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雕刻导师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pao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杨英风先生(1926—1997),是中国台湾艺术家中涉猎媒材最广、传留作品最多的一位艺术家。杨英风的艺术中西融汇而又始终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天人合一”为理念。追寻着“物我交融”的境界。是一位站在本土文化层面上且具现代意识的艺术大家。本刊特邀请杨先生之子,中国台湾雕塑学会会长杨奉琛先生撰文。通过回忆。使人们更加了解其父亲杨英风先生的艺术风貌。
  
  父亲杨英风的别号“YUYU”,是出自诗经小雅篇中的鹿鸣之声。父亲说,鹿是一种非常优美的动物,最可贵的是,当一头鹿找到美味的时候,会发出“呦呦”的叫声,呼朋引伴一同来分享。父亲引申其义,常藉他的作品与欣赏者分享他创作的喜悦,因为他许多大型雕塑往往是景观艺术的重要作品,使他“呦呦”的鸣声得以流传遐迩,家喻户晓。
  家父杨英风自幼就对环境反应灵敏,双手喜欢涂涂抹抹,捏泥巴,在北京经营新新大戏院的祖父建议下,考进东京美术学校建筑系就读,获得吉田五十八和朝仓文夫的指导。当时家父不仅修习了建筑、雕塑的专业技术,更了解建筑材料学、环境学与气候地域和人类生活环境的关系,因而启发他对“环境”、“景观”的重视。由于是在美术学校里的建筑系,课程着重建筑美学,而非工学的训练。在东京美术学校的岁月,培养出父亲日后创作中一贯的“生活美学”基础:今天父亲雕塑作品得以融入社会生态环境,正是得力于他早期建筑美学之赐。此外,吉田老师对中国魏晋至唐代的建筑之推崇,使得因日本战争而回北平辅大就读的家父,浸淫在中国古都的文化之中,藉由研读中国古籍、太极拳健身与探访云冈石窟佛像艺术等,参悟、思索中华文化的精神,更因此结下了以雕塑为志愿。
  父亲认为,日本当时教育所传授的,基本上仍是西方的美学,至今他在创作时仍习惯从大尺度的社会、小区环境思考起,在什么样的空间中塑造出什么样的雕塑,绝对不容许闭门造车。而开启他中国美学窗口的是东京美术学校的木造结构老师。他从老9币对唐代木结构的推崇中,领悟到中国“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启发了他一生对“中国美学”孜孜不倦的探索。
  
  大自然就是最好的雕刻导师
  
  我出生的时候,父亲正在塑造星云法师所订制的佛像,父亲将襁褓中我的脸庞当做模特儿。他觉得婴儿天真无邪的神情,最像佛。想起幼时,家里的客厅就是父亲的工作室。父亲的话不多,总是非常执着、专注的创作,我在一旁玩着,黏土是我惟一的玩具。
  回忆父亲这一生的艺术创作历程,从写实主义、探索的精神、印象作品的动态、抽象作品的自由、环境的观点、高科技的运用,一路蜕变演进。他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创作源头,以大自然为范本。
  记得我年少时,父亲常带着我到花莲,他常站在太鲁阁的崖上,不发一语,不停的观察,后来他告诉我,他在体悟大自然的雕刻,“大自然就是最好的雕刻导师。”这句话,对我日后的创作受用无穷。父亲的太鲁阁系列,以峡谷大斧劈造形创作,是描述台湾山水创作的代表之一。之后的《梦之塔》创作是父亲为关岛所设计的建筑地标,打破了雕刻与建筑造形区分的概念,并加入雕塑体本身发光的构想,这是父亲很喜爱的作品之一。
  之后,父亲在贝聿铭的邀请下,设计了大阪万国博览会中国馆的景观雕塑《凤凰来仪》,也开启了他不锈钢系列的源头。
  父亲不停地转换环境,都是自觉地放弃原有的生活模式。也是他创作不断求变求新的写照。父亲在《物我交融》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国人为了寻求心灵的无限自由,要求不役于物使,但生命之进行必得有物质部分,所以中国人以物我的感通,将物质提升到心灵的层次,既不偏于唯心,亦不偏于唯物。所谓‘竹解虚心是我师’,凡物中必具有某种自然的特质与规律,值得透过‘格物’的过程获得,亦即在物质上谋求尽善,而待心灵将之完成才算尽美,所以中国的艺术能不拘形下的素材,而呈现出深刻精微的形上境界。这种完全将心灵沉潜到虚静凝神的审美状态,藉精神与物质互动交感所创造出的艺术,自然无法为一切求精准求实证的西方文明所充分理解。”
  “从‘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从容自在中,我们得知器物艺术将一切造形的规律,揉入了形制纹饰里,让日常器具也有了生命感,与我们的生活起居相亲相近。此种生活智慧化解了心、物对立的冲突,也使中国式的生活空间,充满了圆融、和睦的气氛,这就是中国美学精华之所在。”
  “中国人不喜将艺术孤立于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而是希望艺术品能与生活处处交融无间。任何一帧图卷、一尊陶俑,甚至丝竹乐器、文房四宝等,均可日日把玩、品赏,在接触之间,艺术深植到人心里,变得可亲极了。所以儒家提出‘游于艺’,使艺术成为性灵可以卧游徜徉的天地。而西方将艺术物化,视为批判社会或政治宣传的工具,尤其是强调唯物思想体系的国家,更易有此取向。在此唯有以中国美学中‘景观’的理念破除此一迷思。”
  
