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PP模式指的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时,政府与社会资本在项目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合作的一种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已不能满足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需要,以特许经营权为主要形式的PPP模式在高速公路领域蓬勃发展起来。但是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PPP模式的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为了帮助政府部门合理决策,财政部要求在采用PPP模式前,项目必须通过物有所值评价的。从目前来看,国内尚缺乏对于高速公路PPP项目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的深入研究,也没有一套完整具体的高速公路行业物有所值定量评价模型。因此,论文依照财政部颁发的《PPP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试行)》的要求,在现有的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速公路项目特点,构建了高速公路PPP项目的物有所值定量评价模型,为政府部门在判断高速公路项目是否采用PPP模式时提供了可供量化的参考依据。论文得出以下三方面研究成果:(1)系统研究了 PPP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的现状目前国内对于PPP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有所值评价的政策制定、操作流程的规范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在具体的评价执行层面,尤其是对于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的具体研究还不全面,并没有具体针对高速公路PPP项目的物有所值定量评价模型。(2)设计构建了高速公路PPP项目的物有所值定量评价模型高速公路PPP项目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的结果由物有所值量值(VfM值)决定,物有所值量值大于或等于0,则通过物有所值定量评价,否则就未通过物有所值定量评价。高速公路PPP项目物有所值定量评价模型主要构成包括建设期总投资、运营维护成本、运营收入、税收调整、风险承担成本等内容。(3)折现率和通货膨胀变化对定量评价结论的影响论文结合国内外PPP模式有关的规定和相关学者的研究,基于我国高速公路PPP项目的运行模式与特点,提出以社会时间偏好折现率作为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的计算依据。同时,由于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运营期长的特点,通货膨胀率变化对项目现金流的实际价值的影响较大,因此论文提出了考虑通货膨胀率变化的物有所值定量评价实际折现率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