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绅是我国中唐诗人,现存李诗137首。本文对其用韵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并与《鉅宋广韵》和王力先生考证的“隋—中唐”音系进行比较,考察其诗歌的用韵特点。研究李绅诗歌用韵情况为我们考察中唐之际的口语实际面貌提供了线索,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李绅;诗歌;用韵
作者简介:杜银银(1995-),女,汉族,四川广安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2
李绅(772—846),字公垂,祖籍毫州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1]是中唐著名诗人和政治活动家。作为中唐诗人,李绅与元稹、白居易同为当时诗坛主将,并首创“乐府新题”二十首,针砭时事,对中唐的新乐府高潮功不可没。
现有对李绅的研究中,从音韵学角度探讨其诗歌仍有所缺失。李诗散失较多,《全唐诗》卷四百八十至四百八十三共收李诗133首,[2]现参考王旋伯《李绅诗注》,补入《全唐诗》未收诗歌《遥和元九送王行周游越》、《莺莺歌》第二至四共计四首。本文以《全唐诗》为底本,拟从音韵学角度考察其137首诗作(古体诗26首,近体诗111首),首先罗列出李诗用韵情况,再把它与《鉅宋广韵》[3]和“隋—中唐”音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李绅诗歌用韵情况,对探讨中唐之际汉语语音的状况,进而研究这一时期的实际语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下分别探讨古体诗和近体诗用韵情况。
一、古体诗用韵
李绅古体诗现存26首,可歸纳为110个韵段。李氏古体诗用韵整体上与《广韵》和“隋—中唐”音系相符,但也存在一些差异。现以摄为纲,罗列出古体诗用韵情况,并对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古体诗中,江摄、果摄、咸摄无入韵字。
(一)用韵情况
通摄:东钟通押1例,押烛韵2例,屋烛通押1例,屋沃通押1例。
止摄:押微韵3例,支之通押1例,支脂之通押1例,脂支通押1例,脂微通押1例,纸旨止通押2例,旨止通押2例,押至韵1例,寘志未旨纸通押1例。
遇摄:押虞韵1例,押鱼韵2例,虞模通押1例,押麌韵1例,押姥韵2例,押语韵2例,麌姥通押2例,麌语通押1例,麌姥语通押1例,姥语通押1例。
蟹摄:押齐韵2例,押咍韵1例,押海韵1例,马蟹通押1例,志隊通押1例。
臻摄:押真韵1例,押文韵1例,押魂韵2例,元魂通押1例,魂文通押1例,魂痕通押1例,押质韵2例,质没通押3例,没物通押1例。
山摄:押寒韵2例,押山韵2例,寒桓通押2例,删山通押2例,先仙通押5例,元魂痕通押1例,押翰韵2例,翰换通押1例,霰線通押3例,阮願霰通押1例,產線通押1例,月屑薛末通押1例,缓旱换通押1例,月屑薛通押1例,月屑通押1例,末薛通押1例,月薛通押1例。
效摄:押豪韵1例,押皓韵1例,蓧小通押1例,皓号通押1例,巧皓通押1例。
假摄:押麻韵1例,马禡通押1例。
宕摄:押養韵1例,阳唐通押4例,漾宕通押1例。
梗摄:押青韵1例,庚耕清通押1例,梗静通押1例,陌麥通押2例,陌昔通押2例,映径通押1例,昔锡通押1例。
曾摄:职德通押4例,押德韵1例。
流摄:押尤韵2例。
深摄:押侵韵2例。
(二)用韵分析
通过以上整理,可总结出李绅古体诗用韵基本与《广韵》和“隋—中唐”音系相符合。但仍有一些用韵是存在差别的,以下具体分析。
1.异部通押
(1)屋韵与烛韵
《广韵》和“隋—中唐”音系中,屋独用,沃烛同用。到了晚唐,屋沃烛不分,合为一部。李氏古体诗中出现了屋烛通押、屋沃通押,虽然韵例较少,我们暂且不论其同用与否,但这些韵例表明中唐已经出现屋沃烛混用的情况,反映出了当时的语音实际。
(2)支脂之韵与微韵
