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肖特基二极管建模及太赫兹倍频技术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m2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赫兹波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和广泛的应用潜力。太赫兹技术研究中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获取太赫兹源,基于固态器件的非线性效应将微波毫米波信号向更高频段倍频是目前获取太赫兹信号的主要技术途径之一。平面肖特基二极管由于具有低的寄生参数、高的截止频率和可室温工作等特点,一直是太赫兹固态变频(倍频、混频和检波)技术中的主流器件。太赫兹倍频二极管往往工作于高频、高功率、非线性和多谐波状态下。同时,伴随着复杂的工作条件,二极管内部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物理效应,包括自热效应、速度饱和效应等。因此,太赫兹倍频技术中的主要难点之一在于如何对二极管进行准确建模。传统的二极管SPICE模型并未考虑这些特殊物理效应,导致了二极管模型的准确度较差,有必要对其物理基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随着频率的升高,如何根据工作频率对二极管进行最优化设计是一个关键问题。同时,在太赫兹频段,倍频器的宽带设计也是一个公认的技术难题。在电路设计层面,太赫兹倍频电路中需要大量的模式转换和滤波结构。这些无源电路对倍频器的性能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围绕上述关键难题,对肖特基二极管自热效应、速度饱和效应、寄生参数提取、二极管频率适应性、宽带匹配方法、新型波导-微带模式转换、谐波控制匹配技术以及太赫兹单片集成倍频等关键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太赫兹肖特基势垒二极管本征模型研究。针对传统的二极管SPICE模型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本文分段函数和电热仿真分别表征了在高频、高功率状态下二极管的速度饱和效应和自热效应,提出了一种二极管物理基模型。此外,该模型也基于物理基仿真对二极管的正向C-V特性进行了修正。采用本文提出的二极管物理基SDD模型设计的倍频器,其实测结果与仿真结果具有更高的吻合度。同时,本文的建模方法也具有良好的通用性。(2)太赫兹肖特基势垒二极管寄生模型研究。针对二极管结构的最优化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奇-偶模理论的四结构寄生参数提取方法。结合矩阵运算,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提取出二极管的等效寄生参数,进而反过来指导二极管的结构优化和设计。在三维电磁建模方面,针对传统微同轴内部端口技术端口数目不自洽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明确物理含义的双集总端口技术,可以用于替代经典的微同轴波端口技术,并具有更高的准确度。(3)二极管频率适应性与宽带匹配方法研究。本文基于统计方法研究了二极管管芯的频率适应性问题,揭示了二极管阳极直径与工作频率之间的统计规律。进一步地,从电路匹配的基本原理出发,本文研究了二极管宽带匹配的限制因素并提出了一种阻抗压缩匹配方法,用于拓展倍频器工作带宽。基于提出的统计规律和宽带匹配方法,本文研制了两款全波导带宽的二倍频器,分别覆盖140-220GHz和170-260 GHz频带,前者平均输出功率1.5 m W,后者平均输出功率5-7m W。(4)太赫兹新型波导-微带转换技术研究。太赫兹倍频器的设计需要大量的波导-微带转换结构。此外,在一些特定场合,直流中频(DC/IF)回路也是必要的。为了使太赫兹倍频器具有更加紧凑的结构,本文提出了三种新型的波导-微带转换结构,包括内建DC/IF回路的波导到微带转换、基于楔形膜片的波导到微带同向转换以及带环形接地谐振器的波导到微带同向转换。采用上述新颖的转换结构,本文分别研制了三款紧凑的太赫兹倍频器,包括一个110 GHz三倍频器、一个140GHz二倍频器和一个220 GHz三倍频器。基于上述倍频器,本文搭建了一个220GHz安检成像前端,并获得了良好的成像效果。(5)太赫兹探针多谐波匹配技术研究。传统上,太赫兹频段倍频器的匹配大多基于高损耗的微带电路。同时,传统设计方法中闲置谐波的阻抗状态也往往被忽视。为了减小匹配损耗并提高倍频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探针多谐波匹配技术,通过优化探针的结构参数,使得探针在实现模式转换的同时完成对二极管的阻抗匹配和对闲置谐波的控制。采用上述匹配方法,本文研制了三款太赫兹倍频器,包括一个170 GHz二倍频器、一个250 GHz三倍频器和一个500 GHz三倍频器,三个倍频器分别获得了13.22 m W,6.3 m W和460μW的峰值输出功率。进一步地,基于上述倍频器和已有的500 GHz次谐波混频器,本文搭建了一个500 GHz太赫兹前端变频测试平台,实现了频谱的上下搬移。(6)太赫兹单片集成倍频技术研究。针对传统混合集成倍频技术中人工装配困难、装配误差大和一致性较差等问题,本文最后开展了太赫兹单片集成倍频技术研究。通过将二极管器件与无源电路集成在一块衬底上,单片集成避免了人工装配带来的误差。采用国内的工艺,本文研制了一款500 GHz单片集成三倍频器,工作于460-540 GHz频段,实现了250μW的平均输出功率。
其他文献
金属纳米簇通常由数个至数百个金属原子构成,其尺寸一般小于2 nm与费米波长相近。在尺寸效应的影响下,金属纳米簇的能级会由连续态转变为离散态,导致金属纳米簇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尺寸依赖的荧光发射和强光吸收等。这些特性为金属纳米簇在化学传感器、生物成像以及照明显示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由于金属纳米簇性能对尺寸和结构的高度依赖,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来设计并制备相应的金属纳米簇。随着金属纳米簇
