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颈胸椎数遗传参数估计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by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鸭肉是重要的禽肉来源之一,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提高体躯、胸肉是鸭育种的关键目标之一,然而随着传统选育的不断进行,针对鸭体躯和胸肉的选育已经进入选育平台期;同时,由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针对鸭脖的育种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育种意义,然而鸭脖产量的活体测量难以实现,使得鸭脖的选育工作难以进行。多脊椎现象在家畜群体中广泛存在,可以增加动物体尺,提高动物产肉量。并且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分析技术的发展,在猪上已经挖掘到影响胸腰椎数目的主效QTL,为猪的体尺选育提供了有效分子标记。然而,针对鸭的脊椎数变异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针对鸭脊椎数变异进行调查研究并且挖掘影响脊椎数变异的遗传位点,可以为克服鸭体躯、胸肉和鸭脖选育过程的困难提供一个突破口,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生物学意义。本研究针对多个鸭群体,通过标本制作等方法探究了北京鸭、绿头野鸭和北京鸭×绿头野鸭F2代群体的脊椎数变异情况,于49周龄统计了北京鸭×绿头野鸭F2代群体405只鸭的颈椎数、胸椎数、体重、体长、颈长、颈重、颈重率、胸肌重、龙骨长、胸肌率性状,估计了各性状的遗传力和性状间的遗传相关、表型相关,分析了颈椎数、胸椎数对鸭脖产量和鸭胸肌产量的影响;利用405只北京鸭×绿头野鸭F2代鸭和125只北京鸭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获得了全基因组SNP和CNV,利用这两种变异类型,分别与颈椎数、胸椎数性状利用一般线性模型(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LM)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期找到调控鸭颈胸椎及相关性状的主效基因,为鸭的育种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分子标记。本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结果:1.鸭的脊椎形态研究通过感受剥皮后鸭脖的横突节结合标本制作可快速准确统计鸭颈椎数,通过观察和感受鸭肋骨数可快速准确统计鸭的胸椎数。鸭的脊椎各部分椎骨的形态和数目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后几节胸椎与腰椎、荐椎高度愈合成综荐骨,腰椎数和荐椎数由于高度愈合难以统计。鸭脊椎变异即存在椎骨数目的变异,也存在愈合程度的变异。2.鸭群体中脊椎变异情况北京鸭、绿头野鸭和北京鸭×绿头野鸭F2代群体中均存在颈、胸椎数变异。鸭的颈椎数多为15节,14颈椎和16颈椎变异表型属于稀有变异。胸椎数在群体中大多为9或10,此外,在北京鸭群体中还存在少数11胸椎个体。颈椎数和胸椎数变异在公母之间、绿头鸭和北京鸭之间、北京鸭不同品系之间均存在差异。3.鸭的颈、胸椎变异对鸭屠体表型的影响研究表明,鸭的颈椎数为低遗传力性状,遗传力为0.08;胸椎数、体长、体重、颈长、颈重、颈围、颈长/体长、颈重率、龙骨长、胸肌重和胸肌率均为高遗传力性状,遗传力分别是0.65、0.49、0.47、0.36、0.45、0.38、0.18、0.43、0.55、0.40和0.48。颈椎数和颈长、颈重、颈重率之间存在正向的遗传相关(0.40、0.13和0.23)和表型相关(0.29、0.17和0.19)。胸椎数与龙骨长、胸肌率之间存在弱遗传相关(0.01、0.03)和表型相关(0.05、-0.05)。龙骨长和胸肌重、胸肌率之间的强正向遗传相关(0.72、0.11)和表型相关(0.49、0.32)。结果表明,通过选择增加鸭的颈椎数可以提高鸭脖产量;选择增加鸭的胸椎数量不能直接提高胸肌率指标,但可提高其体躯长度;通过测量龙骨长指标选择提高胸肌率的方法是可靠的。4.鸭的颈、胸椎数及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SNP关联分析利用北京鸭×绿头野鸭F2代资源群体405只鸭和125只北京鸭的全基因组SNP,针对颈、胸椎数及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全基因组范围未检测到与颈、胸椎数相关联的SNP。在28号染色体发现与体重、体长、颈重、颈长、颈围、胸肌重、龙骨长相关联的SNPs和基因——IGF2BP1,验证了实验室前期发现的影响鸭体型大小的主效QTL,将实验室前期发现的IGF2BP1基因调控区的致因突变作为固定效应固定后,发现该基因附近依然存在与颈长、龙骨长和体长显著关联的SNPs,根据显著关联SNPs的基因注释信息,推测Hox B基因可能是影响体长、颈长和龙骨长等体躯长度性状变异的候选基因。5.鸭的颈、胸椎数及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CNV关联分析利用125只北京鸭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利用CNV caller软件基于测序深度在全基因组范围检测到9431个CNV区段,平均长度约为4.7kb。其中2123个CNVR处于chr Un。过滤掉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小于5%的CNVR后,剩余8853个CNVR,其中1799个CNVR处于chr Un。其中位于常染色体的589个较高质量的CNVR用于后续的GWAS分析,在全基因组范围检测到7个与颈椎数目显著关联的CNVR,分别位于2号、5号、7号、9号、10号和19号染色体。位于7号染色体CNVR区域的WNT10A和WNT6基因同属于WNT基因家族,该家族基因在前人报道中涉及肿瘤发生和几个发育过程,其中包括细胞命运的调节和胚胎发生过程中的模式化,可能是影响颈椎数变异的候选基因。综上,在鸭群体中存在颈胸椎数变异;颈胸椎数变异在北京鸭和绿头野鸭之间、北京鸭不同品系之间、公母之间均存在差异;增加鸭的颈椎数可以提高鸭脖的产量,增加鸭的胸椎数不能提高胸肌的产量,但可增加体躯长度;基于SNP的GWAS分析发现Hox B基因附近是影响鸭体躯长度变异的候选基因;基于CNV的GWAS分析发现7个拷贝数变异与颈椎数存在关联,其中WNT基因家族的两个成员可能是影响颈椎数变异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系统地在多个鸭群体调查研究了鸭的脊椎数变异及其对生产性状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性状的初步定位研究,为鸭脖和鸭胸肌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为鸭脊椎遗传变异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肉桂酸酯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具有C6-C3结构单元的苯丙素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该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杀虫、抗菌、抗氧化、抗病毒和肝保护等多种生物活性,并且具有低毒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该类化合物已经引起药物学家的的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关于肉桂酸酯及其类似物杀螨和抗植物病原菌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的系统研究报道尚属空白。为了进一步拓展肉桂酸酯及其衍生物的药理活性并发现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高活性的分子,本研究
