精粹,并在世界范围内加以发扬。这才是尤瑟纳尔给我们带来的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横渡异域,连接的是西方与东方。而作为东西方之间的一端,尤瑟纳尔展现了一位学者、一位研究者的哲思和理性,她从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生命本质出发。以一个旁观者的超脱眼光来观察异国人文情态,深入探索 奇异的东方国度的特殊人性表现。她的这种极具包容的眼光,她的这一东方色彩的新追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更加凸显了二十世纪法国文坛领军人物思考的延展性和兼容性。同时,也使得她在中国的文化之旅彰显其独特内涵。
  
  三、传奇中国:道家精神之相契合
  
  关于中国,尤瑟纳尔在《东方奇观》的开篇就写作了《王佛得救记》,讲述了中国古代一位画家的历险故事。在文中她高度赞扬了中国的国粹——山水画的非凡艺术魅力,更在传奇故事之中传达出本人对于中国画的形象、意境的深刻领悟。对于中国艺术的真诚礼赞。但更为关键的是,这篇故事体现出了深刻的道家思想内涵,其间处处可见“道”之精神、“道”之理想,也反映出尤瑟纳尔对中国道家哲学的认同和思考。
  首先,《王佛得救记》的诞生就是作者受一则道家寓言启发的结果,其本身就具有丰富的道家文化包蕴,更无论文本内容了。其次,在故事中,尤瑟纳尔塑造的画家王佛生活俭朴、寄情山水。视金钱如粪土,视功名如浮云,虽然技艺高超却谦虚寡言,宁可流连市井以观察人生百态也不愿谋取社会地位、富贵名利。这种对物质财富的超然和轻蔑无疑是一种道家风尚的典型体现。第三。在王佛的眼里,美丑可以互相转化,自然之美处处可见,即使再平常的日常事物下也包含着不同寻常的美,因此他不执着于任何物质,能从独特的角度观察事物,在对立的事物间建立起联系。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道”的另一种精神——“宇宙万物的组成及其活动的最高法则正是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最后,王佛于危难之际仍能面不改色、泰然处之,他对自己和他人的死亡表现出的接受、对命运表现出的平静,隐隐显示出道家顺应命运的宿命论思想。
  故事最后画家突破了自身极限,在物我两忘之中和弟子登舟而去,消失在波涛之中,这一极具神话色彩的结局书写了王佛得救的历程:“因超脱而得救。因忘我而实现自我的完成”。这不仅是人物境界的升华,也是作者对道家哲学的思考,准确地说,是作者借助古老的中国故事、借助道家的人物形象,启发了自己对于人生、生命的思考,试图找寻一条普遍的人类得救之路。
  在尤瑟纳尔的笔下,不仅是王佛,《东方奇观》中的许多其他人物都以各自的方式完成了自己对人生的领悟,都对世界、对人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超然态度,并且像王佛那样最终获得了心灵的平静。这不仅体现出人物身上“道”的精神,同时传达出作家内心长期探索的结果。展示了她内心深处与道家思想的某种契合和贴近。但是,这些并不代表尤瑟纳尔放弃了自己的创作特点和一直以来的执着追寻,相反在精神实质上她并未改变,同样是人性、人心,只是换了地点和背景罢了。
  在传奇式的中国故事、东方色彩中,生死离合、爱恨情仇间尽显人性。在不同地文化历史背景下、在浓缩的人类悠长历史中,作家与笔下人物的心灵相通,所领悟到的不单是自由之于有限人生的意义,寻找到的不单是人类的某条精神出路,更重要的是整个人类之间的那份精神契合、那份心心相印的印迹。至此,尤瑟纳尔完成了她的一次精神意义上的中国之行,然而她的思想追求、她的作品的“中国之旅”却起步迟迟。
  
  四、煅烧思想:中法心灵的双碰撞
  
  尤瑟纳尔的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工作进行得比较晚。直到1980年尤瑟纳尔入选法兰西学院成为第一位女院士,才引起了相距遥远的东方读者的强烈兴趣,才开始了尤瑟纳尔的“中国之旅”。
  20世纪晚期,尤瑟纳尔开始被介绍到中国。1981年《外国文学动态》发表赵坚编译的《玛格丽特·尤尔赛娜尔进入法兰西学院之前的一次谈话》,介绍了她的创作情况和文学观念,使中国读者开始了解尤瑟纳尔;同时期,《外国文艺》发表了林青翻译的她的三篇短篇小说,让我国读者“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这位(20世纪)80年代国际文坛上声誉很高的法国女作家的思想境界和文学才华”,同一期上还有作家介绍。1986年,尤瑟纳尔在中国一下子走红起来,自这一年起,我国有多家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尤氏的作品,如漓江出版社先后推出的收录《东方奇观》的柳鸣九主编的《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收录刘扳盛翻译的《熔炼》的《外围文学名著丛书》;21世纪尤氏作品的译介工作。成就突出的是2002-2003年间由东方出版社推出的史忠义主编的《尤瑟纳尔文集》,大大加深了中国读者对她的感性认识。
  在中国,对尤瑟纳尔的译介和研究工作呈现出一种并不常见的特点:首先,“译”与“介”交织互动,互为补充,缠绵式向前推进。例如林青在20世纪80和90年代翻译尤氏作品时,都配有必要的介绍文字。介绍随着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得到调整。其次,“译介”与“研究”联系密切,“在相互交织和相互推动中向前发展”。大多数研究文章都是由参与过作品翻译或阅读过法文原著的、具有法语语言水平的文学研究者撰写,而这种现象在我国对法国其他作家的研究活动中也是极为罕见。
