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分析让学习事半功倍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年级下学期“平行线”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线段和角的基础上,对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进一步探究。 在学生学过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及平行线的定义之后,学生会进一步认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從知识上看,学生已经具备了对顶角、邻补角、平行线公理等知识的简单推理;从年龄上看,七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对事物的关注度与兴趣关联明显,因此运用类比的思想可以极大地减轻学生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维方式的类比:把握重点,探索知识学会创新
  在《平行线的判定》这节课中,首先从平行线公理的作图开始,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进一步观察公理能成立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从而发现同位角相等是使得两条直线平行的关键,进而观察不同角度的可行性,最后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一条判定。
  在探索第二、第三条判定时,可充分应用类比思想。
  教师提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可以平行,那么内错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可以平行呢,同旁内角呢?
  如图,∠1=∠2=55°,∠3等于多少度?直线a,b平行吗?说明你的理由。
  变式1:如图,∠1=∠3=50°,∠2等于多少度?直线a,b平行吗?说明你的理由。
  变式2:如图,∠1=80°,∠4=100°,∠2等于多少度?直线a,b平行吗?说明你的理由。
  想一想:
  (1)以上两个变式中,∠1和∠2有何位置关系?有何数量关系?
  (2)∠3和∠1有何位置关系?有何数量关系?
  (3)如果已知∠1=∠3=60°,或∠1=70°,那么∠4=110°结论还成立吗?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4)如何证明这两个结论?
  当遇到一个新问题时,我们常常要把它转化为已知的或已经解决的问题来解决,通过思维方式的类比来获得新的结论和方法,这一节中,我们就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得到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结论。
  概念的类比:突破难点,理解本质辩异同
  在教学中选择一开始就抛出问题,给学生一种冲突的感知和对逻辑关系的辨识,让其体会条件和结论本身可能是互逆的,再来进行探究。
  在课上首先复习平行线的3条判定,提问:上述平行线的判定是先知道什么,再得到什么结论?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是利用角的数量关系来得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接下来再问学生:反过来,两条直线如果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还具备这些特殊的数量关系吗?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小组活动测量观察来发现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找到平行线的性质。
  在课堂小结时,让学生自己对比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明确判定与性质最大的区别在于条件和结论互逆,即从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直线的平行得到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
  对于概念的类比,除了显性直观的对比之外,在作业设计上也应该动脑筋,在习题的处理上除了单一的运用判定或性质解题的题型之外,还可以添加一些组合练习,如:已知∠ABE? ∠DEB?=?180°,∠1?=∠2,求证:∠F?=∠G。
  这个习题中反复使用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让学生熟悉判定与性质的异同以及逻辑关系,进一步通过类比理解本质的异同。
  (作者单位:武汉市武昌区文华中学)
其他文献
区域课堂教学是促进区域课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关键策略,是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能推进区域的整体办学水平,焕发课堂活力,打造优质课堂。现以樊城区为例,进行探讨。  近几年来,襄阳市樊城区教育局大力实施“以区域课堂教学改革为主干,以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为两翼”的教育“一主两翼”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以“个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启发引导探究”为核心思想,以“导学、独学、互学、评学”为基本流
栏目主持人:姜楚华
复习课是巩固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和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以《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教学为例,谈谈实施有效复习的几点思考。  一、以学定教  想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师就要大胆放手,让复习任务适当前置。如:设计课“课前小研究”。教学《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时,教师设计了四道研究题目:1.我知道。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知识包括:( )的面积、( )的面积、( )的面积以
一、找到生活原型,重构运算意义  小学数学中的运算主要有加、减、乘、除四种。从这四种运算的定义来看,加法是所有运算的“源头”,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作如下梳理:  [加数(减数)不同加数(减数)相同加:5 7=12 乘:2 2 2=2×3=6减:6-4=2除:6-2-2-2=0 6÷2=3]  与这四种运算相关的问题是小学数学的基本问题。如何提炼它们的原型呢?其实,生活中的运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分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阅读诗歌时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可以从诵读正音明义、想象显象入境、比较品味悟情三个方面入手。  一、诵读成韵,正音明义  古诗语言精练,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所以在诵读中解决字音、字义的问题,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是理解古诗的首要任务。  1.正音  读准古音字。汉字的读音在语言发展历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化
三角尺是常见学具之一,但人教版的教材中却没有关于三角尺全面的、系统的教学内容。实际上,三角尺在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由于学生缺少对三角尺系统的认识,所以在实际使用三角尺时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经统计,人教版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的教材中,涉及用到三角尺的教学内容安排是这样的:  [册数单元教学内容例题二下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例4.用三角尺画直角;  例5.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介绍锐角和钝角); 
部编本教材提倡学生多读书,读整本的书,但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读整本的长篇小说颇有难度。笔者将思维导图引入名著阅读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以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具体介绍这种方法。  借助思维导图,理清人物关系。这本书人物众多、个性鲜明,但他们都是围绕主人公汤姆而出现。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核心人物“汤姆”作为关键词,把与之关联的人物分为敌人、亲人、朋友、情人、其他五类
《学记》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意思是说,善于教学的老师,能让学生自愿地、主动地发扬他的志趣。要想让课堂真正具备“五味”,“善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在欣赏中激发兴趣  童诗是优美的,但由于学生接触的不多,他们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在课前的调查中,不少学生反映童诗形式单一,既没有小说的跌宕起伏,
单元思维导图是将一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并用分层级的线条连接概念,搭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单元重要概念和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它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运用思维导图沟通知识内在联系  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包含着许多知识点,它们分散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之中。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综合、整理,并用思维导图表
化学式的读法和写法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三种有效指导学生读写化学式的方法。  先读后写,以读促写。化学式的教学出现在人教版《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不少物质,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锰、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氯化钠等。教学化学式的书写时,教师先出示上述物质的化学式CO2、SO2、MnO2、P2O5、Fe3O4、NaCl,引导学生发现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