结肠癌是世界第三大恶性肿瘤,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高发性恶性肿瘤之一。其在分子特点、对放疗和化疗的反应、临床表现和疾病的预后方面都存在差异。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结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TNF 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它被认为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药物。TRAIL的耐药性是影
石英晶体微天平(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QCM)生物传感器具有实时监测并且无需标记的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环境监测、药物研发、疾病诊断和食品安全检测等多个领域。在QCM传感芯片表面进行不同的修饰,可形成与目标分子互相作用的功能化表面,使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分析过程集成在传感芯片上完成,是检测技术的核心。通过QCM传感芯片实现对蛋白质、糖类、凝集素及其他生物组分快
近年来,物联网、人工智能、可穿戴电子等科技的崛起对传感器提出了更高水平的需求。其中,气体传感器的发展进入到了微型化、智能化和多功能化的新阶段。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rganic Field-Effect Transistor,OFET)相比于传统的电阻型器件,由于其小尺寸、高集成、低成本、易制备、室温工作,同时兼具多参数检测、信号放大和材料结构可设计等独特优势,在当前气体传感的研究中备受关注。目前,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人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为了给临床生物靶向治疗提供药物靶点,乳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诱导乳腺癌发生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为研究其机理最常用的工具。催产素受体(Oxytocin Receptor,OXTR)是一个含有7个跨膜结构域的G蛋白偶联受体,其主要表达在哺乳动物的乳腺、肾脏、子宫肌层、心肌、血管内皮层和特定的脑区域,主要生物学功能为参与母性行为
肌肉生长抑素(mystatin,MSTN)作为骨骼肌生长发育的负调控因子,其表达能够显著抑制肌肉的生长发育。MSTN基因在哺乳动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其功能缺失会引起动物体内肌肉过度生长,导致动物出现双肌(double muscle,DBM)表型。自然突变的MSTN基因已经在牛、绵羊、山羊、马、猪、狗、兔等动物中发现,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同样在许多物种中实现了MSTN基因的人工诱变。在现代家畜育种中,
城市污水再生、水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已成为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策略。以城市二级出水、雨洪水及其他地表水体为源水,再生回灌至地下含水层中,是全球倍受关注的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新途径,也是我国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等国家战略积极推动的议题。研究这一过程水质安全风险与关键控制技术是这一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由于再生水源水的多样性、地区差
“大理石”花纹比例是影响牛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肉牛肉用选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分子水平上探索牛脂肪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能够为肉牛肉用选育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Micro RNAs(miRNAs)是一类非编码的短片段RNA,主要通过转录后调控机制靶向抑制功能基因的表达,进而广泛参与各种细胞生命活动。自2004年miR-143被发现能够促进脂肪细胞分化以来,越来越多的miRNAs被发现参与了脂肪细胞分化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是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以干燥的根及根茎入药。丹参在我国地理分布较广,各产地生态条件、种源及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了丹参药材品质的差异。为了揭示丹参药效成分区域差异的生态学机制,本研究分三个层次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1)将同一种源丹参种苗移植到我国不同地理空间范围的多个生态区域,系统比较不同区域丹参的根系形态特征和药效成分积累的差异,通过生
苗木是苹果产业发展的基础。分枝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株型构成以及成花。带分枝大苗建园产量高、收益快。但自然条件下占我国栽培面积75%的富士品种苹果苗木分枝难,已成为制约我国苹果苗木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因而分枝发育调控机制的研究对苹果苗木质量的改善和苹果分子育种均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发现,细胞分裂素(CK)可显著促进植物腋芽萌发,但其调控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难分枝一年生‘长富2号’/T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