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PS复合材料高温压缩性能和冲击损伤模式分析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aoniu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较高的断裂韧性、优异的冲击损伤容限以及易成型和可循环利用而成为大型客机次承力构件的首选材料,其耐热性的优势使得其常被用于某些具有特殊温度需求的零部件之上(如发动机面板),但此时热塑性复合材料势必会承受温度和机械载荷的耦合作用,从而大大增加了其结构评价和失效分析的复杂性。虽然目前针对高温环境下热塑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已经开展了部分工作,但受相关理论发展不充分以及研究经验少的限制,有关热塑性复合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退化机制和失效机理尚未明确,尤其是针对可产生复杂破坏模式的压缩和冲击载荷工况。为此本文采用试验、理论和数值分析方法对机织碳纤维增强聚苯硫醚复合材料(CF/PPS)高温压缩性能和冲击损伤模式进行分析,其重点在于分析高温环境下CF/PP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退化本质和不同尺度下损伤模式,进而为其在高温环境下的应用提供数据积累和技术参考。本文首先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对CF/PPS复合材料的热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其相变转化过程及模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并根据材料的玻璃化温度确定试验温度。分别对CF/PPS复合材料无孔试件和开孔试件进行压缩测试,分析复合材料压缩力学响应和损伤模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揭示温度对复合材料压缩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和失效机理。结果表明:相同温度变化范围内,开孔试件承载能力的退化程度弱于无孔试件,并且开孔和无孔压缩损伤模式受机织结构特征和高温基体状态变化影响分别呈现出了由剪切断裂至微屈曲以及由扫毛(brooming)至扭结带的转化过程。最后,基于DMA测试结果,采用热力学理论预报方法对不同温度下压缩强度和模量进行预报,并根据试验结果验证其有效性。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CF/PPS复合材料开孔试件承受压缩载荷时的孔边应力状态、损伤演化过程以及温度的影响,本文建立了CF/PPS复合材料的压缩有限元分析模型,其中高温环境计算所需参数采用基于DMA的热力学方法获得。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所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在CF/PPS复合材料高温压缩性能预报方面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径宽比恒定条件下孔径以及相同孔径和宽度条件下铺层方式对开孔试件承载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可影响(±45o)层的剪应力分布,但并未对整体损伤演化过程造成显著影响;当径宽比恒定时,孔径增大可降低开孔试件承载能力,并且当孔径与宽度保持不变时,相同方向铺层的聚集程度(clustering effect)增加同样可导致承载能力降低。为了明确CF/PPS复合材料的低速冲击损伤机理,同时为其高温环境下的低速冲击性能研究奠定基础,本文在室温条件下开展了CF/PPS复合材料不同能量级别的低速冲击试验,通过冲击力曲线、冲头速度曲线、冲击能量曲线对冲击力学响应进行研究,并且结合凹痕深度、表面损伤形貌以及整体损伤区面积对其冲击损伤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冲击能量大于25J后,冲击力基本不发生变化;冲击能量小于15J时,损伤程度较低并且凹痕深度仍处于勉强目视可见损伤(BVID)级别之下,但大于25J时各损伤模式程度和范围显著加剧。结合力学响应和损伤模式分析确定15J和25J可作为高温环境下CF/PPS复合材料冲击损伤演化分析的试验冲击能量。在试验基础上,建立了基于Hertz接触理论的冲击力计算方法,发现考虑损伤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基于热性能分析和室温低速冲击性能研究,以15J和25J作为冲击能量,开展CF/PPS复合材料高温冲击试验,研究温度对其冲击力学响应和损伤模式的影响规律,其中力学响应分析仍主要以冲击力、冲头速度和冲击能量曲线为主,而损伤模式分析除凹痕深度、表面损伤形貌和整体损伤面积外,还包括基于内部微观损伤形貌的高温冲击失效机理揭示。结果表明:CF/PPS复合材料冲击响应随温度的变化与其损伤模式的改变直接相关,而损伤模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机织结构中经纬纤维束的搭接位置;冲击能量为15J时,损伤程度较低,温度对冲击损伤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但在25J时,基体裂纹、纤维束脱粘和界面分层等次临界损伤呈现出了大范围的不连续分布现象,温度的抑制作用较弱;基于Hertz接触理论的能量平衡模型在高温下的冲击力计算方面同样有效。
其他文献
现代新型武器系统的发展对吸收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对宽频吸收、强反射损耗和良好耐候性的要求非常迫切。铁磁金属颗粒独特的铁磁特性是实现宽频、高效吸收的基础。但是该类材料优良的电磁性能由于涡流效应、填充率低等问题在使用过程中却未能充分发挥。引入介电层对铁磁颗粒进行包覆以实现颗粒间充分隔离便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此外,铁磁/介电界面的存在有可能产生新的电磁损耗,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电磁损耗效能。因