《广韵》和“隋—中唐”音系中,支脂之同用,微独用。“随—中唐的脂微两部,到晚唐合并为一部。”[4]李氏古体诗中出现脂微通押、寘志未旨纸通押的现象,说明脂微合韵在中唐就已经开始出现。
(3)鱼韵与模韵
《广韵》和“隋—中唐”音系中,鱼独用,虞模同用。到了晚唐,鱼模合为一部。李诗中出现了上声麌语、麌姥语、姥语分别通押的现象,说明当时已经出现鱼虞模混用的情况,较真实地反映出了语音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4)魂韵与文韵、没韵与物韵
《广韵》和“隋—中唐”音系中,魂痕同用,文独用;月没同用,物独用。李诗中却出现了魂文通押、沒物通押的现象。王力指出:到了宋代,“文韵分化为二:唇音字并入痕魂,合成闻魂部;喉牙字并入真諄,合成真群部;相应地,物韵分化为二:唇音字并入曷末,喉牙字并入没韵。”[5]由此可见,李诗所用韵例说明这些韵部合并现象在中唐已初见端倪,是能够反映实际语音情况的。
(5)先仙韵与元韵、屑薛韵与月韵
《广韵》和“隋—中唐”音系中,先仙同用,元魂痕同用;屑薛同用,月没同用。李诗中有阮願霰、月屑薛末、月屑、月薛、月屑薛分别通押的韵例,《汉语语音史》指出:“隋—中唐的元部到晚唐分化了。元韵转入了元仙,与先仙合并;魂痕独立成部;其对应的入声月部也分化了。月韵转入了月薛,与屑薛合并;没骨独立成部。”[6]因此,上述通押现象表明当时已经出现元先仙混用、月屑薛混用的情况,体现了中唐时期语音变化的阶段性特征。
(6)肴韵与豪韵
《广韵》和“隋—中唐”音系中,肴独用,豪独用。王力先生指出:到了宋代,“肴韵分化为二:唇音字并入豪韵,合成豪包部……”[7]因此,我们可以解释李诗中出现的上声巧皓通押现象,它表明肴韵的分化在中唐已经初见端倪,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语音实际。 (7)庚韵与青韵、昔韵与锡韵
《广韵》和“隋—中唐”音系中,庚耕清同用,青独用;陌麥昔同用,锡独用。“隋—中唐的庚青两部,到晚唐合并为一部;相应地,入声陌锡也合并为一部,并与职德合部。”[8]因此,李诗中出现的去声映径通押、入声昔锡通押现象表明了当时的语音情况,即庚青在中唐已经开始混用。此外,《从唐七家诗的用韵情况看<切韵>的性质》一文中提到了七位诗人都有庚青通押的韵例,尤其是白居易有64次。[9]这也说明庚耕清青的同用, 不可能是诗人的偶然通押或出韵, 而是一种语言事实, 也就是说在隋-中唐时期, 庚耕清青的实际语音已相近或相同。
2.异调通押
王力先生认为,唐代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和入声韵,不同声调一般是不相押的,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10]李氏古体诗中,出现了6例上声和去声相押的现象:寘志未旨纸、缓旱换、阮願霰、線產、皓號、马禡分别通押。经分析发现,这些上去相押的情况是很复杂的,有“次浊上叶去”、“全清上叶去”、“全清去叶上”、“全浊去叶上”等等。目前笔者未能对该现象作出合理解释,暂且把它们看作唐诗中偶然的混押,猜测其可能与诗人的用韵习惯、方音以及古体诗中换韵的任意性有关。
3.异摄通押
李氏古体诗韵摄之间的界限还是比较严格的,出摄通押仅有4例:元魂、元魂痕、马蟹、志隊分别通押。前两例符合《广韵》同用独用规定,后两例分别是蟹摄和假摄通押、蟹摄和止摄通押。刘根辉在《中唐诗韵系略说》中也指出了这两种现象,即:麻邪部与灰咍部通押19例,灰咍部与支微部通押5例。[11]其中包括李诗所出现的两例。由于古体诗用韻非常自由,换韵也经常没有什么规律可以遵循,李氏古体诗中该类现象又比较少,我们姑且认为这两例异摄通押是诗人换韵的任意性或者方音造成的。
二、近体诗用韵
李绅近体诗现存111首,现以摄为纲,罗列出近体诗用韵情况,并对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近体诗中,江摄、咸摄无入韵字。
(一)用韵情况
通摄:押东韵6例,押钟韵2例。
止摄:押微韵3例,支脂之通押2例,支之通押1例。
遇摄:押虞韵1例,押鱼韵3例,虞模通押2例。
