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luoyu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梳理历史脉络与搭建理论结构的整体思路下,对蔡和森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进行“横向”的结构塑造,总结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进而阐明蔡和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启示,寻求蔡和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在新时代的“纵向”延伸。除绪论与结束语外,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章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界定。从词语结构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解释为“某一主体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内容在广大群众宣传、教化,使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与思维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普及到大众中”。从结构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备主体、对象、策略三大构成要素,它们无一不体现在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成为构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重要基础。
  第二章蔡和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思想资源。二十世纪初中国外部遭受帝国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入侵,内部存在民众的革命精神现状与革命领导者问题,共同构成了蔡和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蔡和森的大众化思想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
  第三章对蔡和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进行理论建构。蔡和森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典型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征,从主要内容、实践路径方面对其大众化思想进行理论构建,分析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通俗性、针对性、实践性的理论特点。
  第四章分析蔡和森在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贡献,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改进路径。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是要借鉴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启蒙思路,理清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策略和实践方法,直面当下大众化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二是继承其革命思维与辩证思维,坚持理论创新,完善大众化研究范式;三是参考其大众化实践策略,重视党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引导力和凝聚力。
  至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题之下,本文将形成对蔡和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建构。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研究者既要坚持党性原则,构建具有马克思主义内核的价值观,又要从多学科角度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说的理论创新,为加快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贡献。
其他文献
人的尊严,是涉及主体个性追求与价值认可的核心范畴。古往今来,对尊严的实践性追求构成了人类文明累进攀升的精神向标。在对西方传统尊严理论深刻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将人的尊严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考量之中,进而实现了人的尊严思想从抽象到现实的转变。他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现实的人”尊严隐没的生存境遇的前提下,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尊严实现的美好蓝图,并明确人的尊严实现是一种朝向未来的历史性活动。准确
学位
随着当今环境问题的加剧,企业甚至国家的生存发展空间日益受到更加严格的环境约束。碳排放权作为未来发展重要的约束条件和资源之一,是构成企业碳资产的核心,诞生于2005年的《京都议定书》协议规定的“总量抑制,国家个别目标”策略下,从而产生了碳资产这种新概念,使得碳排放权成为商品,通过市场机制有效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也带来了新的机会和风险。本文结合全国性统一碳市场成立的大背景,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为例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与矛盾凸显期,而“道德冷漠”现象正是这一时代变动在道德领域的反应与体现。可以说,这些道德现象的共性,就是道德敏感性的缺失。道德敏感性是由以詹姆斯·莱斯特为代表的新科尔伯格学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被认为是道德行为产生逻辑上的初始心理成分。系统理解与把握道德敏感性,有助于提升个体识别与解释道德的能力,同时促使其做出更符合道德的行为。整体上看,本研究将分别从理论与实证两个
学位
培养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不同于障碍性心理咨询,高校发展性心理咨询帮助普通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中的困惑、问题,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个体的良好发展,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方式。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发展理论为本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格理论为本文提供了具体理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
学位
在共同犯罪中,行为人放弃自己的行为,并有效制止其他共犯人继续实施犯罪行为或者阻止犯罪行为有效避免危害结果出现,则将其作为犯罪中止予以认定一般并无争议。而现实生活中,却也存在着不少具有中止行为任意性,但并未有效阻止共犯或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此时,基于一人既遂、全案既遂的共同犯罪归责原则,就将自动放弃犯罪的人完全排除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可能性,是否符合个人责任原则、是否符合预防犯罪的刑事政策、是否符合
学位
正当防卫作为一种法定的违法阻却事由,既是司法实务认定的难点,也是刑法理论研究的热点。然而,作为正当防卫重要问题之一的挑拨防卫,却很少受人关注。学术研究中的主流观点认为,行为人实施挑拨防卫的目的是为了对对方造成伤害,引起对方针对自己是侵害,并以防卫侵害为借口对对方实施侵害。在实践案件中,挑拨防卫由于行为人主观上的意图不是实施防卫,而是利用防卫的外观来达到实施侵害的犯罪目的,故将挑拨防卫排除在正当防卫
学位
核损害赔偿责任中的归责原则和责任构成要件是从受害人的角度出发,规定在何种情况下,由营运者承担责任,而免责事由是从维护营运者的利益出发,规定营运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免责。通过免责事由制度,平衡了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协调了法律关系主体的冲突,发挥了法律定分止争的功能。  核损害作为特殊的侵权行为,其侵权责任免责事由与一般侵权责任有所区别,侵权责任法中的免责事由类型不能全部适用到核损害中,例如正当防卫、紧急
学位
备案登记历来作为一项行政管理措施而发挥效用,但在当前公私法交融的背景下,备案登记进入民事领域,不动产交易合同备案登记则为典型范例。在权利至上的背景下,不动产交易合同备案登记应当是对私权利的适度干预,目的应是出于对更高利益的保护。但在现行法规范层面,仅采行政处罚的方式对不动产交易合同的备案登记行为进行规制,而非将其作为保障私权利实现的制度手段。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动产交易合同备案登记具有了新的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处于持续扩招之中,这对全社会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促进了教育公平、人口迁移、经济发展、婚育行为变迁等等。婚姻市场理论、生育的成本-效用理论等一些理论认为,高等教育的扩展会导致生育率下降。一方面,高等教育通过影响结婚率或初婚时间进而导致生育时间推迟、生育数量下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导致了女性生育观念的变化,使其推迟生育时间、减少生育数量。所以本文的目
交往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讨论的话题,只要有人的存在就会有交往,人们的交往在每一时代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网络虚拟社群交往作为当前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它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但随着人们参与网络虚拟社群交往程度的不断加深,网络虚拟社群交往又给人们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大学生作为网络虚拟社群交往的主力军,这种负面影响在大学生身上体现的更加明显。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