CRISPR-Cas适应性免疫系统为细菌和古细菌对抗噬菌体和质粒入侵提供了核酸序列特异性的防御机制,分为TypeⅠ至TypeⅥ六种类型,其中TypeⅡ、TypeⅤ和TypeⅥ系统的效应蛋白为单个蛋白组成,而其他类型Cas蛋白由多个亚基组成。在噬菌体感染细菌的过程中,细菌的Cas效应蛋白例如Cas9或者Cas12a在RNA指导下通过PI(PAM-interacting)结构域识别靶向dsDNA的PA
SiC陶瓷具有高强度、优异的抗氧化性和高温稳定性、良好的耐蚀性及较低的热中子吸收截面,在核电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是第四代反应堆堆芯结构的备选材料之一。实现SiC陶瓷与核用Zr合金的连接,一方面可以克服陶瓷材料脆性大、难加工的缺点,扩大SiC陶瓷在反应堆中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在不改变现有设计规格的情况下发挥其特性,提高反应堆运行安全性及发电效率。本课题基于该背景,采用钎焊的方法对SiC陶瓷与
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扩展加剧了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供应能力之间的矛盾。作为城市交通面临的巨大压力导致的社会问题之一,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在交通管理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严重挑战。能够缓解交通拥堵的最可行的措施是通过建立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以提高交通管理和服务效率。智能交通系统由一系列能够为交通管理者、车辆
生活在软质沉积物上的贻贝主要以藻类为食物来源,它们是贻贝床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贻贝本身具有很高的经济和营养价值,同时贻贝床生态系统非常适合模式形成的研究。因此,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并研究其动力学性质是必要的,可以为预防贻贝床生态系统的坍塌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对两类带有不同贻贝死亡率的贻贝-藻类反应扩散模型的动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包括稳定性,分支以及稳态解问题。对于第一类模
非晶合金作为潜在的结构材料,需在保持高强度的前提下提升其塑性变形能力,但如大多数的材料一样,这两个性能总是相互排斥的。然而,通过采用液态氢化方法(一种在氢/氩混合气氛下进行的氢微合金化技术),不仅能够制备出强度更高且塑韧性能更好的非晶合金,还同时提升了其玻璃形成能力。但是,目前对非晶合金无定形结构中原子排布隐藏序的有限理解无法从根本上洞悉上述现象的内在起源。为此,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i)
凝聚态物质中拓扑缺陷由于其本身的奇异特性和在相变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在不同类型的凝聚态物质中,铁性材料体系(铁电、铁磁和多铁体材料)因存在可翻转的序参量(自发极化或磁化)且能形成畴结构,是形成拓扑缺陷的理想体系。在铁性材料中,涡畴结构和斯格明子结构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两类拓扑缺陷。在纳米尺度下,涡畴和斯格明子稳定存在且具有不同于其他畴区域的独特性质,如铁磁涡畴结构的极性和旋性,这是未
轻质夹芯结构一般由高刚度、高强度的薄面板和中间轻质且较厚的芯子构成,因其具有低密度、高刚度、高强度等特性,被广泛地应用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建筑、军事等领域。点阵夹芯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轻质夹芯结构,与传统的蜂窝、泡沫、波纹板等轻质夹芯结构相比,具有更高的比刚度与比强度。另外,点阵结构由于其内部区域的贯通性,在多功能应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对点阵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分支,它所研究的最优化问题普遍存在于工程设计,资源分配,生产计划安排等实际应用领域。随着最优化理论的发展,关于可用于求解定义在黎曼流形上的优化问题的最优化方法及其收敛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些研究的必要性在于,许多实际应用领域出现的问题并不能归结为定义在线性空间上的优化问题,而需要在黎曼流形的结构下进行定义和研究。近些年来,关于黎曼流形上的带有次梯度的最优化方
三维编织炭化型热防护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很好地抵抗复杂多向机械应力和热应力能力、防/隔热效率高和可设计性强等特点,在航天飞行器烧蚀型热防护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不同的温度和炭化程度条件下,三维编织炭化型热防护材料表现不同的力学及热物理性能,时变的温度及炭化程度对应时变的材料性能,从而材料表现复杂的传热及高温力学响应。在烧蚀条件下,三维编织炭化型热防护材料内部组分材料(纤维和基体)性能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