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里的龙都去哪儿了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w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传说中有龙,我们现在却看不到龙呢?这个问题,中国古代已经有人问了。《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记载,魏献子去问蔡墨:“龙很聪明是吧?要不然,怎么从来没人亲眼见过龙呢?”蔡墨先生说:“不是龙聪明,是人太无知。”他这话说的,好像龙是皇帝的新衣似的。然后蔡墨先生又说:“古代人不但见得着龙,还养龙呢!有所谓豢龙氏,有御龙氏。”
  魏献子问了一句我们都想问的:“那为什么现在没龙了?”蔡墨说:“因为现在没人养龙了。龙是水里的动物,水宫荒废,就没有活龙了。但以前是有龙的,不然,《周易》里怎么会说龙呢?什么群龙无首、亢龙有悔、飞龙在天、见龙在田……”好像古代龙到处都是,田间地头,天上地下。
   总括一下蔡墨先生的说法,我们就明白了:按照他的逻辑,中国古代是有龙的,只是到春秋时,没人会养了,龙就没了。
   然而中国的龙,到底是什么呢?《说文解字》中说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即,龙是一种鳞虫,是身上长了鳞片的爬行动物,又和水沾亲。《说文解字》又说,龙这玩意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说明它能飞。《易经》又说“飞龙在天”“龙战于野,其色玄黄”——打起仗来身体是黑黄色的,还能飞。所以我的猜测是:古人大概看见过水邊有大蜥蜴或者大鳄鱼,就把它们叫作“龙”。之后,见风云变色,起了沙尘暴,形如大鳄鱼,就一并揉搓起来想象了。
   当然,古人还会给龙分类。《广雅·释螭》说:“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五角曰螭龙。”《山海经》说,黄帝让应龙杀了蚩尤。也就是说,黄帝派一个有翅膀的龙干掉了蚩尤——听着像中国版《权力的游戏》嘛!而英语中的龙是Dragon,这个词的词根,可以上溯到拉丁语draconem,再往上是希腊词drakon:这个词最早是“蛇、大海鱼”的意思。当然了,希腊作为神话大国,怎么能没龙呢?科尔奇斯王国战神森林里的橡木树上,有所谓金羊毛。英雄伊阿宋要过去拿金羊毛,发现有条不眠龙盘在树上。《变形记》里说,这龙头冠高耸,口里舌头分三叉——这乍一听,不就是条大眼镜蛇嘛!守护宝藏、像条大蛇似的大龙,这就是希腊凶龙。此后的欧洲龙守宝藏,大概就是从这儿开始的。一般欧洲龙,那都是巨大、喷火、长角、吓人、活像个大蜥蜴,背上长了蝙蝠式的翅膀,四只脚,大长尾巴——就像《权力的游戏》里的那种。
   总之说来说去,世界各地文化里,都有这么个玩意儿:爬行类动物,词根与蛇或水有关,神通广大,凶猛残暴。论其起源,则无非是蛇或大鳄鱼。配合风云多变,幻想这货能飞,自然就显得神通广大了。
   这里就有词性问题了。经过人类数千年的创造,龙这个字眼,已经显得非常神圣美丽。就像麒麟、凤凰,天晓得真家伙是什么样呢,但不妨碍我们想象其美丽。真龙天子,生龙活虎,龙腾虎跃,听着都很好;真鳄天子,这就不大好听了。让属龙的诸位改属鳄,没一个人会愿意。洪七公对郭靖说,“来,我传你降鳄十八掌”,郭靖可不得一脸晦气,以后专门和两栖类打交道?最后,终南山下活死人墓里,走出一个清丽秀雅、白衣如雪的小鳄女,尹志平快步上前道:“鳄姑娘!”——效果棒极了。
其他文献
[摘 要]家庭养老能力不足和社会养老机制不全,导致失智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面临严重挑战。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看,失智老人社会支持呈现出微观层面资金缺乏、情感交流缺失,中观层面社区照顾非专业化、医院支持难以为继,宏观层面政策缺乏、舆论压迫等问题。在两会大力提倡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背景下,应构建起以家庭微观支持系统为主导,社区照顾养老模式为基础,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府购买服务,为失智老人构建良好社会舆论
由《雕塑》杂志社主办的,青年雕塑家纪峰雕塑艺术展,于2013年12月8日在无锡冯其庸学术馆举行。  推介中、青年雕塑家、展示他们的作品、用批评丰富、完善他们的作品、与社会受众互动继而形成新的创作风格,一直是《雕塑》杂志社的工作目标之一。这次活动的影响范围,使“雕塑家工作室”从“纸媒”办到了露天、展馆,拓展到了更广阔的空间。  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展览。首先,无锡市各界和几百位身着汉服的小朋友表演了中