蟹摄:押齐韵5例,押皆韵1例,押咍韵1例,灰咍通押6例,
臻摄:押真韵4例,押文韵4例,真諄通押6例,真文通押1例。
山摄:押寒韵1例,元魂通押1例,元痕通押1例,寒桓通押3例,删山通押3例,先仙通押7例。
效摄:押豪韵2例,萧宵通押3例,押宵韵3例。
果摄:歌戈通押2例。
假摄:押麻韵2例。
宕摄:阳唐通押4例。
梗摄:押清韵1例,押庚韵1例,押青韵2例,庚耕通押1例,耕清通押1例,庚清通押5例,庚耕清通押1例。
曾摄:蒸登通押2例。
流摄:押尤韵3例,尤侯通押3例,尤侯幽通押1例。
深摄:押侵韵10例。
(二)用韵分析
通过以上整理得知:李氏近体诗用韵基本符合《广韵》和“隋—中唐”音系,仅有真文通押一例不符合,此外,李诗全部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并且一韵到底,可谓严守功令。李氏近体诗的用韵证明了王力先生所考证的“隋—中唐”音系的正确性。
三、总结
通过对李绅137首诗歌的用韵考察,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1.韵摄之间界限严格
李诗用韵,韵摄之间的界限较为严格,不同摄的字一般不通押。李氏137首诗共221个韵段,跨摄通押在古体诗中出现了4次,近体诗中仅出现2次。
2.四声分押十分严格
李诗押韵,基本遵循四声分押要求,不同声调的韵一般不通押。其用韵共221次,仅古体诗中出现6例上去通押现象,仅占总数的3%,这体现出中唐诗歌押韵严谨,用字规整的特点。
3.多用宽韵,少用窄韵
李诗总体用韵谨慎,较多地使用宽韵,如先韵17例,庚韵13例,真韵12例,支韵13例等;较少使用窄韵,如微韵8例,青韵4例,蒸韵2例等;而更少涉及险韵,例如未押江韵、咸韵。
4.韵字有不避重复的现象
李诗有韵字不避重复的现象,即一首诗中同一韵字可反复出现,例如《悲善才》出现两次“曲”字;《莺莺歌其四》出现两次“语”字;《翡翠坞》出现两次“息”字;《趋翰怨遭诬訽四十六韵》出现两次“途”字;《登禹庙回降雪五言二十韵》出现两次“摧”字;《上家山》出现两次“上”字。
综上所述,李绅137首诗歌的用韵基本符合《广韵》和王力先生所考证的“隋—中唐”音系,尤其是近体诗的用韵极其严格,再次证明了王力先生所考音系的正确性,古体诗用韵相对较为宽泛,有一些“出韵”现象,甚至是跨摄通押以及异调通押,而正是这些特殊现象,透露出了实际语音的发展变化。为我们考察中唐之际的口语实际面貌提供了线索,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此外,对李绅诗歌用韵情况的考察研究,也加深了我们对《广韵》音系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也为研究晚唐语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王旋伯.李绅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
[2](清)彭定求等.全唐诗:第十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宋)陈彭年.鉅宋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6]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91.
[5]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44.
[7][8]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43.
[9]史存直.从唐七家诗的用韵看《切韵》的性质[A].汉语音韵学论文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0]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1521.