  外观形下,内观形上
  
  “所谓‘景观’乃是意谓着广义的环境,即人类生活的空间,包括了感官、思想所及的部分;宇宙间的个体并非各自过着闭塞的生活,而是与其环境及过去、现在、未来种种现象息息相关:如果不能透视其精神原貌,而只注重外在形式,那么就仅停留在‘外景’的层次上,须进一步掌握内在形象思维,才可谓探骊取珠,达到‘内观’的形上境界。中国式的美学观落实在生命个体与宇宙全体协调的进展上,统合了形上、形下间的格调,所以作品气势博大、优雅脱俗,免去夸饰而以取精用弘见长。”
  “因产业结构与人口激增,现代化的生活空闲,多半囿限于高楼大厦,远离了原先与自然相依共存的美好关系,因此便更加彰显了景观雕塑的功能。艺术可以化解僵硬冷漠的都市空间带来的种种胁迫不安,透过景观雕塑,人类的创造精神得以发抒,使人与环境间的对立冲突转化为和谐。然而景观雕塑因其为三度空间的艺术,又常配置于自然环境或建筑物醒目的位置上,故几乎成为一区域的精神表征,一旦其造型手法及意念,无法具现该区域之文化特质,甚而有所悖离,则可能引导居民对于文化及审美的错误认知。”
  “景观雕塑的发展方向当由传统造形意念中,提炼出精华的部分,开辟出完全属于中国现代精神的美学风格。”
  “从历史演变看来,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大都从静的做起,是意念的转换,而西方的艺术创作,则源于动感,属于现象的反射。一般说来,我们以‘心眼’所描绘的意境,为景观中的内观,相当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具有静谧、沉思的抽象意念。是生活智慧的内涵;而西方则以‘肉眼’所观看的景象,为景观中的外观,相当于形而下的物质层面,具有波动、变化的具象表现,是生活文明的表征。艺术家们正应以其敏锐的思维以及对自然美强烈的感受,将形而上的精神意念转化成生活具体的事物,在不同的境界中,展现出博大而有内涵的作品。”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艺术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与情感的 表现,是长久生活经验的累积,更是民族精神命脉的寄托。中国文化从宗教圆满的气韵和博大无私的气势中,追求达到理想、充实、兴盛的人生境界,正是老祖先留传给我们最宝贵的生活美学和生活哲学。同时,更教导我们,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泱泱漠漠的天人合一襟怀,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实实在在、积极进取的思想,表达谦逊、善良、敦厚、奉献的民族个性。”
  “大自然给与我们太多太多美好的事物,不仅是外在非常完美的造形,内在更蕴涵无限的生机。除了诚心赞美、衷心感谢外,只须用心观察自然、体会生活,艺术创作的灵感自然泉涌不绝。让我们的美术教育做一次观念性的转变——欣赏美好,赞美宇宙,歌咏自然,以善导社会风气、恢复中国艺术原有的神韵、坚强中国人固有的民族自信心。”这是父亲艺术创作经验的领悟,疾呼我们该更重视中国思想美学与艺术哲思。
  