1960年7月26日生于合肥1986年就读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雕塑专业,后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美术专业研究生班,曾任合肥市承办主任。
所有的生物为了生存,当然是要朝着对环境最有适应性的方面发展,植物也不例外,树干长成圆柱形也是为了适应生长的需要。首先,在占有材料相同的情况下,圆形具有最大的面积。相同数量的材料希望做成容积最大的东西,圆形最合适。自来水管、煤气管等,就是对这一自然现象的仿造。其次,圆柱形具有最大的支撑力。树木的重量全靠一根主干支撑,须有强有力的樹干支撑,才能维持生存。最后,圆形能防止外来的伤害。树木的皮层是树木输送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二战劳工;新时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3 — 0089 — 03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的凝聚精神,大学生群体是支撑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对于这个群体的教育不仅需要注重专业素养的培育,同时还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新时期下中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更
记者的工作很傲慢,很短的时间就需要厘清眼前这个人的来龙去脉。  在进入采访空间的第一秒,你就需要打开全部的感官,观察采访对象的衣着、语言习惯,像读心神探一样解读他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的细微反应,判断他的态度是坚决还是犹疑。  于是,采访中途沉默的几秒往往显得珍贵无比,因为下一个紧接的问题很可能是:“为什么停顿了五秒才回答?你在想什么?”你期待这五秒之内他的内心曾发生过短暂挣扎,希望他能坦诚面对并且诉说
2013年12月28日至29日,“雕塑与媒介”第19届中国雕塑论坛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在北京国粹苑隆重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杂志社携手茅台白金文化艺术酒品牌和中国原创文化公益基金共同举办。28日上午,全体与会专家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原创文化基金启动仪式”。28日下午,组委会分别举行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年会及中国原创
摘要:拓展活动是是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和反馈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环节。笔者在教学观摩和实践中发现广大教师对Story Time板块的拓展活动设计关注度不高。笔者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谈谈对译林《英语》Story Time板块的拓展活动设计的认识,旨在优化拓展活动设计,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Story Time;语言知识;故事内容;故事情境  Story Tim
编者按:杨英风先生(1926—1997),是中国台湾艺术家中涉猎媒材最广、传留作品最多的一位艺术家。杨英风的艺术中西融汇而又始终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天人合一”为理念。追寻着“物我交融”的境界。是一位站在本土文化层面上且具现代意识的艺术大家。本刊特邀请杨先生之子,中国台湾雕塑学会会长杨奉琛先生撰文。通过回忆。使人们更加了解其父亲杨英风先生的艺术风貌。    父亲杨英风的别号“YUYU”,是出自诗经
国际化路线的身份焦虑    明星在走国际化路线时,自然会被迫接受西方的文化体系,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娱乐至死原则及其所折射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必定会与有中国特色的主旋律和民族主义产生冲突    2010年初,关于章子怡的新闻虽然不似两年前的“艳照门”那般劲爆,其曲折悬疑程度却可谓前所未有:“泼墨门”的黑社会剧情、对手身上讳莫如深的权贵痕迹、“诈捐门”的缜密策划及关乎社会热点和道德法律谴责等因素,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