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βCD对炎症内皮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on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已越来越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研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极具重要性。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直用作药物辅料的环糊精,其自身就具有治疗某些疾病的功效,包括潜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多种过程包括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单核细胞等对巨噬细胞的黏附及跨越、巨噬细胞的泡沫化等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目前已报道,环糊精能明显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和巨噬细胞的泡沫化,但环糊精对内皮细胞的黏附性能(如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等)是否产生影响?是否在环糊精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效果中有贡献?这些问题还不清楚。本课题拟通过体外实验来初步回答这些问题。细菌脂多糖LPS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均能引发炎症反应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本课题以LPS和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细胞模型,通过激光共聚焦、流式细胞仪、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方法来检测环糊精MβCD对单核细胞黏附内皮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蛋白水平和m RNA水平的表达、相关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等的影响。我们从实验结果中得到如下结论:(1)1μg/m L的LPS和50μg/m L的Ox-LDL均可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增加,单核细胞黏附数量也增加,它们刺激的内皮细胞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细胞模型;(2)环糊精MβCD能够显著逆转LPS或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以及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3)通过蛋白分子水平检测,我们还发现LPS和Ox-LDL可以分别激活IKK和AKT信号通路,而MβCD对这两个信号通路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和目的:神经病理痛是众所周知的难治性疾病。外周神经损伤后初级感觉神经元分子和细胞的改变在神经病理痛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磷酸腺苷(ATP)可作用于背根神经节(DRG)伤害性感受神经元P2X3受体参与神经病理痛。许多研究表明长非编码RNA(lnc RNAs)具有调节基因表达的功能,lnc RNAs的异常表达可能与人类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然而其详细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前期实验发现lnc
研究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以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触诱发痛和感觉异常等为临床特征的一系列疼痛综合症。即便是损伤部位修复或病变组织愈合,疼痛症状依然存在,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为止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方案。由于疼痛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理和止痛药物的研究仍然是临床疼痛领域和药物使用领域的热点与重点。背根神经
嘌吟是一类重要的细胞成分,参与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能量转移、核酸合成以及多种生化反应,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在嘌呤环的碳2,6,8或9位进行结构修饰,可以得到一些具有抗病毒、降血压和抗癌等生物活性的嘌呤衍生物。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HDACIs),因为其高效低毒的靶向抗肿瘤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HDACIs通过抑制组蛋
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常用作口服吸收差的药物的载体,但其主要存在两个缺陷:一是贮存稳定性问题,尤其是在贮存过程中脂质晶型转变,从高能态转变为低能态,晶格有序性增加,导致包封药物析出;二是SLN改善药物口服吸收的潜能有待提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采用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N-脂肪酰基-N,N,N-三甲基壳聚糖(FTMC,梳形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制备SLN(FTMC-SLN),与传统的表面
光伏发电产业要实现平价上网,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是关键。如何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是一个重要课题。本课题是从降低多晶铸锭运行能耗角度来降低光伏发电成本。针对现有多晶铸锭炉热场结构做了详细地调查研究,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热场的温度场、流体场和热流情况,发现在长晶阶段隔热笼侧部和DS-block块之间存在大量的热量损失。针对此问题,开发了一种高温区和低温区隔离的挂边式热场结构。该结构有效降低了隔热笼侧部和DS-
研究背景和目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是以骨质减少、骨的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脆性增加而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P2X7受体(P2X7)是ATP门控的阳离子通道,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在包括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中均有表达,在骨形成和骨吸收过程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遗传因素被认为是OP发病的重要决定因素。近来P2X7基因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的相
研究背景和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属于慢性痛,具有持续时间长,难以治愈,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的特点。由于神经病理痛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同时缺少有效的治疗药物,目前对其研究已成为疼痛领域的热点和重点。有文献报道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与P2Y12受体表达上调密切相关。关附甲素具有抗炎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关于关附甲素对P2Y12受体介导的神经病理痛的研究报道。本实验通过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Hook.ex Arn.)为海南省道地药材,原标准收载于1977年版《中国药典》。其叶药用,具有抗菌止血、消炎解毒、散瘀消肿、驱风祛湿及增强免疫之功效。本研究以裸花紫珠为研究对象,对其质量控制方法及相关活性成分药动学进行了研究。根据1977版《中国药典》及相关标准,对裸花紫珠的性状、显微、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方法进行复核。
目的:探讨真核翻译延长因子1A1基因(eukaryotic 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A1,eEF1A1)调控ISG化的水平变化,进而影响肝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机制。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肝癌细胞系中eEF1A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明确肝癌细胞系中ISG化水平情况。利用短发卡RNA干扰技术构建稳定低表达eE
目的:研究新型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AR-42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Y79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选用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株Y79细胞为研究对象,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AR-42作为干预条件。首先对Y79细胞进行分组处理,实验组给予不同浓度的AR-42(0.05-0.8μM,即0.05/0.1/0.2/0.4/0.8μM,DMSO溶解并用含10%FBS的RPMI 1640培养基稀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