  为自己做小作品。为大众做大作品
  
  在创作的人生旅途上,很幸运地,我生长在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家庭,尤其我父亲杨英风圆融而深奥的艺术生命力,成为我最好的导师。
  然而,我对艺术的领会,却开窍的很晚。
  从小学到艺专毕业,虽然和艺术不曾相离,但是如今回想,其实是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1978年,因父亲的引介,首次接触到光灿亮丽的镭射艺术,在镭射变化丰富的冲击下,竟然毫不费力地一脚跨入了艺术的全新领域。
  从此我对父亲作品的内在意涵,才有真正的了解,并开始替他从事周边的工程设计,但当了解我父亲愈深,涉入的领域愈广,我愈体会到创作的神圣崇高,而对艺术产生了一股无法抑止的情怀。因此,对个人的创作也就更趋谨慎。
  父亲强调,文化精致不在于技术或科技先进,而在人的气质。什么样的人产生什么样的文化。父亲的期许是一种福气,当被问到“有没有跳脱父亲风格的压力”时,自己自认为本质与父亲相近,父亲的期许、感应、理念是一种“福气”(Blessing)。相信随着时代的蜕变,不同朋友的冲击,以及大环境的影响,会反映在作品上。现在,是过去的延续,这一代背着上一代传下的衣钵,没有必要矫情地执着去跳脱。
  父亲杨英风先生在艺术上的谆谆教诲让我更深刻地了解到艺术的无远弗届,了解到艺术的真谛。也让我了解到艺术原来就是生命的哲学,就是人生,就是宇宙,就是万物,就是心灵,就是思想,更是教育。父亲常说:“为自己做小作品,为大众做大作品”,更提醒了我在艺术创作上应该本着宏观无我的精神。
  从事创作以来,真实地感受到艺术就是生活。我们也可以从生活的各种层面来看艺术,因此我常常从大自然中得到艺术创作的灵感。大自然的伟大及包容,孕育了宇宙万物,从无到有、虚与实,事实上它无所不包,当我们一切都回归自然之后,便是一通百通,用各种角度去探索事情便都能够解释其中真实的道理所在,这就是生命的哲学。
其他文献
空间变革无疑是现代艺术拓新的着眼点之一。特别是,空间概念的泛化极大地推进了传统雕塑向现代雕塑的转化。克利斯托夫对阳性——地面建筑物的包裹所作出的“凸空问”、海泽对阴性——地下凹槽的挖掘所作出的“凹空间“以及瓦尔特德·玛丽亚对阴阳之间——天地的连接所作出的“空间对话”,已经把传统的空间概念的疆界扩宽了。在20世纪美术新词层出不穷的辞海里,所谓的正空间、负空间、内空间、外空间等等已不再是新鲜的名词了。
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我以曹操的《观沧海》为例谈一谈我所采取的教学方法:    一、读——诵读原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整,音
[摘 要]家庭养老能力不足和社会养老机制不全,导致失智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面临严重挑战。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看,失智老人社会支持呈现出微观层面资金缺乏、情感交流缺失,中观层面社区照顾非专业化、医院支持难以为继,宏观层面政策缺乏、舆论压迫等问题。在两会大力提倡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背景下,应构建起以家庭微观支持系统为主导,社区照顾养老模式为基础,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府购买服务,为失智老人构建良好社会舆论
由《雕塑》杂志社主办的,青年雕塑家纪峰雕塑艺术展,于2013年12月8日在无锡冯其庸学术馆举行。  推介中、青年雕塑家、展示他们的作品、用批评丰富、完善他们的作品、与社会受众互动继而形成新的创作风格,一直是《雕塑》杂志社的工作目标之一。这次活动的影响范围,使“雕塑家工作室”从“纸媒”办到了露天、展馆,拓展到了更广阔的空间。  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展览。首先,无锡市各界和几百位身着汉服的小朋友表演了中
1960年7月26日生于合肥1986年就读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雕塑专业,后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美术专业研究生班,曾任合肥市承办主任。
所有的生物为了生存,当然是要朝着对环境最有适应性的方面发展,植物也不例外,树干长成圆柱形也是为了适应生长的需要。首先,在占有材料相同的情况下,圆形具有最大的面积。相同数量的材料希望做成容积最大的东西,圆形最合适。自来水管、煤气管等,就是对这一自然现象的仿造。其次,圆柱形具有最大的支撑力。树木的重量全靠一根主干支撑,须有强有力的樹干支撑,才能维持生存。最后,圆形能防止外来的伤害。树木的皮层是树木输送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二战劳工;新时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3 — 0089 — 03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的凝聚精神,大学生群体是支撑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对于这个群体的教育不仅需要注重专业素养的培育,同时还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新时期下中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更
记者的工作很傲慢,很短的时间就需要厘清眼前这个人的来龙去脉。  在进入采访空间的第一秒,你就需要打开全部的感官,观察采访对象的衣着、语言习惯,像读心神探一样解读他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的细微反应,判断他的态度是坚决还是犹疑。  于是,采访中途沉默的几秒往往显得珍贵无比,因为下一个紧接的问题很可能是:“为什么停顿了五秒才回答?你在想什么?”你期待这五秒之内他的内心曾发生过短暂挣扎,希望他能坦诚面对并且诉说
2013年12月28日至29日,“雕塑与媒介”第19届中国雕塑论坛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在北京国粹苑隆重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杂志社携手茅台白金文化艺术酒品牌和中国原创文化公益基金共同举办。28日上午,全体与会专家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原创文化基金启动仪式”。28日下午,组委会分别举行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年会及中国原创
摘要:拓展活动是是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和反馈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环节。笔者在教学观摩和实践中发现广大教师对Story Time板块的拓展活动设计关注度不高。笔者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谈谈对译林《英语》Story Time板块的拓展活动设计的认识,旨在优化拓展活动设计,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Story Time;语言知识;故事内容;故事情境  Story T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