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课在高中政治课中的运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f_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可运用微课来巧妙导入、凸显重点、化解难点、归纳总结等,以实现微课使用的有效性。使用微课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沉闷的政治理论变得鲜活,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高中政治;微课;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7401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学习水平,科学合理地运用微课,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但在制作微课时应根据高中政治知识特点,从选题、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及呈现方式上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下面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例,谈在高中政治课中如何运用微课。
  一、运用微课巧妙导入
  在本课教学开始之初,可以有效运用微课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课程重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通过视频《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展示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的独特的辉煌历程。然后设计问题:世界上最有历史的国家是哪个?答案毫无疑问,肯定是中国。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结合所学知识和课本内容,观看视频后思考以下问题。
  1.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结局分别是什么样的?
  2.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七阶段)?文化成就有哪些?
  3.为什么中华文化一直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从未中断、延续至今?让学生理解感悟中华文化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伟大创造力和巨大凝聚力,从而明确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运用微课凸显重点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课堂、电视等渠道了解中华文化,也可以从历史教材上找到有关的知识,还可以从周围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发现、收集、整理、挖掘一些本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体验探究的乐趣。在本课第二个教学目标的切入上,笔者选择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片,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以及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史书典籍。此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充分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珍惜中华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运用微课化解难点
  由于高中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学习能力不足、社会阅历不够等现实因素的存在,造成他们在对政治课程理论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对部分知识点无法有效理解和掌握的问题。针对高中政治课程中被学生普遍反映的疑难处,还有通过教师教学经验总结的疑难处,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把疑难处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习理解和记忆,使学生能建立明了清晰的政治理论知识体系。
  如教学“如何理解近代中华文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而日渐衰微”这个疑难点时,可播放圆明园的图片和音乐以及2009年春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公开拍卖中国的鼠首和兔首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曾经辉煌的中华文化在清末会被外国列强掠夺、残毁?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是什么?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落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回答,并根据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总结出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不利于国家发展。
  四、运用微课归纳总结
  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在一节课要结束时,可运用微课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知识的脉络与主线,深化主题,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性知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条理,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根据条件提供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增加兴趣,扩大知识面。在本课的总结上,笔者运用了基本的知识体系图,特别是时政材料的引入,例如杭州G20峰会第一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智慧讲话:“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作为当代中学生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应从哪些方面去努力?這对本课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系统的把握,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总之,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要借助微课这种新的教学资源,在知识点的选择、师生互动、素材课件等方面多多尝试,上出高质量的政治课,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的热情和信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袁妮)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交流情感、沟通心灵的桥梁和纽带。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教学语言的重要性,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语音语法上,要求准确规范,清晰流畅;思想情感上,要求声情并茂,以声传情;语言技巧上,要求亦庄亦谐,机智幽默。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2001402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交流
[摘 要]《故乡》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可从理清线索、把握情节、掌握手法、分析人物、鉴赏环境、概括作用这几个方面进行。教师创新探究性阅读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更好地走进经典,使教学回归人文。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故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碼]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1-0022-02  《故乡》是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的经典课文之一。《故乡
[摘 要]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教育的主体也是人。针对目前历史教育中诸多忽视“人”、缺失“人”的情况,历史教师应提倡教育中“人”的回归。  [关键词]历史教育;人;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7402  以人为本不仅是我国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更是整个教育界努力的方向。反思课堂,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似乎在实践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如何去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因此我深思: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将批改方式做一些调整,还主动权给学生,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师生的“双赢”。  一、由教师疲惫地“单改”变师生轻松地“双改”  语文作业中最难批阅的就是作文,几十个学生写出的作文各式各样,参差不齐。出于对学生的不放心
[摘要]教学中引导生生互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学习效率。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及实践活动,让学生以互动的形式开展学习。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生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12101  分析高中地理教学重点可以发现,其主要培养与考查的是学生“提取、解读地理信
[摘要]当今开展教学模式研究的学校及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多,它们有各自的个性,但其共性是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学模式过多地强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三导四步”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实际,依据学科特点,有机整合先进教学模式的优点,并将其有效地融合进我们的课堂中,尤其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它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分解为指导、诱
[摘要]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与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使用高效教学的方法,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益。本文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课为例,从几个问题出发,对高中历史的高效教学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中历史多极化趋势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103  以史为鉴,可
[摘 要]乡土案例是学生所熟悉的,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助于师生共同建构地理知识,发展地理能力,培养地理学科所特有的乡土情感和价值观。利用乡土地理案例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學的有效性。  [关键词]乡土案例 地理课堂 区域农业发展 过程与方法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27  一、案例实录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
[摘要]教学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重要载体。加强历史教学语言的文学性,可从标题语言、导入语言、评价语言三方面着手,以切实推动历史教学从机械地传授知识向注重理性和情感蜕变,从而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生动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语言;文学性;历史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200700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理解)提出:“
[摘要]课堂观察是教师改进和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要考查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而改进教学,教师可设计科学的观察量表,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通过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和解读,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对策。  [关键词]课堂观察;合作学习;有效性;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1009302  自2016年以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