[11]刘根辉,尉迟治平.中唐诗韵系略说[J].语言研究,1999,(1).
关键词:李绅;诗歌;用韵
作者简介:杜银银(1995-),女,汉族,四川广安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2
李绅(772—846),字公垂,祖籍毫州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1]是中唐著名诗人和政治活动家。作为中唐诗人,李绅与元稹、白居易同为当时诗坛主将,并首创“乐府新题”二十首,针砭时事,对中唐的新乐府高潮功不可没。
现有对李绅的研究中,从音韵学角度探讨其诗歌仍有所缺失。李诗散失较多,《全唐诗》卷四百八十至四百八十三共收李诗133首,[2]现参考王旋伯《李绅诗注》,补入《全唐诗》未收诗歌《遥和元九送王行周游越》、《莺莺歌》第二至四共计四首。本文以《全唐诗》为底本,拟从音韵学角度考察其137首诗作(古体诗26首,近体诗111首),首先罗列出李诗用韵情况,再把它与《鉅宋广韵》[3]和“隋—中唐”音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李绅诗歌用韵情况,对探讨中唐之际汉语语音的状况,进而研究这一时期的实际语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下分别探讨古体诗和近体诗用韵情况。
一、古体诗用韵
李绅古体诗现存26首,可歸纳为110个韵段。李氏古体诗用韵整体上与《广韵》和“隋—中唐”音系相符,但也存在一些差异。现以摄为纲,罗列出古体诗用韵情况,并对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古体诗中,江摄、果摄、咸摄无入韵字。
(一)用韵情况
通摄:东钟通押1例,押烛韵2例,屋烛通押1例,屋沃通押1例。
止摄:押微韵3例,支之通押1例,支脂之通押1例,脂支通押1例,脂微通押1例,纸旨止通押2例,旨止通押2例,押至韵1例,寘志未旨纸通押1例。
遇摄:押虞韵1例,押鱼韵2例,虞模通押1例,押麌韵1例,押姥韵2例,押语韵2例,麌姥通押2例,麌语通押1例,麌姥语通押1例,姥语通押1例。
蟹摄:押齐韵2例,押咍韵1例,押海韵1例,马蟹通押1例,志隊通押1例。
臻摄:押真韵1例,押文韵1例,押魂韵2例,元魂通押1例,魂文通押1例,魂痕通押1例,押质韵2例,质没通押3例,没物通押1例。
山摄:押寒韵2例,押山韵2例,寒桓通押2例,删山通押2例,先仙通押5例,元魂痕通押1例,押翰韵2例,翰换通押1例,霰線通押3例,阮願霰通押1例,產線通押1例,月屑薛末通押1例,缓旱换通押1例,月屑薛通押1例,月屑通押1例,末薛通押1例,月薛通押1例。
效摄:押豪韵1例,押皓韵1例,蓧小通押1例,皓号通押1例,巧皓通押1例。
假摄:押麻韵1例,马禡通押1例。
宕摄:押養韵1例,阳唐通押4例,漾宕通押1例。
梗摄:押青韵1例,庚耕清通押1例,梗静通押1例,陌麥通押2例,陌昔通押2例,映径通押1例,昔锡通押1例。
曾摄:职德通押4例,押德韵1例。
流摄:押尤韵2例。
深摄:押侵韵2例。
(二)用韵分析
通过以上整理,可总结出李绅古体诗用韵基本与《广韵》和“隋—中唐”音系相符合。但仍有一些用韵是存在差别的,以下具体分析。
1.异部通押
(1)屋韵与烛韵
《广韵》和“隋—中唐”音系中,屋独用,沃烛同用。到了晚唐,屋沃烛不分,合为一部。李氏古体诗中出现了屋烛通押、屋沃通押,虽然韵例较少,我们暂且不论其同用与否,但这些韵例表明中唐已经出现屋沃烛混用的情况,反映出了当时的语音实际。
(2)支脂之韵与微韵
《广韵》和“隋—中唐”音系中,支脂之同用,微独用。“随—中唐的脂微两部,到晚唐合并为一部。”[4]李氏古体诗中出现脂微通押、寘志未旨纸通押的现象,说明脂微合韵在中唐就已经开始出现。
(3)鱼韵与模韵
《广韵》和“隋—中唐”音系中,鱼独用,虞模同用。到了晚唐,鱼模合为一部。李诗中出现了上声麌语、麌姥语、姥语分别通押的现象,说明当时已经出现鱼虞模混用的情况,较真实地反映出了语音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4)魂韵与文韵、没韵与物韵