有机单晶具有结构长程有序性、低杂质含量、高载流子迁移率和高热稳定性等优势,在电子和光电子领域有重要应用前景。有机单晶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实现了红绿蓝单色和白色均匀面发光单晶OLEDs,然而亮度和效率等关键性能指标仍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高性能有机单晶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单晶生长工艺,以及单晶器件的结构优化设计和制备工艺等都存在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单晶材料自身的光电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发布,加快促进了在线健康社区的蓬勃发展,各类在线健康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正日益成为用户共享健康信息和政府推广健康服务的重要平台。但目前因在线健康社区各类医疗健康信息指数级增长而出现的信息迷航、无序及无用信息泛滥的问题,使得人们难以从海量繁杂的在线健康社区信息中获取所需要的健康知识,形成了用户对精准健康知识服务需求与在线健康社区信息供给泛
随着图像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基于医学影像的分割与分类以及两者在临床场景中的应用得到了科研人员的重点关注。医学影像可以呈现出人体组织与解剖结构以及病灶区域的形态特性。通过病灶区域定位、器官组织分割、特征信息提取等技术进一步对病情进行分析,给医生提供更准确、更全面和多维度的信息用于疾病的诊断。因此,医学影像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更好的辅助医生的诊断工作。然而,由于医学影像模态众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因其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进行微波遥感成像的能力,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侦察、资源勘探、灾害预警和地理测绘等领域。高分宽幅SAR能同时获得高分辨和宽测绘带图像,可以提高成像质量和效率,是SAR一直致力发展的目标。然而,传统的单通道SAR系统难以同时获得方位向高分辨率和距离向宽测绘带,因为方位向高分辨率需要采用较高的脉冲重复频率,而为了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通过直接的高温高压实验来探究天然金刚石的形成环境和深部地球的物质组成已经成为了高压地球科学和物理学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SPD 6×1200型六面顶压机实验平台,在金属-碳体系中分别添加了不同含量的硅酸盐(Mg0.9,Fe0.1)2Si O4、Si O2、Mg Si O3、铁铝榴石(Fe2.2Mg0.5Ca0.2Mn0.1)Al2(Si0.9Al0.1O4)3和Mg2Si3O8
红外小目标检测任务的核心思路是在一组红外图像序列中定位到目标所在的位置,从而实现后续的目标跟踪任务。在以往的研究中,以Faster R-CNN和YOLO为代表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一些基于局部滤波的算法也已经被证明在提高目标检测过程中的可区分度方面非常成功。但是,这些算法通过遍历局部图像来构建补丁,而忽略了不同图像区域之间的相关性,导致目标的某些纹理信息被忽略,最终会使得
沙门菌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能够感染人和多种动物,引起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畜牧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抗生素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药物残留及细菌耐药性等问题日益严重,急需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沙门菌病治疗策略。肠屏障是抵御肠道病原菌入侵的重要防线,其功能的完整在防止沙门菌入侵起到重要作用。肌腱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系物K(v-maf avian musculoap
方向图控制是阵列信号处理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设计传感器阵列的加权值,方向图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阵列系统的检测、估计、抗干扰等性能。本文针对阵列方向图控制的理论和信号处理算法展开研究,所涉及理论包括自适应阵列理论和优化理论。现将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针对单方位点方向图控制时需要进行参数寻优和算法流程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单方位点阵列响应控制(Single-Point Array Response
硫和碳元素广泛分布于地球的各个圈层之中,确定含硫/碳化合物的存在形式以及它们与各种矿物之间的化学反应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和地学等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由于地球内部不同圈层的温压条件、氧化还原环境和矿物组分的复杂性,确定含硫/碳化合物的存在形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利用课题组自主发展的CALYPSO结构预测方法结合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在地球深部温压条件下,对硫和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高压行为开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