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簇自组装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荧光调控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25327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纳米簇通常由数个至数百个金属原子构成,其尺寸一般小于2 nm与费米波长相近。在尺寸效应的影响下,金属纳米簇的能级会由连续态转变为离散态,导致金属纳米簇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尺寸依赖的荧光发射和强光吸收等。这些特性为金属纳米簇在化学传感器、生物成像以及照明显示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由于金属纳米簇性能对尺寸和结构的高度依赖,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来设计并制备相应的金属纳米簇。随着金属纳米簇研究的不断发展,对贵金属纳米簇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为了应对未来的应用需求,不断丰富金属纳米簇的种类、降低成本成为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相比于金、银等贵金属,铜的储量大、价格低廉,更适合大规模生产,但铜纳米簇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铜纳米簇结构上固有的复杂性、异质性以及对其精细结构认知的缺失,直接导致了铜纳米簇的性质不佳等问题,如:荧光稳定性差、光色谐调范围窄、荧光强度低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一方面利用自组装策略,使铜纳米簇通过弱相互作用进行有序地紧密堆积,利用组装诱导发光增强的概念实现铜纳米簇荧光性能的提升。另一方面,使用X射线晶体衍射和质谱等技术,从原子尺度上揭示铜米簇表面的精细结构,深入探讨其结构与荧光性质的关系并寻求突破。基于上述的研究思路和表征方法,本论文将通过构筑新型的铜纳米簇结构,探究其荧光来源,进一步拓宽铜纳米簇的相关研究及应用。第二章中,通过改变铜源的配位环境,构建了均相和非均相两种不同的反应体系,并通过引入微相层软模板,设计得到三种十二烷基硫醇(DT)包覆的Cu12DT8,Cu15DT9和Cu26DT15铜簇自组装纳米材料。进一步的研究中证实了三种铜纳米簇在尺寸上的差异与其发射光色的相关性。随着铜纳米簇尺寸的增加,荧光发射可从490 nm红移至650 nm,且量子产率也随之提高,最高可达到15.8%。通过对铜纳米簇结构的表征,研究发现量子产率的增加与铜纳米簇表面亲铜相互作用的增强密切相关。随着铜纳米簇组成中铜原子的增加,铜纳米簇表面的Cu(I)也随之增加,进而通过Cu(I)-Cu(I)的亲金属相互作用,促进了激发电子的辐射驰豫,导致量子产率的提升。此外,三种铜簇自组装纳米材料均有较高的稳定性,且不存在能量转移,因此我们将其制备成荧光粉应用在LED器件的颜色转换层中。第三章中,将卤素引入到铜纳米簇的结构上,进一步地扩大了铜纳米簇的荧光调谐范围。引入卤素后,铜纳米簇的能级结构及其紫外吸收发生改变,得到具有蓝绿色,黄色和红色荧光发射的三种铜簇自组装纳米片。通过理论计算,证实了卤素的引入会导致发射过程中的基态与三线态激发态的能隙变窄并增大自旋轨道耦合,且卤素效应会随着卤素原子序数的增大而进一步增强。随后,利用铜纳米簇“先成核,后组装”的反应机理,通过共组装的合成策略,制得具有荧光发射连续可调的铜簇自组装纳米片,其荧光发射范围可以覆盖全光谱,实现了全光谱发射。不仅如此,利用共组装的合成方法以及卤素效应,制备色温可调谐的白光发射的荧光粉,并将其应用在LED器件的颜色转换层中。该方法制备的白光LED器件的色温可以在4313-6559 K的范围内实现可控调节,且具有更高的显色指数。第四章中,我们将铜纳米簇与PVA进行复合,制备了铜纳米簇/PVA复合膜材料。PVA成膜过程中脱水导致铜纳米簇发生轻微聚集,根据聚集诱导发光增强的原理,荧光性能有了明显的提升。此外,铜纳米簇/PVA复合膜具有较好的柔韧性、较高的抗紫外和耐高温稳定性。该方法有利于实现大面积制备稳定的发光复合膜。最后,基于复合膜间的能量转移,设计了一种远程LED模型,利用膜叠加技术对传统的LED器件技术进行了改进。通过调节复合膜的数量,排列方式和发光强度,制备出具有高稳定性的、广色域荧光发射LED器件。
其他文献
随着农业现代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及农机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致使农机的更新换代产生了大量废旧农机产品,对其剩余价值的再生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高效拆解不仅节约自然资源及能源,还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同时促进循环经济和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拆解工艺的规划和方案的决策实施是实现废旧产品拆解回收的关键,因此如何合理构建拆解评估指标体系、优化拆解序列、实现拆解产线平
聚酰亚胺由于其优异的机械性能、耐热性以及耐溶剂性等,吸引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随着航空航天领域的不断发展,对高比强度、低密度的轻量化蜂窝结构有着迫切的应用需求。同时,近年来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材料的功能化(如隐身)特性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拓展聚酰亚胺的复杂结构成型方法和吸波等功能特性变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传统聚酰亚胺的熔融流动性不足且在有机溶剂中难以溶解,导致三维复杂结构的成