《广韵》和“隋—中唐”音系中,魂痕同用,文独用;月没同用,物独用。李诗中却出现了魂文通押、沒物通押的现象。王力指出:到了宋代,“文韵分化为二:唇音字并入痕魂,合成闻魂部;喉牙字并入真諄,合成真群部;相应地,物韵分化为二:唇音字并入曷末,喉牙字并入没韵。”[5]由此可见,李诗所用韵例说明这些韵部合并现象在中唐已初见端倪,是能够反映实际语音情况的。
(5)先仙韵与元韵、屑薛韵与月韵
《广韵》和“隋—中唐”音系中,先仙同用,元魂痕同用;屑薛同用,月没同用。李诗中有阮願霰、月屑薛末、月屑、月薛、月屑薛分别通押的韵例,《汉语语音史》指出:“隋—中唐的元部到晚唐分化了。元韵转入了元仙,与先仙合并;魂痕独立成部;其对应的入声月部也分化了。月韵转入了月薛,与屑薛合并;没骨独立成部。”[6]因此,上述通押现象表明当时已经出现元先仙混用、月屑薛混用的情况,体现了中唐时期语音变化的阶段性特征。
(6)肴韵与豪韵
《广韵》和“隋—中唐”音系中,肴独用,豪独用。王力先生指出:到了宋代,“肴韵分化为二:唇音字并入豪韵,合成豪包部……”[7]因此,我们可以解释李诗中出现的上声巧皓通押现象,它表明肴韵的分化在中唐已经初见端倪,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语音实际。 (7)庚韵与青韵、昔韵与锡韵
《广韵》和“隋—中唐”音系中,庚耕清同用,青独用;陌麥昔同用,锡独用。“隋—中唐的庚青两部,到晚唐合并为一部;相应地,入声陌锡也合并为一部,并与职德合部。”[8]因此,李诗中出现的去声映径通押、入声昔锡通押现象表明了当时的语音情况,即庚青在中唐已经开始混用。此外,《从唐七家诗的用韵情况看<切韵>的性质》一文中提到了七位诗人都有庚青通押的韵例,尤其是白居易有64次。[9]这也说明庚耕清青的同用, 不可能是诗人的偶然通押或出韵, 而是一种语言事实, 也就是说在隋-中唐时期, 庚耕清青的实际语音已相近或相同。
2.异调通押
王力先生认为,唐代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和入声韵,不同声调一般是不相押的,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10]李氏古体诗中,出现了6例上声和去声相押的现象:寘志未旨纸、缓旱换、阮願霰、線產、皓號、马禡分别通押。经分析发现,这些上去相押的情况是很复杂的,有“次浊上叶去”、“全清上叶去”、“全清去叶上”、“全浊去叶上”等等。目前笔者未能对该现象作出合理解释,暂且把它们看作唐诗中偶然的混押,猜测其可能与诗人的用韵习惯、方音以及古体诗中换韵的任意性有关。
3.异摄通押
李氏古体诗韵摄之间的界限还是比较严格的,出摄通押仅有4例:元魂、元魂痕、马蟹、志隊分别通押。前两例符合《广韵》同用独用规定,后两例分别是蟹摄和假摄通押、蟹摄和止摄通押。刘根辉在《中唐诗韵系略说》中也指出了这两种现象,即:麻邪部与灰咍部通押19例,灰咍部与支微部通押5例。[11]其中包括李诗所出现的两例。由于古体诗用韻非常自由,换韵也经常没有什么规律可以遵循,李氏古体诗中该类现象又比较少,我们姑且认为这两例异摄通押是诗人换韵的任意性或者方音造成的。
二、近体诗用韵
李绅近体诗现存111首,现以摄为纲,罗列出近体诗用韵情况,并对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近体诗中,江摄、咸摄无入韵字。
(一)用韵情况
通摄:押东韵6例,押钟韵2例。
止摄:押微韵3例,支脂之通押2例,支之通押1例。
遇摄:押虞韵1例,押鱼韵3例,虞模通押2例。
蟹摄:押齐韵5例,押皆韵1例,押咍韵1例,灰咍通押6例,
臻摄:押真韵4例,押文韵4例,真諄通押6例,真文通押1例。
山摄:押寒韵1例,元魂通押1例,元痕通押1例,寒桓通押3例,删山通押3例,先仙通押7例。
效摄:押豪韵2例,萧宵通押3例,押宵韵3例。
