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对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reman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体上看,内蒙古是一个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后发地区。“十五”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环境的问题、空间开发秩序的问题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步显现,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环境问题
  
  从水资源看,结构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并存,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内蒙古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第16位;人均水资源量为2081.4立方米/人,与全国人均水平持平,排名10位,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内蒙古12个盟市人均水资源量差别很大。全区地表径流的90%集中于嫩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的东部盟市。其中,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和通辽市水资源丰富,人均水资源量高于联合国安全警戒线,在人均综合用水量高于目前水平近30%的高水平下也不会出现超载。中西部盟市地处内蒙古高原内陆区和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为半干旱或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等大城市,水资源是区域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内蒙古水资源利用较为粗放。如: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呼和浩特地区承压水水位下降40多米,集中开采区已形成数个不规则的降落漏斗,漏斗中心水位累计降幅达51米,目前以0.50—2.66米/年的速度下降,已引起不良地质环境现象。据专家测算,如果继续沿用现有粗放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到2020年,全区总需水量将达30.03亿立方米,可供水量19.02亿立方米,缺水量11.01亿立方米,很多重要城市将面临缺水的局面。
  从土地资源看,内蒙古土地工业化的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土地资源利用粗放和耕地资源不合理占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2000-2006年,内蒙古城市建成区面积由593平方公里迅速增加到830.09平方公里,6年增长了40%;同期城市人口由796.83万人增加到850.92万人,仅增长了6.8%。(见表1)
  


  从生态环境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内蒙古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生态环境出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态势。但是,荒漠化、水土流失、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排放等问题仍然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是黄河、辽河、嫩江等河流的源头或上中游,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但内蒙古也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乌珠穆沁五大沙地以及阴山北麓大面积严重风蚀沙化土地;加上长期以来,由于干旱少雨,以及森林过伐、土地垦荒、超载过牧、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荒漠化土地高达4159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35.16%,且分布于全区12个盟市的90个旗县(市、区);同时,内蒙古植被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偏低,草原退化面积已占70%。土地荒漠化不仅严重地制约了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影响到了首都和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
  内蒙古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能源、冶金、电力、化工、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较大,能耗水平较高。2006年,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为2.41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9.1%,未来环境压力较大。近年来,全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国家考核的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均有所增加。如2006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比上年增长6.98%,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比上年增长0.1%。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两个领域。
  一是各旗县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旗县区之间的经济总量、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收人均有较大差距。2006年生产总值列前10位的旗县区平均生产总值为180.28亿元,生产总值列后10位的旗县区平均生产总值为9.5亿元,前者是后者的19倍(见表2)。如图1所示,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以上的有12个,占全部旗县市区的11.9%;50亿元—100亿元的有16个,20亿元-50亿元的有42个,10亿元—20亿元的有27个,10亿元以下的有4个,差异较大。
  


  2006年人均生产总值列前10位的旗县区平均为65343.5元,列后10位的旗县区人均生产总值平均为6200.2元,前者是后者的10.5倍。如图2所示,内蒙古101个旗县区中,人均生产总值5万元以上的有11个,3万元—4万元的有19个,1万元—2万元的有45个,1万元以下的有26个,占全部旗县市区的25.7%。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是指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值越大,说明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我们把人均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全区101个旗县区,2006年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达到0.78,比2000年的0.56上升了0.22。
  2006年,内蒙古101个旗县区中,地方财政收入10亿元以上的有3个,5亿元一10亿元的有12个,1亿元—5亿元的有47个,1亿元以下的有39个。(如图3所示)
  


  二是呼包鄂地区和东部五盟市发展差距较大。2006年,呼包鄂3市生产总值达到2710.21亿元,占全区的比重达到53.2%,比2000年提高17.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达到215.3亿元,占全区的30%,提高17.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3070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3017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273.4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93.2元。同呼包鄂相比,东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滞后。2006年,东部5盟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578.06亿元,占全区的比重由2000年的42.1%下降至32.9%;人均生产总值为13395元,与呼包鄂的差距由2000年的4483.2元扩大到29675元;财政收入为101亿元,占全区的14.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790.1元,与呼包鄂的差距由2000年的407元扩大到2483.3元。(见表3)2006年生产总值列后10位的旗县区,东部占到6个。
  三是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全区各旗县区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差距较大,一些地方由于财力不足等原因,教育、医疗和其它社会领域发展明显滞后。地区公共服务差异系数是指不同区域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程度,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值越大,说明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人均财政支出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共服务的能力。我们把人均财政支出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全区101个旗县区,2006年地区公共服务差异系数达到0.85,比2000年的0.83上升了0.02。
  


  以医疗条件为例,2000年,内蒙古平均每万人病床数为29.4个,12个盟市中每万人病床数最多的盟市是乌海 市,为45.5个/万人;最少的盟市是通辽市,为17.8个/万人,前者是后者的2.6倍。(见表4)
  


  
  三、经济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协调
  
  以呼包鄂地区和东部5盟市为例。2006年,内蒙古GDP总量中,呼包鄂地区占53.2%,东部地区占31%。从国内外经验看,经济总量集聚的地区,应该是就业机会多、人口相应集中的地区。如美国、日本人均GDP的地区差距,最高的地区不过是最低的地区的2倍左右。日本三大都市圈,提供了全日本70%的GDP,集中了65%的人口,地区之间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是均衡的,区域之间的发展也比较协调。从内蒙古看,呼包鄂地区27.5%的人口拥有53.2%的经济总量;而仅拥有31.0%经济总量的东部地区却容纳了54.3%的人口。这表明经济总量大、经济高增长的地区没能相应吸纳较多的人口,而其他地区由于没有资金、企业的集聚,没有经济快速增长,也就没有增加就业和收入的机会。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直接的结果是按人均指标度量的地区差距过大,区域间不协调性增强。(见表5)
  


