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有机单晶电致发光器件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yu9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单晶具有结构长程有序性、低杂质含量、高载流子迁移率和高热稳定性等优势,在电子和光电子领域有重要应用前景。有机单晶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实现了红绿蓝单色和白色均匀面发光单晶OLEDs,然而亮度和效率等关键性能指标仍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高性能有机单晶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单晶生长工艺,以及单晶器件的结构优化设计和制备工艺等都存在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单晶材料自身的光电特性来看,有机单晶以单极性为主,其空穴和电子迁移率严重失衡,导致载流子传输不平衡,是限制器件效率提升的障碍之一;高度取向排列的有机单晶具有偏振发光特性,是实现偏振发光OLEDs的一类理想材料,然而有机单晶偏振OLEDs并没有获得深入的研究,偏振性能有待提升。本论文围绕高性能有机单晶OLEDs展开工作,通过分子掺杂改善有机单晶的发光和电学特性,提高有机单晶OLEDs器件的发光效率;同时,将具有偏振特性的有机单晶应用于偏振发光OLEDs,通过在器件中构建微腔结构并精确调控微腔参数,提高偏振性能。论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利用分子掺杂技术将客体P2TCF3掺入BSB-Me主体有机单晶中。客体分子的引入不仅调谐了单晶的发光颜色,而且提高了主体单晶的电子传输能力。基于最优掺杂比例的掺杂有机单晶OLEDs器件性能是未掺杂有机单晶OLEDs器件性能的3倍,其最大亮度和电流效率分别为423 cd m-2和0.48 cd A-1。2.通过p型和n型分子的共混生长制备电子和空穴传输平衡的双极性有机单晶。双极性有机单晶OLEDs器件的电流效率相较单极性有机单晶OLEDs器件提高了3倍。进一步将高发光效率的并五苯分子掺入双极性有机单晶中以实现高效的激子限制和能量转移,并在有机单晶器件结构中引入TAPC空穴传输层以降低空穴传输势垒,最终有机单晶OLEDs的最大亮度和电流效率分别高达5467cd m-2和2.82 cd A-1,是当时报道有机单晶OLEDs器件性能的最高纪录。3.选择具有本征各向异性的BP1T-CN有机单晶制备偏振OLEDs以获得偏振电致发光。通过在有机单晶OLEDs中精确调控微腔结构,利用微腔共振耦合显著提高电致发光的偏振比至176。实验结果和理论模拟均证实,BP1T-CN有机单晶偏振OLEDs的高偏振比是BP1T-CN有机单晶的强各向异性和微腔诱导的Purcell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高偏振性能之外,BP1T-CN有机单晶偏振OLEDs展示出高发光效率,这是因为BP1T-CN有机单晶内分子偶极取向与单晶表面接近平行,有效减少电极界面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损耗。BP1T-CN有机单晶OLEDs的最大亮度和电流效率分别为6122 cd m-2和1.86 cd A-1,是非掺杂有机单晶OLEDs性能的最好结果。综上所述,本论文系统研究了有机单晶生长和光电特性调控,以及有机单晶OLEDs的设计和制备,实现了高效率和高偏振的有机单晶OLEDs,对于推动有机单晶在有机电子学和光电子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其他文献
聚酰亚胺由于其优异的机械性能、耐热性以及耐溶剂性等,吸引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随着航空航天领域的不断发展,对高比强度、低密度的轻量化蜂窝结构有着迫切的应用需求。同时,近年来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材料的功能化(如隐身)特性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拓展聚酰亚胺的复杂结构成型方法和吸波等功能特性变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传统聚酰亚胺的熔融流动性不足且在有机溶剂中难以溶解,导致三维复杂结构的成
食品营养标签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是促进膳食营养均衡和健康饮食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目前采用在食品包装背面标注营养成分表的食品营养标签政策,被认为使用率低,不易被消费者理解,不能充分发挥营养标签引导、教育和保护的作用。而在食品包装正面简明标识食品营养信息,让消费者快速捕捉和理解食品包装上的营养信息,即包装正面营养标签,正成为一项重要的食品营养标签政策,也是2019-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的目标之一。但何
牙髓外伤或发生细菌感染后通常表现为牙髓炎,目前针对牙髓炎症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根管治疗去除牙髓组织,经过对根管清理、成形和必要的药物消毒后采用热牙胶充填,从而达到消除感染源,封闭根管空腔,消灭细菌的生存空间,防止再感染的目的。然而,经过根管治疗后的牙齿失去了感知冷热刺激的能力,剩余牙体组织较少,容易发生折断从而导致根管系统的再感染。作为一种可替代的方法,再生牙髓学的目标是利用再生的牙髓样组织
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口腔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最常见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治疗方法通常为手术治疗辅以放化疗,然而其五年生存率仍然不高,因此亟需探究OSCC的发病机制,为提高OSCC患者生存率奠定理论基础。近些年,肿瘤微环境(TME)这一概念被提出,作为肿瘤生存发展的“土壤”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HNSCC中,间质增生明显,存在丰富的肿瘤
皮肤在保护身体免受外部刺激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暴露于表面,它也最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果受伤,皮肤的功能会被破坏,并最终形成伤口,通常需要对伤口覆盖医用敷料才能加速其愈合过程。但目前临床上使用更多的还是干性无纺布类敷料,虽然这种敷料成本低廉,来源广泛,但它很容易因为吸收伤口渗出液而粘连在伤口上,在更换敷料时对新生的皮肤组织造成伤害。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George Winter提出湿法
交换偏置效应研究是信息存储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铁磁(FM)/反铁磁(AFM)交换偏置体系作为磁存储器件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已被广泛应用于磁记录和磁传感器等磁性电子器件中。但随着近年来对信息存储技术的高密度、低功耗、高速化、非易失等技术指标的追求越来越高,简单的FM/AFM交换偏置体系已无法满足发展要求。通过磁电耦合的方式,利用电场或电流的作用使得交换偏置体系界面的磁矩或磁畴状态发生变化可以实现
随着我们进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对算力增长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硅基材料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撑集成电路的进一步发展,二维材料有望突破传统芯片的限制,成为新一代光电材料。由不同二维材料堆叠在一起构成的范德华异质结能够结合各二维材料各组分的优异性能,设计和创造出更多功能性的二维结构,为制备新型纳米光电器件提供了更多可能。近年来,基于二维异质结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迹象,例如栅极调谐的Mott绝缘体,
肝癌是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病种,因此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尽早发现肝脏中的病灶,对于肝癌的诊断和治疗都非常的重要。但由于肝脏与其他器官连接复杂,肝脏肿瘤形态、位置、规模和质地都因人而异,肝脏肿瘤的分割一直是医学图像分割问题中的难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利用深度学习实现高效的肝脏肿瘤分割成为热点课题。本文基于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基础,建立了3DA-U-Nets架构,提出了基于集成学习的3DA-Dense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2015年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导致新生儿出现先天性寨卡综合征、成人出现格林-巴雷综合征等症状。2015年1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泛美卫生组织联合发布了关于寨卡病毒病的全球警告。2016年11月,WHO宣布寨卡病毒病疫情不再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仍
金属纳米簇通常由数个至数百个金属原子构成,其尺寸一般小于2 nm与费米波长相近。在尺寸效应的影响下,金属纳米簇的能级会由连续态转变为离散态,导致金属纳米簇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尺寸依赖的荧光发射和强光吸收等。这些特性为金属纳米簇在化学传感器、生物成像以及照明显示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由于金属纳米簇性能对尺寸和结构的高度依赖,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来设计并制备相应的金属纳米簇。随着金属纳米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