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培养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不同于障碍性心理咨询,高校发展性心理咨询帮助普通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中的困惑、问题,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个体的良好发展,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方式。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发展理论为本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格理论为本文提供了具体理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不同于障碍性心理咨询,高校发展性心理咨询帮助普通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中的困惑、问题,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个体的良好发展,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方式。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发展理论为本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格理论为本文提供了具体理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本文在理论上注重文献阅读,在实践上注重访谈调研。研究聚焦于高校心理咨询的主要模式—发展性咨询,以高校发展性咨询是否具有德育价值这一问题为切入点,在确证其蕴含德育价值后,分析高校发展性咨询的德育价值何以体现,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高校发展性咨询的德育价值。在政策安排上,高校发展性咨询依托德育实现快速发展,德育运用发展性咨询更好提高育人实效;在学科归属上,高校发展性咨询包含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密切联系,发展性咨询是德育与心育的共同领域,是两者的结合点;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的价值观在场和来访者的价值观需要使发展性咨询内在地承担了育人职责,这些都使高校发展性咨询蕴含德育价值。通过对咨询案例的分析,发现高校发展性咨询在内容、方法、过程、功能上具体体现了德育价值,高校发展性咨询奠定心理基础、解决德育问题、拓展德育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提供了原则上、方法上的借鉴,通过发展性咨询过程中的价值参与、引导,促进大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更好实现高校发展性咨询的德育价值需要在理论研究、实践观念上进行本土化,需要发展性咨询工作者、德育工作者相互学习、互相合作,形成育人合力,需要发挥组织优势、创新路径载体。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间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全球治理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顺应世界各国同舟并济发展的现实背景,中国适时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议提出以来经过了从理念构想到话语沟通,从理念传播到行动构建的发展过程,为促进世界长期和平稳定局势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本文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研究主题,从“思想、话语、行动”三个维度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过程、现实困境,从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党和政府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目标的重要抓手。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一直面临供需失衡困境,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金华市农村文化礼堂项目的实地调研,在该项目对解决当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的影响及作用等方面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得出初步结论。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同时参考借鉴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指南,通过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来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资源枯竭型乡村在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因为曾占有资源禀赋的优势,发展领先,有些甚至一度成为富裕乡村。但随着资源的耗尽,资源供给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渐次突显,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资源枯竭型乡村逐渐衰落。资源枯竭型乡村具有典型性,对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早在汉唐盛世时,中国就曾以灿烂的文化和先进的制度吸引着周边国家前来学习。然而,西方国家自新航路开辟以后开始迅猛发展,中国却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落后。强大的综合国力是一国拥有良好国家形象的前提,但近代中国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综合国力逐渐下降,中国的国际形象也不断“被矮化”,由远近闻名的“礼仪之邦”变成了受人诟病的“东亚病夫”。然而,这一切随着1949年
男女平等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男女平等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并被写入宪法。然而,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并不等于事实上的男女平等。现实生活中,女性在参政议政、就业、受教育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遭遇种种不公平甚至歧视性的待遇。人们对于男女平等只是口号上重视,内心却是漠视的。男女平等在实践中和文本中的差距不禁让我们反思:当今中国,男女平等的现状究竟如何?十八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列宁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进入到一个特殊的阶段。尽管革命形势严峻,但无论是共产党根据地还是国民党统治区,列宁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并没有停滞。在国统区发行的《中苏文化》作为中苏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和“国统区宣传马列主义的阵地,”①通过对列宁思想大量系统地刊载和介绍,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列宁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观察列宁思想1937年至1949年在中国
志愿精神的发展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志愿精神的倡导和培育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志愿精神培育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也有待进一步地丰富、完善和发展。基于道德情感主义的理论和视角对此问题展开研究具有一定新意,也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志愿精神溯源及志愿活动载体进行了讨论,可以对志愿精神的内涵加以界定:志愿精神是一种
人的尊严,是涉及主体个性追求与价值认可的核心范畴。古往今来,对尊严的实践性追求构成了人类文明累进攀升的精神向标。在对西方传统尊严理论深刻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将人的尊严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考量之中,进而实现了人的尊严思想从抽象到现实的转变。他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现实的人”尊严隐没的生存境遇的前提下,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尊严实现的美好蓝图,并明确人的尊严实现是一种朝向未来的历史性活动。准确
随着当今环境问题的加剧,企业甚至国家的生存发展空间日益受到更加严格的环境约束。碳排放权作为未来发展重要的约束条件和资源之一,是构成企业碳资产的核心,诞生于2005年的《京都议定书》协议规定的“总量抑制,国家个别目标”策略下,从而产生了碳资产这种新概念,使得碳排放权成为商品,通过市场机制有效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也带来了新的机会和风险。本文结合全国性统一碳市场成立的大背景,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为例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与矛盾凸显期,而“道德冷漠”现象正是这一时代变动在道德领域的反应与体现。可以说,这些道德现象的共性,就是道德敏感性的缺失。道德敏感性是由以詹姆斯·莱斯特为代表的新科尔伯格学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被认为是道德行为产生逻辑上的初始心理成分。系统理解与把握道德敏感性,有助于提升个体识别与解释道德的能力,同时促使其做出更符合道德的行为。整体上看,本研究将分别从理论与实证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