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探析与对策探索 ——基于师生不同视角的个案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zhao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语言暴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中施加给学生的语言伤害,这一现象会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而在升学压力较大的中学阶段,教师的暴力语言更是时常出现在教室、走廊、办公室等场域之中。针对这一现象,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展开探讨,但现有研究大多立足“语言暴力”这一整体,虽有对其进行系统分类,但没有就某一类型展开细致的分析与探讨;研究方法多以量化为主,鲜有质性的研究,更缺乏深入的个案研究;针对小学阶段的研究较多,中学阶段的研究相对薄弱;且没有研究从师生互动的角度透析中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深层发生机制。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从学生视角的三个典型案例切入,探究不同类型中学教师语言暴力的“被施暴”群体、常用话语与形式、发生场域与旁观者态度,进一步分析其危害;从教师视角的三个代表性案例切入,探析中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可能性催生因素;以“互动仪式链”为理论基础深入透析中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深层发生机制;以“非暴力沟通”作为构建师生平等和谐沟通模式的实践指导。个案研究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注重微观分析,通过关注个体的经历故事发掘背后的隐藏意义。为收集到充分的研究资料,本研究综合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主要实地研究场所为T市的省一级重点中学J中学(高中)及其附属初中,观察周期为3个月;访谈对象分别为30位教师和30位学生,包含但不限于J中学及其附属初中的师生。在第一章中,本研究从学生的视角选取整合了三个较为典型的中学教师语言暴力个案。三种类型的语言暴力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都有发生率较高且伤害性较强的共同特点。其中,将教师采用较为极端的语言攻击学生,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语言暴力行为称为“侮辱谩骂型语言暴力”;将教师根据主观判断或基于当下学生的某些特点,片面、武断地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消极预言的语言暴力行为称为“消极预言型语言暴力”;将教师通过对比的形式贬低学生个体或群体,以他人优势放大当前学生劣势的语言暴力行为称为“贬低对比型语言暴力”。本研究在阐述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学教师语言暴力个案后具体分析其特点,包括“被施暴”群体、常用话语与形式、发生场域与旁观者态度,深入探析该类型语言暴力的危害。在第二章中,本研究从教师的视角选取整合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学教师个案,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其他教师的访谈资料和当下的教育制度及社会环境,进一步总结出中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多方面催生因素。研究发现,三个案例分别反映了职业性质与工作内容、高标要求与考核制度、同事关系与个人情绪催生中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可能性。此外,外部催生因素还包括应试教育走向极端化、家庭环境与学生特征等;内部催生因素还包括教师权威与传统观念、惩罚手段与表达方式、职业道德与个人素养等。在第三章中,本研究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深入透析中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深层发生机制。研究发现,基于善意初心的语言暴力源于对“关注焦点”的强化;基于无奈之举的语言暴力源于对“道德标准”的维护;作为情绪发泄的语言暴力源于对“情感能量”的破坏;作为利己手段的语言暴力源于对“违反行为”的愤怒。在第四章中,本研究从两个角度提出中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消解策略。外部因素的防控与规避措施包括:完善法律法规,落实监督管理;优化教师队伍,注重师德考核;减轻教师负担,释放心理压力;加强危害宣传,优化执教环境;增强维权意识,及时反馈处理。教师视角的“非暴力沟通”模式包括:从冷漠到关心,心系学生成长;从指示到自主,构建平等关系;从指责到指导,促进学生进步;从贬损到鼓励,关注学生感受;从对比到榜样,营造积极氛围;从冲动到克制,合理控制情绪。本研究期待能从根源上杜绝中学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发生,追寻教师语言之美。
其他文献
随着21世纪初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与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农村地区适学年龄儿童不断减少且存在流出严重的现象,导致农村地区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出现了大量小规模学校,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短板与痛点。但随着国家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入探索,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扶持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小规模学校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基于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现
失业理论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尽管马克思没有关于失业问题的著作,但在《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经典著作中都对失业问题有过相关论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对剩余价值的追求驱使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不变资本增加、可变资本下降,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减少,出现失业人口。失业让工人阶级忍受贫困和奴役,同时作为劳动力的“蓄水池”对资本主义
现存徐偃王传说的结构由八项功能组成:“奇异诞生”,“接受考验”,“通过考验”,“成为首领”,“战败”,“逃亡”,“建设当地”,“死后成神”,这些功能以徐夷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为历史根源。自少昊时代起至西晋末年晋室南渡,功能的数目随着徐夷发展阶段的更迭而逐渐增多。但直至当代,八项功能的排列顺序仍保持不变。本文第二章探讨了第一、二、三项功能的产生与演变。徐偃王传说最初只是流传于徐夷内部的祖先诞生传说,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医疗技术蓬勃推进的前提下,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世界性问题。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逐步摆脱了“只存钱不消费”的老印象,其消费水平呈现上升趋势,需求开始向高层次、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参与信息社会的老年人不可避免地暴露在更多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骗局中。这种情况下,老年人是否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对诈骗信息乃至所有新鲜信息
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教师评语作为影响学生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评语研究日益成熟,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但仍未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本研究采用情感分析的方法对教师评语中与学生学习力和评语类型相关的情感因素进行提取,旨在探讨面
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社会特征、性质及命运的理论建构,这一理论的生成历经了由“雏形初具”到“全面论述”再到“完善发展”三个阶段。通过对《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人类学笔记》《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及《跋》等著作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社会的关注始于对印度历史命运的讨论;在明晰亚细亚农村公社
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优秀精神品质,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中始终坚持的精神风貌,是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必然坚持和弘扬的精神品质,更是广大大学生肩负起历史重任与时代使命所必需的精神品质。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重要力量,应勇于抓住时代发展机遇,以强大的奋斗精神作支撑,脚踏实地,顽强拼搏,担当有为,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与个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争做新时代的
教育公平通常被视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主要是集中在分配层面,关注的是如何确保教育机会或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而比较少考虑这一分配过程背后主体之间互动带来的公平问题。尤其是在课堂情境中,教师不仅要在不同学生之间分配教育善物,而且要维持与不同学生之间的互动公平。当前有关互动公平的研究多是基于企业等组织环境的考察,少有针对课堂情境的探讨,也缺少实际测量课堂师生互动公平的模型、工具或
当下社会越来越呈现出群体文化复杂化、个体文化多元化、学校文化单一化的整体趋势,在此背景下,挖掘符号意义形成学校文化理念体系的尝试也受到越来越多实践者和研究者的青睐。然而,这种基于符号意义开发的学校文化建设也面临着符号选择困难、意义挖掘流于表面、符号滥用、特色不明、区域差异明显等现实困境。探究其成因、反思其得失,令其在今后学校文化更新与建设中更好地释放意义、价值和精神能量,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
爱德华·阿尔比(1928-2016)是继尤金·奥尼尔、田纲四·威廉斯和阿瑟·米勒后美国最为著名的当代剧作家,也是“荒诞派”剧作的杰出代表。其剧作《动物园的故事》(1959)不仅是阿尔比戏剧生涯的处女作,而且也拉开了美国荒诞派戏剧的序幕,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作品的研读分析不胜其数。时隔46年,阿尔比选择为这部独幕剧加上了一幕《家庭生活》,变成了两幕剧《在家在动物园》。然而,新的剧作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