  对尤氏的单篇作品的研究可谓极其纷繁,尤其是对受读者普遍青睐的《东方奇观》一书的研究。它以其异志文化的亲和力名列中国最早出版的尤氏作品之中,使中国的文学研究者倍感亲切。最突出的研究者是柳鸣九先生,他的《异国情调、东方色彩之今昔》准确而深刻地剖析了作品的东方色调,更对作者的思想意志和理念世界进行了独到的分析,极具学术研究价值。而对尤氏作品的综合研究中,郑克鲁的《试论尤瑟纳尔的历史小说》和史忠义的《走近尤瑟纳尔》成就最为显著。前者从尤氏的历史题材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历史人文价值;后者则从“历史与小说体裁的关系”“经常转移为历史与时间的关系出发,论述了作者采用的各种手法、对神话的双重态度等等。
  而真正标志我国读书界对汉译尤氏作品的接受,还是《尤瑟纳尔文集》的主编所撰的《缺席者的使命》,他指出尤瑟纳尔的使命不是“再现”往昔的生活。而是“接近”往昔的生活,要完全进入人物角色,活跃在人物的躯体和心灵中,由此来介入时代、面对整个人类历史。
  早年尤瑟纳尔写古代史,晚年她写自己家族和本人的历史,但她其实写的都是当代人的故事。古典的外壳包裹之下是现代的意识和理念,雍容典雅、凝厚隽永的笔调下掩藏着的是敏锐的头脑和非凡的意志力。在重温历史和生命的过程中,尤瑟纳尔以有关人类生存的、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的价值为依归,直面整个人类历史,找寻蕴藏于其中的现实。并凭借非同一般的现代智慧坚定地探求人性的奥秘。无论是悠远的时间距离还是广阔的空间维度,无论是神秘遥远的历史还是充满藩篱的疆界,都无法阻隔她的这一信念。
  尤瑟纳尔。牵系古今历史与人文思想,连接东方与西方。对人类的普遍命运进行思考与表达,通过文字实现了永恒。她的大气,她的沧桑,她丰厚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她执着的价值追求和深邃的思想境界,让她兼具时间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使她成为融古于今、中西合璧的极佳典范。她的东方传奇投射在光影之间,将在历史的光柱中永远闪耀,也必将在中国熠熠生光。
  参考文献:
  [1][法]若斯亚娜·萨维诺著,段映红译,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创作人生,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3-4
  [2][10]余中先,法国文学大花园,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166-168
  [3][法]若斯亚娜·萨维诺著,段映红译,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创作人生,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84-85
  [4][5][6][8][9]柳鸣九,超越荒诞——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史观(二十世纪初——抵抗文学),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120-127
  [11][12]钱林森,克里斯蒂昂·莫尔威斯凯主编20世纪法国作家与中国——99’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40-244
  [13]许钧,宋学智20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381-382
其他文献
《姜子牙》(2020)是由程腾、李炜执导的动画电影,讲述了封神大战后姜子牙被贬落凡间、追寻自我与真相的故事。影片颠覆了文学经典和民间传说中姜子牙“神权代言人”的传统形象,重构了一个质疑操控个体命运合理性、毅然与神权阶层对抗的超级英雄形象,在所向披靡的超级英雄外壳下潜含复归凡性、信仰崩塌、挑战神权价值的反英雄内核。全新的姜子牙形象建构了一种中国超级英雄的新范式,他既拥有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人格特征
摘 要: 本文以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为出发点,通过具体实例,从旅游翻译所涉及的地名、景点名称、历史人物名字、诗词、楹联的翻译以及语用意义、文化信息处理等几方面阐述了跨文化意识在旅游翻译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跨文化意识是旅游翻译圆满完成文化传播重任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这一观点。  关键词: 旅游翻译 跨文化意识 文化信息    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实践活动,属于专业翻译,是
