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例回顾性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z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应用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两组病例,观察患者血常规指标统计两组疗效差异、起效时间(脱离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上升15g/L或输血后血红蛋白较前提升15g/L随访一个月仍无下降)、到最高疗效的时间并分析其差异,并随访其远期疗效;明确脐带间充质干细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新的选择。方法:收集从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接受常规治疗(环孢素+雄激素)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的1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时收集接受常规治疗的1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血常规变化及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的不良反应作用。以脱离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上升15g/L或输血后血红蛋白较前提升15g/L且随访一个月仍无下降为起效;统计两组患者起效时间、达最高疗效的时间,并统计其差异;达最高疗效后继续随访至2021年2月观察其远期疗效。结果: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患者起效时间较对照组短(6.28vs11.3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2.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达最高疗效时间较对照组短(17vs22.75),无统计学差异(P=0.345)。3.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治愈3例、明显进步4例,无效4例(有效率64%),对照组治愈1人、明显进步3人,无效7人(有效率36%),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371)。4.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11人中,1例因疾病进展并发严重感染早期死亡。其余10例患者中1例应用脐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过程中出现发热、无寒颤,给予对症退热处理后体温降至正常。10例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未见皮疹、发热、寒颤等皮肤过敏反应,未见肝肾功能及心功能损伤等毒副作用。对照组11例患者,1例因疾病进展早期死亡,其余10例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2例患者出现肝酶、肌酐升高,未见心脏毒性。5.随访结果:治疗组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治疗组患者达明显进步的3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疾病进展,另2名患者维持明显进步疗效,其中1例疾病稳定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达治愈;无效中4例患者中1例死亡,其余3例疾病未进展;基本治愈4例患者均维持该疗效,其中1例患者达基本治愈后停止药物治疗半年后仍维持基本治愈疗效。对照组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对照组患者达明显进步3例、缓解1例患者均维持原有治疗疗效;无效7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死亡,3例出现疾病进展,其余3例疾病未进展。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恢复,临床输注安全。有希望成为除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常规外的有效治疗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基于国内经济水平及医疗现状,研究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标准治疗中加入依洛尤单抗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成本效果分析,为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根据FOURIER试验的研究数据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建立1年期决策树模型,而后采用长期外推Markov模型。通过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文章,确定成本、转移概率、健康效用值等参数,确定各参数的分布类型,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RG4水平的变化及其在心力衰竭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方面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四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9例作为CHF组,诊断标准参照2019年中国《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所有入选者均依据左室射血分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组(HFrEF组EF<4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组(HFmrE
研究背景:神经调节蛋白4(Neuregulin-4,NRG-4)是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家族成员,富含于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中,通过与靶器官细胞膜表面的Erb B4受体结合发挥多重生物学作用。大量动物及临床试验已经证明NRG-4在调节糖脂代谢、肥胖及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预测2型糖尿病中发挥积
目的:氧化三甲胺(TMAO)是一种从饮食和肠道微生物代谢中提取的化合物,近年来,很多研究报道其与房颤血栓栓塞形成相关。本研究目的是测定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TMAO水平,并对入选患者进行CHA2DS2-VASc评分,以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临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评估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入选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并确诊为非瓣膜性房颤的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SUA)水平与左房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心房颤动首次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患者(包括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在进行双侧肺静脉电隔离后,窦性心律时绘制左房电压图,若局部双极信号<0.5m V,则定义为低电压区(Low-voltage areas,LVAS),根据低电压区面积占左心房总面积的范围分为两组:<10%(N=57),≥10%(N=51),低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替格瑞洛剂量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连续性入取自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五科诊断为NSTE-
目的:探究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中Nrg4水平以及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84例于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心血管内科门诊的初诊原发性老年高血压且未接受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患者为病例组,其中男性44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73.20±5.48)岁,并将高血压分为3个亚组(高血压1级28例,男14例,女14例。高血压2级27例男16例,女11例。高血压3级29例
目的: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较少见的并发症之一,虽然少见,但如果不及时发现与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文旨在探讨PCI中冠状动脉夹层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测因素,减少PCI术中冠状动脉夹层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就诊于河北医科
目的:2018年《Circulation》新提出一套H2FPEF评分,该评分被认为是诊断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 EF)的一种简便方法,但是该评分与HFp EF患者预后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并不明确。本研究对H2FPEF评分在HFp EF患者中的预后评估价值进行探讨。方法:这是一项回顾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所有满足《中国心力衰竭
目的:分析在现有经济社会条件下符合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适应症的低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未植入的原因及进一步改善措施,并评价ICD在预防低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SCD)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三科住院LVEF≤35%、符合ICD植入适应症(包括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的心力衰竭患者,依据是否植入ICD/CRT-D分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