食品营养标签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是促进膳食营养均衡和健康饮食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目前采用在食品包装背面标注营养成分表的食品营养标签政策,被认为使用率低,不易被消费者理解,不能充分发挥营养标签引导、教育和保护的作用。而在食品包装正面简明标识食品营养信息,让消费者快速捕捉和理解食品包装上的营养信息,即包装正面营养标签,正成为一项重要的食品营养标签政策,也是2019-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的目标之一。但何
牙髓外伤或发生细菌感染后通常表现为牙髓炎,目前针对牙髓炎症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根管治疗去除牙髓组织,经过对根管清理、成形和必要的药物消毒后采用热牙胶充填,从而达到消除感染源,封闭根管空腔,消灭细菌的生存空间,防止再感染的目的。然而,经过根管治疗后的牙齿失去了感知冷热刺激的能力,剩余牙体组织较少,容易发生折断从而导致根管系统的再感染。作为一种可替代的方法,再生牙髓学的目标是利用再生的牙髓样组织
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口腔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最常见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治疗方法通常为手术治疗辅以放化疗,然而其五年生存率仍然不高,因此亟需探究OSCC的发病机制,为提高OSCC患者生存率奠定理论基础。近些年,肿瘤微环境(TME)这一概念被提出,作为肿瘤生存发展的“土壤”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HNSCC中,间质增生明显,存在丰富的肿瘤
皮肤在保护身体免受外部刺激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暴露于表面,它也最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果受伤,皮肤的功能会被破坏,并最终形成伤口,通常需要对伤口覆盖医用敷料才能加速其愈合过程。但目前临床上使用更多的还是干性无纺布类敷料,虽然这种敷料成本低廉,来源广泛,但它很容易因为吸收伤口渗出液而粘连在伤口上,在更换敷料时对新生的皮肤组织造成伤害。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George Winter提出湿法
交换偏置效应研究是信息存储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铁磁(FM)/反铁磁(AFM)交换偏置体系作为磁存储器件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已被广泛应用于磁记录和磁传感器等磁性电子器件中。但随着近年来对信息存储技术的高密度、低功耗、高速化、非易失等技术指标的追求越来越高,简单的FM/AFM交换偏置体系已无法满足发展要求。通过磁电耦合的方式,利用电场或电流的作用使得交换偏置体系界面的磁矩或磁畴状态发生变化可以实现
随着我们进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对算力增长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硅基材料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撑集成电路的进一步发展,二维材料有望突破传统芯片的限制,成为新一代光电材料。由不同二维材料堆叠在一起构成的范德华异质结能够结合各二维材料各组分的优异性能,设计和创造出更多功能性的二维结构,为制备新型纳米光电器件提供了更多可能。近年来,基于二维异质结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迹象,例如栅极调谐的Mott绝缘体,
肝癌是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病种,因此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尽早发现肝脏中的病灶,对于肝癌的诊断和治疗都非常的重要。但由于肝脏与其他器官连接复杂,肝脏肿瘤形态、位置、规模和质地都因人而异,肝脏肿瘤的分割一直是医学图像分割问题中的难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利用深度学习实现高效的肝脏肿瘤分割成为热点课题。本文基于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基础,建立了3DA-U-Nets架构,提出了基于集成学习的3DA-Dense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2015年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导致新生儿出现先天性寨卡综合征、成人出现格林-巴雷综合征等症状。2015年1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泛美卫生组织联合发布了关于寨卡病毒病的全球警告。2016年11月,WHO宣布寨卡病毒病疫情不再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仍