  上述问题的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空间开发秩序不平衡。按行政区推动发展的思路,导致许多地区不顾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分工条件和比较优势,都围绕地区经济总量的扩张、增长,盲目开发和发展不适合本地产业特色的产业体系。如,在环境敏感和脆弱地区搞大规模工业开发,在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发展高耗能水产业,在能源短缺地区发展高耗能产业,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荒漠化地区盲目开发农牧业等。这导致在短时期内局部取得一定效益的同时,造成长期和整体的环境和经济损失。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区盲目推进城镇化进程,不论是否适合大规模发展,都追求扩大城镇的规模,部分严重缺水的地区仍然在盲目扩张规模。很多没有条件的地方都纷纷设立开发区。空间开发程序不平衡不仅制约了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和各地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格局,也导致了资源环境问题,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经济分布与区位条件不平衡,不利于提升区域竞争力与缩小地区差距;经济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平衡,不利于公平发展;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不平衡,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行战略选择,是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经济社会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问题,提出的旨在加强国土空间开发、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核心是要解决好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在空间上分布失衡的问题。对内蒙古来讲,这是一次重大的战略机遇。
  一是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尽管内蒙古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特别是出台了专门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大量传统的区域调控手段如政府投资、财政转移支付等,仍以条条和行业为主,缺乏针对不同区域分类指导的政策措施,加之自治区自身财力有限,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精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缩小区域间生产总值的差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的均等化,而是要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民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引导发展条件欠缺和人口超载地区的人口转移;同时,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当地人均财政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这些都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二是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内蒙古地域辽阔,全区总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2.3%。但是,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真正可供开发利用、适宜人们生活居住和生产的空间有限。从地形地貌看,境内以高原为主,多数地区在海拔1000米以上,21%面积为山地,28%为丘陵。相当一部分国土空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不适合大规模集聚经济,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反,可能带来生态环境的更大破坏。构建主体功能区,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谋发展的理念,打破了所有区域发展经济的传统思维,也就是要在全区11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规划部分区域承担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部分区域承担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功能,部分区域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由于后者支撑了全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生态功能区,保护就是“发展”。这样,才能既遵循经济规律,也遵循自然规律,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是有利于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内蒙古经济布局呈现向呼包鄂地区集聚的态势,但集中经济的区域并没有集聚相应规模的人口。内蒙古劳动人口与赡养人口在空间上的分离,也是区域公共服务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缩小区域间生产总值的差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的均等化,而是要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民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对内蒙古来说,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内蒙古调整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到2020年全区约2500万人口、两万亿生产总值究竟怎么摆布,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需要及早加以谋划。
  四是有利于继承和推广内蒙古改善空间开发秩序的成功经验。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探索合理开发国土空间,把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紧密结合,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乌兰察布市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推行了“进一、退二、还三”的举措,既发展了农牧业生产,又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又如,阿拉善盟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实施了“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引导人口向适宜生存的空间相对集中,开创了内蒙古生态移民的先河。再如,鄂尔多斯市提出和实施“农牧业向沿黄河地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战略;同时把国土空间划分为农牧业优化开发区、农牧业限制开发区和农牧业禁止开发区,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抗灾农牧业向避灾农牧业转变,分散、粗放、低效农牧业向规模、集约、高效农牧业转变。这些探索与国家提出的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方向和精神是一致的。
其他文献
高考“恒定电流”的重点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电热的计算,电阻、电压和电流的测量。其中电路分析——包括电阻变化、含电容电路、非纯电阻电路等动态分析,运用电
两军交战,拼军力,比装备,论天时,讲地势,除此之外,还讲究“气”.气不壮,人不强,焉求战斗胜利?曹刿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之句,可见勇气在战场上作用
匀速圆周运动是力学中四种基本运动模型之一,圆周运动也是高考每年必考的重点知识。对向心力来源的分析以及对轨迹平面、圆心、半径的确定是求解圆周运动问题的关键。本文着重例析几种不同电场情境中的圆周运动。通过这些例析,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还原物理模型的能力、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缜密的思维能力。    1 点电荷电场中的圆周运动    例1 如图1所示,在直角坐标xOy内,有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2002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 审计参考答案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它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它是一种集结教师思想精华的合作,在集中研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互相启发,
经过学习本人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挖掘了古诗教学中环保意识的教育.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高考的考查精华。但每年的高考实验题,不论试题难易如何,考生失分率都较高,这种现象, 从客观上分析,与各地学校实验室配置及投入有关;从主观上分析, 高考对实验的考查分值占物理总分值的1/6到1/8,而平时教学活动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时间远小于高中物理总课时的1/6到1/8,而考前的复习活动对实验复习的投入时间也不够,造成学生对实验重要性的重视不够
近些年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广义上也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一定努力。不少职校生原本属于农村户籍,通过国家的助学政策,得以进入职校学习,几年后获得证书和学历,依靠学校
期刊
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新高考也着力体现这一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活。试卷中有很多与生活相关的试题,有的关注生活现象,有的关注生活用品(具),有的关注学生的娱乐活动,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下面是笔者对近三年高考中与生活相关的试题的分类解析。    1 生活现象类    例1 (05理综北京卷)一个人看到闪电12.3s后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