果摄:歌戈通押2例。
假摄:押麻韵2例。
宕摄:阳唐通押4例。
梗摄:押清韵1例,押庚韵1例,押青韵2例,庚耕通押1例,耕清通押1例,庚清通押5例,庚耕清通押1例。
曾摄:蒸登通押2例。
流摄:押尤韵3例,尤侯通押3例,尤侯幽通押1例。
深摄:押侵韵10例。
(二)用韵分析
通过以上整理得知:李氏近体诗用韵基本符合《广韵》和“隋—中唐”音系,仅有真文通押一例不符合,此外,李诗全部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并且一韵到底,可谓严守功令。李氏近体诗的用韵证明了王力先生所考证的“隋—中唐”音系的正确性。
三、总结
通过对李绅137首诗歌的用韵考察,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1.韵摄之间界限严格
李诗用韵,韵摄之间的界限较为严格,不同摄的字一般不通押。李氏137首诗共221个韵段,跨摄通押在古体诗中出现了4次,近体诗中仅出现2次。
2.四声分押十分严格
李诗押韵,基本遵循四声分押要求,不同声调的韵一般不通押。其用韵共221次,仅古体诗中出现6例上去通押现象,仅占总数的3%,这体现出中唐诗歌押韵严谨,用字规整的特点。
3.多用宽韵,少用窄韵
李诗总体用韵谨慎,较多地使用宽韵,如先韵17例,庚韵13例,真韵12例,支韵13例等;较少使用窄韵,如微韵8例,青韵4例,蒸韵2例等;而更少涉及险韵,例如未押江韵、咸韵。
4.韵字有不避重复的现象
李诗有韵字不避重复的现象,即一首诗中同一韵字可反复出现,例如《悲善才》出现两次“曲”字;《莺莺歌其四》出现两次“语”字;《翡翠坞》出现两次“息”字;《趋翰怨遭诬訽四十六韵》出现两次“途”字;《登禹庙回降雪五言二十韵》出现两次“摧”字;《上家山》出现两次“上”字。
综上所述,李绅137首诗歌的用韵基本符合《广韵》和王力先生所考证的“隋—中唐”音系,尤其是近体诗的用韵极其严格,再次证明了王力先生所考音系的正确性,古体诗用韵相对较为宽泛,有一些“出韵”现象,甚至是跨摄通押以及异调通押,而正是这些特殊现象,透露出了实际语音的发展变化。为我们考察中唐之际的口语实际面貌提供了线索,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此外,对李绅诗歌用韵情况的考察研究,也加深了我们对《广韵》音系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也为研究晚唐语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王旋伯.李绅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
[2](清)彭定求等.全唐诗:第十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宋)陈彭年.鉅宋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6]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91.
[5]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44.
[7][8]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43.
[9]史存直.从唐七家诗的用韵看《切韵》的性质[A].汉语音韵学论文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0]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1521.
[11]刘根辉,尉迟治平.中唐诗韵系略说[J].语言研究,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