近日上映的《一出好戏》成为2018年暑期档的又一爆款电影,票房惊人,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作为影帝黄渤执导的处女作品,影片通过荒岛模式,喜剧类型,讲述了主人公马进在荒岛上的内心成长和人性回归的过程,主人公经历了从动物到上帝的“奴隶制体系”“资本主义体系”“乌托邦家园”三个成长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传统规范所建构的社会体系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丧失,并朝着非理性化和去主体化发展,人们希望摆脱约束、追求自由的同
摘 要: 本文以《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为例,对诗歌鉴赏课应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作了探讨。  关键词: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诗歌鉴赏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把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加以选择重组,使之在学生心中生长构建的预设方案。优秀的诗歌鉴赏教学设计不仅呈现了知识,更构建了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进入对诗歌美的享受,获得人生的发展与情感的升华。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评讲练习,正好讲到一首宋词,王观
摘 要: 要想写出有新意、具魅力的文章,学生就需在生活中善于进行创造性的积累。为培养学生作文中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本文作者在教学实践中,集思广益,引导学生博览精累,追求创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并创造性地读出智慧、积累智慧;精读同龄人佳作,欣赏作品中亮点;感受生活,捕捉新感受做随笔记录,等等。  关键词: 作文 创造性积累 阅读    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并创造性地读出智慧、积累智慧  《语文课程标
电影是大众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文学经典改编成电影作品是其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经典作品的电影改编历来为众多研究者关注,鲁迅的作品也不例外。鲁迅的小说《祝福》《伤逝》《药》《阿Q正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纷纷被改编为电影,其一经改编便引起热议。在被改编为电影之前,鲁迅的作品就被广泛接受,这使得受众对于电影改编有着较高的审美期待,然而,由于电影改编存在较大的难度,小说与电影改编孰优孰劣自然成了热议的重
摘 要: 对非中文专业而言,教师讲授新编大学语文教材,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读出体会,读出意蕴,引导学生思考,穿越时空。并应综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新编大学语文教材 大学语文教学 体会    新编大学语文教材,其人文内容和基本走向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文类,二是中国现代文类,三是外国文类。选文一般从学生兴趣和经验出发,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状况,遴选现代
摘要:新时期以来,书写“文革”的电影不断问世。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人对“文革”的描写角度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迁。20世纪90年代以来,描写“文革”的几部电影主要包括:《霸王别姬》、《蓝风筝》、《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芳香之旅》。因创作者代际差别,第五代导演对“文革”进行了史诗性的批判记忆,而新锐导演的作品则呈现出遐想式记忆风格。两种书写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不由地引发我们对其原因进行深入探
我的父亲出生在上海市松江区一条叫莫家弄的小巷里,莫家弄顾名思义应该是明代松江画派大家莫士龙的住家所在地吧。父亲从小就有一定的书画艺术天赋,可能因为出生地这个原因,从中得到了些灵气?这个就不得而知了,父亲对此倒从来没有提起过。他常会提起在莫家弄里他家的客厅后面,仅挨着一堵墙的隔壁就是松江的嶽庙,他经常会为他的急性子的脾气狡辩说:我的性子的确很急,你们知道,我出生的地方阴界与阳界才一墙之隔,投胎时我性
《至爱梵高》一片由来自12个国家的超过100位艺术家,以梵高的笔触,通过纯手绘耗时6载而成,他们总共绘制了超过853幅原画,以及多达65000帧油画原稿,足见创制之繁难,初心之赤忱,并由此而创造出了动画电影史上画家最多、画稿最多、规模最大的纯油画电影,此外影片还有另外90幅完整的油画用作场景与人物。影片油画与电影创构的有机契合为观众带来了艺术审美与视听审美深度融合的非凡体验。  一、 油画田园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